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分析雙創教育與財務管理專業教育融合的必要性的基礎上,指出當前在融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基于GZCJ學院的實際做法提出解決融合問題的對策,以真正實現財務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關鍵詞:雙創教育;財務管理專業教育;融合問題;對策
一、雙創教育與財務管理專業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創新創業教育已成為推動和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并將對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同時也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人才支撐。有效培育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是高校創新創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也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仍有一些高校將創新創業教育視為對少數具有創業意愿、創業理想的學生開展的教育,沒有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整個人才培養體系,出現了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張皮”的狀況。因此,高校應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于大學生培養全過程,努力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
財務管理工作對任何一個企業來說都是事關重大的工作,財務工作出問題,輕則會給企業帶來損失,重則可能會致其破產、倒閉。而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高職院校,我們更應思考培養怎么樣的人才能順應時代發展和社會的需求。我校財務管理專業把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創業思維和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作為我們的培養目標,那我們就要立足學校實際,更新教育理念,積極開展財務管理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深化教學內容改革,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潛能;構建創新創業實踐支持平臺,多渠道支持具有創業理想和創業基礎的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因此,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進行深入地研究與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及其家長對創業教育在認知上出現偏差
一方面,一部分學生認為創業教育就是教他們如何創業,如何通過創業來賺錢。還有一部分學生創業意愿并不強,他們認為創業與自己沒多大關系,因此對學校開設的創業教育課興趣不大,對相應的創業課程重視程度非常低,只是關注自身專業課程的學習,這勢必阻礙創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大部分學生家長也不贊成和鼓勵孩子創業,他們認為讓學生創業就是不務正業,他們更希望孩子通過扎實的專業理論和專業實踐學習,畢業后能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而對于一些家庭來說,學生創業的原始啟動資金主要靠家庭提供,擔心學生沒有經驗和風險管控的能力以致創業失敗,這對家庭來說又是一種負擔,這無形中也從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創業教育的開展。
(二)創業教育課程設置不盡合理
當前很多高職院校都開設有一門或二門創業類課程,但大部分學校的創業課程都是選修課程,甚至有可能就是形式上開設幾次專題講座草草應付。有些學校雖然把創業課程作為必修課,但課程內容卻沒有合理有效的選擇,“面面俱到,面面不精”,課程內容僅限于一些的創業流程、創業計劃書的書寫等入門知識,學生都不理解這些東西對他們的專業有什么用,這也讓創業教育課的效果大打折扣。
在這個課程開展過程中缺乏實效性,老師可能會要求學生組成團隊撰寫出創業計劃書,然后由團隊代表講解創業項目的運營過程,整個過程僅僅局限于學生們之間的討論和虛擬運營,創業項目的可行性缺乏實際的調研和老師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評價,沒有讓學生們應該收獲真正的創業體驗,最終使實踐課程僅僅成為一種形式,其實效性有待提高。
(三)創業教育的有效性不高
首先,對于很多學校的經管類專業來說,開展的創業教育實踐活動單一,創業教育的開展經常以創新創業大賽為發起點,對于其他形式的活動諸如創業交流、創客講座等等則較少,這不利于對學生創業思維的培養。我們調查發現,經管類學生每次參賽項目都較多,然而優質的項目卻很少,通過創業大賽得到的收獲也不大。
其次,創業實踐教育場所單一,學生受益面低。學生的創業實踐活動可能在很多學校只是借助于像校園內的創訓樓之類的平臺來進行,由于場所和環境有限,只能讓少數一部分學生受益。高職院校各專業都有一批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但是很多學校卻沒有充分發揮校外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的作用,基地內涵建設有待提升,其實現在很多企業都需要認同他們企業文化,有創業意識和創新精神的人才,這需要雙方進行有效的探討,找出培養人才的有效途徑,實現共贏。
(四)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水平有待提高
