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發(fā)展,農民工大量涌入城市,然而城市居民在與這些農民工的互動交往中存在或多或少的偏見與歧視。文章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根據(jù)當前存在的城市居民對農民工的偏見與歧視情況,分析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表現(xiàn)、原因。并提出減少與消除對農民工群體偏見的建設性意見與對策。
關鍵詞:城市居民;農民工;歧視;偏見
農民工,是指進入城鎮(zhèn)務工或者在本地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農業(yè)戶口人員,是我國特有的城鄉(xiāng)二元體制發(fā)展進程中出現(xiàn)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1]。近些年,大量的農民工涌入城市,為城市的發(fā)展注入了活力,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財富。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他在城市里卻仍處于“邊緣人”的尷尬位置。
偏見是人們對一個群體及其個體成員的帶有負面態(tài)度的預先判斷,歧視則是指一個人以優(yōu)越群體成員的身份,不平等地對待另一群體的人的行為[2]。也就是說,偏見是一種建立在某一信念上的認識和態(tài)度,歧視則是在此之上的外顯情緒和行為。不可否認,絕大多數(shù)城市的經(jīng)濟確實比鄉(xiāng)村發(fā)達,這也造成了城市居民本身的優(yōu)越感,而離鄉(xiāng)背井的農民工由于文化水平、生活習慣的差異使得他們各方面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偏見和歧視[2],這導致他們在城市里的生活現(xiàn)狀不容樂觀。
因此,本文主要目的是通過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城市居民對農民工產(chǎn)生偏見和歧視的原因,尋找減少或消除其中偏見與歧視的策略,從而促進農民工群體融入城市,共同構建和諧社會。
一、造成偏見和歧視的社會心理原因分析
(1)認知偏見。人們常常根據(jù)人的各種特質如種族、年齡、職業(yè)、貧富等對他人進行歸類,將那些與自己相似的人視為內群體成員,不相似的視作外群體成員[3]。認知偏見能產(chǎn)生刻板印象,而刻板印象就會導致“外群體同質效應”。當城市居民將一個人分入“農民工”這個類別后,會根據(jù)內隱刻板印象認為他具有某些農民工所具有的全部特點,比如文化素質低、衛(wèi)生習慣差等,而不管此人是否真的具有這些特點。這里還可能有一個潛在的“假定相似性效應”,即認為自己所處的群體(城市居民)和自己一樣,都是文明禮貌講衛(wèi)生的。這種情況下很容易產(chǎn)生基本歸因錯誤,比如一個農民工如果穿得臟乎乎,會被認為是懶惰、好逸惡勞的,而忽視了他工作勞累、工作環(huán)境差等客觀原因。
(2)社會文化沖突。現(xiàn)實社會中的各群體、階層之間存在著諸多利益的沖突[3]。而沖突往往導致敵視,從而形成對對方消極否定的情緒,并進一步演化為對對方群體的歧視和偏見[3]。農民工背井離鄉(xiāng)來到城市謀生,與城市人難免會在生活習慣、經(jīng)濟利益、文化價值觀等方面有沖突。這種沖突所導致的結果之一就是城市居民對整體農民工群體的偏見與歧視。
(3)替代性攻擊。替代性攻擊理論又稱“替罪羊理論”,認為有消極情緒的人通常會針對引起他們不快情緒的源泉進行攻擊,然而若其不能成功進行攻擊時,這種攻擊性可能就會轉移為針對另一目標[3]。如今城市居民普遍生活壓力比較大,有人就會認為是農民工涌入城市搶走了城市人的飯碗,占用了社會資源,從而造成生活的不便。我們有時候看到有人欺負農民工,從替代性攻擊理論角度來看,一種可能的原因是他在別的方面遭到了挫折,卻無法攻擊造成挫折的原因,進而將憤怒轉移到了農民工身上。
二、應對策略思考
(1)認知策略。由于偏見是人們自動無意地形成的,所以對他人的偏見性思維就有可能漸漸發(fā)展最終成為一種“無心的習慣”。在我們平時生活之中,有兩種認知加工方式會參與到人際交往這一社會情境,一種是“自動加工”,又稱“無意加工”;一種是“控制加工”,也稱“有意加工”。若將“無意加工”轉向“有意加工”,經(jīng)常自我反思并進而有意識地去控制自己的偏見性思維,將有助于人們減少并最終消除偏見[3]。然而過去長期以來,城市傳媒對民工的負面報道較多,這無疑更加助長了對他們的偏見與歧視現(xiàn)象。如果社會傳媒能夠站在社會公正的角度,不把農民工視為“次等公民”,讓公眾明白由于社會管理制度而對人群實施暫時劃分所造成的差異并不等于人格與人權的差異,充分發(fā)揮其社會影響力,在城市居民對待某些特定群體的態(tài)度形成和轉變過程中施加積極的影響,就有助于逐步減少對農民工的不正確認識,克服社會偏見。
(2)群體間接觸策略。社會心理學關于減少群體間社會文化沖突方面最具研究性的技術就是群體間接觸理論的提出。該理論認為,增加不同群體成員之間的接觸可以提升群體間的態(tài)度積極性。而且,這種接觸的前提有兩點,首先是群體之間必須有同等的地位;其次,群體之間必須有合作行為[4]。
從上面的兩個前提來看,要減少并消除對農民工群體的偏見,這就需要整個社會來營造一種真正和諧的氛圍,國家可以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來保障農民工的權益,引導他們向“市民”的角色轉變。另一方面,必須要打破城鄉(xiāng)二元制的社會結構,才有可能真正實現(xiàn)農民工群體與城市居民之間良性而深入的互動[2]。這樣在不斷的溝通與交流中,農民工能夠加深對城市的了解,消除自卑感,擺脫“邊緣人”的尷尬處境;另一方面也能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自身的從業(yè)技能和文化道德素質,更好地完成社會化的過程,同時城市居民也得以有條件更加了解農民工,進而減少并消除對農民工的偏見。
(3)去人格化沖突規(guī)范策略。根據(jù)替代性攻擊理論,城市居民可能因為自己的生活壓力而將怨氣都發(fā)泄到農民工身上,其實本來這就是一種不公平的行為。農民工離鄉(xiāng)背井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所處的起跑線本來就比當?shù)氐某鞘芯用衤浜蟆R虼怂麄儽緛砭托枰统鞘芯用窀嗟姆龀趾蛶椭皇亲鳛橐蝗簯斃硭斎怀洚敵鰵馔驳摹按蔚裙瘛薄V挥挟斵r民工的人格真正得到捍衛(wèi),才可以從根本上消除市民在不如意的時候有意無意地與農民工發(fā)生沖突這一現(xiàn)象[4]。
參考文獻:
[1]胡琳麗.社會偏見的社會心理學分析——關注農民工群體[J].社會心理科學2007(5-6).
[2]Shelly E. Taylor, Letitia Anne Peplau等.社會心理學(第12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付宗國.群際沖突的社會心理實質、原因與對策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05,(4).
作者簡介:李陽(1990—),女,河南新鄉(xiāng)人,碩士研究生,心理學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社會認知心理、咨詢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