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主義產生了150多年,到今天仍然有著指導意義。體現在對現代性的高度批判,這種批判是雙重性的,并且這種批判也是具有十分重大意義的。
關鍵詞:馬克思;批判;意義
馬克思主義已經產生了150多年,期間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普遍認為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現實的人及其發展的科學,是無產階級的思想武器。提到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意義,大家不禁會覺得過了這么長的時間這樣一種學說還能有多大的意義?它還是不是我們當代思想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觀點:對于一種思想、一種理論,判斷其是否有意義并不是依據其誕生的年份。有的學說誕生了200年,依然有很強的生命力,有的學說誕生只有30年,卻并沒有太大的意義。就比如想要深入研究中國的古典思想,就必須去研究孔子、老子、朱熹、王陽明等思想家的思想。
一、對現代性有原則高度的批判
當今中國正在快速的走向現代化,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面臨了很多問題。馬克思的學說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歸結為對現代性的有原則的批判,而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則更加凸顯了馬克思主義學說在當代的意義。馬克思的批判之所以不同于浪漫主義的批判,而被稱為有原則的高度批判是因為浪漫主義的批判是要回到原始的自然狀態,縱然浪漫主義批判很尖銳,但這難免讓人認為這種批判是歷史的倒退。馬克思的批判不單單是關注人類的道德改革,還真正的訴諸社會改造。談起現代性首先要說到動力機的技術革命對生產的影響。蒸汽機的發明帶來了生產效率大幅提高,使得傳統的生產方式難以維持;生產力的提高使人們的物質欲望得到了極大滿足,原來只有極少一部分人能夠享受的產品成為了大眾化的平民消費品。但生產效率的提高的同時也造成了人的“異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對“異化”的思想進行了詳盡的闡述,這種人的異化體現在工廠工人的工作及其單調乏味,工人仿佛成為了機器的附從者;盧卡奇認為:在異化的結構當中人的東西成了謬誤的根源。這些就能說明現代的經濟必然表現為生產性的應用,現代性作為現代社會的本質根據,這種本質根據就是使得現在社會成為現代社會的因素,有了這些因素我們就可以說某事物是現代的,沒有這些因素則就是傳統的。在馬克思的視域之中,使得現代社會具有現代性的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資本,另一方面是現代形而上學。兩者構成了現代社會的本質根據地,同時兩者也是內在的聯系在一起的。現代社會之所以能不停的進步其主要原因就是資本不斷的積累,現代社會對資本增長的高度敏感以至于把資本做為社會進步的原則。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這樣認為:在現代社會中不懂地租,但完全可以懂資本,但如果不懂資本就無法懂地租。因為在現代社會中地租變成了一種資本增值的方式;所謂現代形而上學就是以現代哲學為基礎的現代科學技術。正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講到的,在經濟活動中要獲得剩余價值有兩種方式:絕對的剩余和相對的剩余。絕對的剩余獲得方式就延長勞動時間,相對剩余的獲得方式則是縮短必要勞動時間提高勞動生產效率。這種把生產變成科學的生產性應用以獲取相對的剩余就是社會現代性的體現。因此,社會的現代性包含了不斷要求獲得超出自身以上價值的資本和現代形而上學這兩個因素。所謂現代性就是指這兩個因素同時在某個領域中得到體現。馬克思的對現代性的批判就是對政治經濟學以及構成社會經濟基礎的社會現實澄清前提,劃清界限。
二、批判的雙重性
馬克思認為現在的經濟生活是有前提和條件的,只有當商品經濟生產到一定高度的時候才會出現等價交換。馬克思預想現代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必定是有歷史的前提和界限的,正是這個限度把經濟生活分成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馬克思學說的批判是對現代性的雙重批判,這種雙重性一方面體現在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另一方面則是體現在對現代形而上學的批判。資本和現代形而上學結合有三個標志物:機器、泰羅制、計算機。馬克思看到并完整分析的只有機器并在《資本論》中有著詳盡的闡述。現代形而上學的基本方式則是分析合理化。資本和現代形而上學兩者相結合的具體體現就是機器,它是科學生產性應用的重要的標志。其出現后果就是極大的提高了勞動生產力使得原來稀有的物品平民化,與之而來的就是原有的生產方式發生改變,這種改變被馬克思稱為勞動的“異化”。我們可以理解成由人為主體自行創作出來的東西,反過來成為統治壓抑主體的東西。馬克思的批判之所以是雙重的,就是因為資本是物質的動因,它要求不斷地產生超出自身價值以上的價值,這種增值的謀取方式是以現代形而上學為依據的。
三、馬克思對現代性批判的意義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限度。現代的文明不是可以無限發展的,我們的社會科學常常會有一種誤解,以為現代的事物可以無限的發展。其實不然,歷史的事物必然有其限度,自然的事物才能永恒。正如當年文明水平最高的羅馬帝國,當羅馬帝國在發展到頂端的時候崩潰是必然發生的。我們難以想象燦爛的羅馬文明在它到達頂峰后崩塌的是那么迅速,取而代之的是文明程度較低的日耳曼民族。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包括在價值上被人們高度認可的歷史事物都是歷史顯現出來的,都表現為一個歷史的過程。
我們現代的社會科學面臨著在著這樣一個的問題:哲學對社會一直拘守于非批判的實證主義而沒有批判的意識。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反復強調對主觀思想進行批判,也就是外部反思,而其最基本的表現就是教條主義。這種教條主義就是只知道某些一般的原則并把這些原則運用到所有任何內容之上。當今社會面臨的許多現代化的問題僅僅靠抽象的外部反思不能解決的,而馬克思的批判的方法就是要超出外部反思并深入到現實當中去,不接受一切未經自身審查其前提的思想,通過批判的方法切中當今社會的現實問題。因此馬克思對現代性的批判給我們很大啟發,并對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方法。
作者簡介:劉暢(1990—),漢族,河南開封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