當前,很多院校在創業師資方面體現出以下不足:第一,數量不足;第二,專業性不強;第三,綜合性不強。很多院校不能充分發掘與利用社會資源,將校企雙方師資進行有效融合,不利于創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三、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問題的解決對策——基于GZCJ職業學院財務管理專業的實際做法
(一)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完善課程設置
我校財務管理專業將人才培養目標定義為培養“講誠信、重操守、負責任、控預算、會核算、會分析、懂管理”的具有良好的崗位能力、職業素養、創新創業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在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修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除了專業必備的理論與實踐課程,每一年都有必修的創新創業類課程,比如大一的《創新創業教育》、大二的《公司運營綜合實戰》、大三的《創新財務實戰》,并且鼓勵學生在課余參加KAB和SYB的創業培訓課程,將雙創教育課程與專業課程有機融合起來,讓學生感覺課程是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在過程中不斷糾正學生對雙創教育的錯誤認識,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雙創理念,大大提高課程學習的有效性。
(二)創新教學組織與形式,豐富創業實踐活動
第一,開展多層次的創新創業訓練項目。財務管理專業基于國家優惠政策,結合實際優勢,開展各級各類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第二,定期組織學生參觀及調研企業財務問題,將專業學習用于企業實踐;第三,教學形式多樣化,積極聘請財務專家等來校給學生作專題報告,以案例教學,小組討論等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第四,為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切實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著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創新創業型人才。財務管理專業自2017年起開設“財務經理人”創新創業先鋒班,學生通過自愿報名、筆試面試等環節擇優選擇30名學生進入該班,利用課余時間完成6門課程的學習,每門課程32學時,2學分,可與選修課程進行學分置換。6門課程中,有2門課程是與創業有關的課程,由創業教育學院教師授課,有2門課程由經濟與管理學院財務管理專業教師授課,還有2門課程由深度合作企業選派企業專家、導師到校結合企業實際需求給學生進行授課。另外,在過程中,要求學生每6人一組創建創業團隊,帶著創業項目和創業計劃書進入學習,在過程中,由創業學院、經管學院、企業專家組成的融合型師資對學生的項目及創業計劃書進行指導、修正、完善。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并對真正適合可落地實施的項目,協助學生通過學校的眾創空間進行成功孵化。事實證明,效果非常明顯,首期學員在各類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省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二項,優勝獎多項,并成功注冊公司2個,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創業,也極大地鼓舞了學生的學習和創業熱情。
(三)校外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助力財務管理專業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發展
我校財務管理專業目前擁有15個校外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其中深度合作的有5個,我們會對所有合作企業進行深入研究,了解每個企業的資源優勢,校企雙方的訴求點,在常規性(如學生就業、頂崗實習等)合作項目的基礎上開拓性地開展合作,最終達到校企生“三贏”的效果。例如我們與正譽公司的合作,公司在人才培養模式探討、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學生頂崗實習和就業,教師互派互聘方面給予了我們極大的支持,雙方為培養卓越財務創新創業人才,開展了多次卓有成效的合作。目前,雙方正在開展新的合作項目,項目的愿景是為了更有效的幫扶大學生、做好大學生創業、就業工作,解決大學生有創業思維與能力,無資金、無資源的創業困惑,配套“正譽財稅30+”項目,正譽公司于2017年12月正式啟動“大學生創投——正譽創業30+”項目,致力于尋找優秀大學生資源,扶持、輔導大學生創立公司,由正譽大學生創投有限公司為其進行創業投資。公司基于與我院良好的合作基礎,首選與我校財經類專業合作,通過首輪創業策劃書競賽,次輪路演展示PK,創業實戰考核等環節,選擇5-10個團隊進入正譽CEO特訓營,企業導師對其進行三個月的特訓,最終選擇1~3個認同正譽企業文化,愿意跟隨公司一起發展的優秀團隊給予分公司股份,作為公司合伙人外派開設分公司。這對專業學生來說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提升機會,公司也表示會持續不斷的推進該項目。這樣的項目對財務管理專業的特色打造、雙創教育、專業教育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吳明濤等.財務管理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3(22).
[2]曾春華,張長海.創新視角下的財務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考[J].會計師,2014(4).
[3]朱雅琴.創新創業教育與財務管理專業教育的融合分析[J].中國商論.2015(7).
作者簡介:張珊,廣州城建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