胡瓊
近幾年來,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廣泛開展,有著“小香港”之稱美麗的銅仁興起了一項老少皆宜的運動——打陀螺。
每天黎明,在人流最密集的錦江廣場、三江公園、火車站廣場等地,總有許多男女老幼歡快地揮舞著鞭桿抽打著式樣不同大小不一的陀螺,擊打在飛速旋轉的陀螺身上,發出清脆悅耳的響聲,有的陀螺還響著優美的旋律,有的陀螺還響起了“天津快板”式的節奏感,真是心曠神怡,每當上班的工作人員和賞清的人們從這些打陀螺的愛好者身邊走過的時候,總有一種情緒激蕩的感覺,無論是司機還是坐車的乘客從這里經過的時候都要把頭從車窗里伸出來,笑瞇瞇的看個不停。聽到噼啪噼啪的聲音,好像感覺到每天的工作充滿了激情四射的活力,整個人兒的精神一下子就提起上來了,這一有益身心健康的運動和一個又一個鮮活、生動的關于身體康復的故事,隨著街頭巷尾熱心市民的宣傳和推廣,猶如雨后春筍般的傳遍了整個銅仁。隨著打陀螺的響聲,不管是散步的、跳舞的、觀看的人們,好像都也找到了視覺的關注點了,而打陀螺的人們在各種健身運動的環繞和襯托下,顯得格外動感、陽光、歡快起來,掩飾不信的總是掛著嘴角的笑意和爽朗的笑聲,為銅仁文化品牌的打造,為銅仁增添了一束朝陽初升,霞光普照,萬物復蘇的溫情的詩意。
陀螺是中國少數民族民間最早的娛樂工具,贛州稱為陀螺,也作陀羅,閩南語稱作“干樂”,北方叫做“冰尜(ga)”,或“打老牛”,日本語中以“獨樂”表示,兒童玩具,形狀略像海螺,多用于木頭制作,但民有金屬制作的,還有塑料制作的等等,無論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但式樣大體下面鐵尖,玩是用繩子纏繞,用力抽繩,使陀螺直立旋轉,特別是有的是用鐵皮制作的,利用發條的彈力旋轉,打陀螺是一項古老的中國民族民間體育娛樂活動,在貴州少數民族地區廣泛開展,特別是在銅仁梵凈山腳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我國許多少數民族都是以打陀螺作為促進友誼、交流感情的一種方式,一般都是在民族的一些傳統節日、男女老少經常聚在一起,以打陀螺的方式互相慶賀節日,特別是在春節期間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青年男女還借此機會進行盛情交流,結識朋友,目前,我們銅仁有的小學、初中陀螺文化進校園,利用課間活動、課外活動、體育課開展打陀螺活動,為什么打陀螺在我們地區有如此的生命力?我們認為諸方面的原因促使了陀螺文化已經形成當地的文化傳統模式,并且成為當地人們健身、交朋結友的一項撰的《銅仁府志.山川》上,就奪“治西二里為席帽山、半月山,以西十里諸葛山,相傳武侯屯營處也”的記載。清代光緒十六年(1890年)編撰的《銅仁府志.古跡》上,也記載了“諸葛營,在城西十里,上有武侯屯營故址”。在中國的歷史上,銅仁的確同蜀漢有過淵源。
諸葛山有大、小諸葛亮山之分。大諸葛亮同上舊有寺廟兩處,建成年代無考,一處為茅溪、錫堡的百姓所建,一處為柳陽,羅和溪的百姓所建,其遺址現今尚存,寺廟中所供奉的神祇,據年長的村民回憶,有觀音菩薩、十八羅漢等,還隱隱的胡這樣一幅對聯,上聯是“浮云朝朝朝朝朝朝朝落”,下聯是“海水長長長長長長長消”。諸葛亮山地理位置優越,環境質量良好,所以當時諸葛亮率軍南征時,就在這里安營扎寨,當時恰逢春節,士兵們非常思念家鄉,士氣低落,諸葛亮靈機一動,叫士兵們砍來樹木,一頭鋸齊,一頭砍尖,以用一根鞭桿配上線繞起來扯著玩,有的單打,有的雙打,有的分著相等人數對打,爭著打,對抗打,將士們覺得好玩,有趣,越玩情緒越高漲,淡化了思鄉之情,精神振奮,這樣,打陀螺就流傳開了,流傳到了民族民間,流傳到梵凈山腳下的今天,世代相傳,越來越為人們喜愛。
然而,八十年代前,打陀螺尚局限于在農村,基本上是在十二歲以下的男孩子在玩,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逐漸富起來,實現了村村通電、電視村、家家有電視看,農村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而玩陀螺的娃娃就越來越少了,而現在城市尋找健身、鍛煉器材、簡單而易學的中老年人選擇了而且喜歡上了打陀螺。
通過打陀螺活動,當地各民族共同形成了一個愛好陀螺更為神奇的意蘊和民族色彩,表現著當地民族文化認同與傳承和民族凝聚力的承載,以及所傳遞的民族精神力所在,一個融入當地民族民間文化體系和日常生活的傳統體育文化,同樣能培養起一代又一代人對民族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使人們在社會生活的主要方面形成了大體傳統體育運動,同樣也促進了當地人們的文化生活水平的發展。打陀螺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不僅能培養人敏銳的觀察力、鍛煉人體的協調性,還能增強人的體質、鍛煉人的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具有對抗性、競賽性、娛樂性等特點,手握鞭把抽打陀螺,對循環系統、口手收系統、消化系統、生殖系統具有特效的調理,降脂、舒筋、活血等保健功能,對少年有益開發智力,信心和勇氣,對中年除了強身健體,還可以緩解工作中的不良情緒,對老年,可治療久治不愈的肩周炎,頸椎疼痛、腰椎疼痛等一些老年性病癥,如堅持使用,對人體的四肢、腰、眼、腦、心等都能得到全面鍛煉。
據說,關于打陀螺的起源傳說,是在傣族有一制陀者在作坊里看到當地陀螺起源后與諸葛亮有相關的一段文字:傳說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就扎營在(現銅仁市碧江區河西辦事處茅溪村肖家村民組境內錦江河左岸思(南)銅仁省道彎的“諸葛亮山”。這里歷史淵源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銅仁市最早的地方文獻資料,現珍藏于日本的明朝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編一致的價值觀念,成為維系一個社會穩定的力量,傳統體育文化特有的精神力量,同樣是維系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和凝聚力,需要當地政府及文化、教育、民族宗教、體育等部門以及全社會組織和個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不斷增強其生命力,在社區不斷延續傳承,對豐富社群文化生活,增進社區人們的認同有著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