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晶 陳陽忠
摘 要:伴隨近年來教育改革視野的逐步推進,人文素質教育已然轉變成高校學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文章通過闡述白璧德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分析現階段高校外語專業人文素質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對白璧德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在外語專業人文素質教育中的運用策略展開探討,旨在為如何促進高校外語專業人文素質教育的有序開展研究適用提供有效借鑒。
關鍵詞:白璧德;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外語專業;人文素質教育
伴隨近年來教育改革視野的逐步推進,人文素質教育已然轉變成高校學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F代高等教育目標即為培養兼具人文理想、科學精神的人。高校外語專業人文素質教育,即為將優秀的文化成果經由環境陶冶、知識教授及自身實踐等使其內化成人的修養、氣質、人格,發展成人的較為穩定的內在品質,這與白璧德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推崇的“培養完善的人”不謀而合[1]。由此可見,就白璧德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對高校外語專業人文素質教育的滲透開展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白璧德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概述
白璧德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涉及到諸多方面內容,首先,白璧德教育觀與其文化觀經由各式各樣相關理論的研究,推進了古典、文學、人文教育、人文學科等理論的充分結合,其次,白璧德教育與教育觀念同樣經由各式各樣相關理論的研究,推進了領袖、典范、文明、習慣等理論的充分結合。白璧德依托“更高意志”、“樹立典范”、“內在制約”等人文主義內涵來表達自身的觀點,于此過程中,白璧德不經意間形成了自身的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白璧德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即便在其全面人文主義思想中并未得到著重推廣,然而卻依舊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道德教育的重要利器——更高意志
白璧德尤為注重“更高意志”,并將“更高意志”視作人文主義者的一大標識。白璧德的“更高意志”屬于人文主義中積極的內容,該項意志“常規地將恩典的形式與上帝的意志操作開展結合”,然而在當今社會背景下,其所被界定成脫離人類特定行為內容的任何欲求。“更高意志”蘊含著至高的精選法則,其屬于目的的法則、適度的法則以及統一體的法則。換言之,恩典對應給予的是一項目的,倘若引入切實竭力的追求,則該項目的可于混亂中創造秩序,于“多”中形成統一,于不經意間獲取意義。白璧德在《我信仰什么》中提到,對標準的確立,指的是實踐層面對相關整體統一原則的確立,并通過其檢測純粹的多元化及轉變[2]。該種說法表明了白璧德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肯定性一面。白璧德的目的論觀點始終主張,不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人的生活,倘若要想獲取某種意義,務必要緊緊圍繞一個中心欲求來開展行動,并且其他欲念則應當始終以該中心欲求為前提,而該中心欲求需要得到“更高意志”的有效支撐。顯而易見,白璧德并不排斥人類欲望的重要性,同時他還認可人類欲望有著向極端發展的趨勢,就白璧德而言,人類欲望會受到傳統法則、理性法則、身體法則等的制約,因而真正意義上可選擇的自由存在一定局限性。所以,倘若人類欲望的選擇,不脫離自然、人性、理性,并且還不單單是沖動的產物,則該種欲望選擇是彌足珍貴的,而這一過程通常離不開“更高意志”的有力支持[3]。
(二)品格教育的基本門路——樹立典范
白璧德對典范開展了不同種類劃分,他指出,典范的身教作用對于一個社會群體而言可起到尤為關鍵的作用,而典范能否有效發揮這一作用,則取決于其“品格”。白璧德所提出的典范指的是具備某種特定“品格”的人。也就是說,這個人所具備的何種品格,對于一個群體而言尤為關鍵。一方面,品格可表示一個人特有的脾性,包括其性情自我、私人自我;一方面,品格可表示一個人與他人共有的自我,也就是常見的人的因素,該兩方面內容形成了人類的雙重天性?;诖耍蓪ⅰ暗浞丁眲澐殖蓛煞N,一種是以合理標準為前提,并以自身正確的模范作用引導他人端正的行為;一種是以力量與計謀為前提,某種意義上而言,此類人如果是一國元首,則他極可能帶領整個國家朝帝國主義邁進。白璧德在《文化與美國的大學》中指出,在全面人類社會沉浸于量化生活的時候,大學卻務必秉承自身的根本目的,也就是培養高素質的人,盡可能培養社會所需求的性格與智力貴族,一方面對傳統世襲貴族進行代替,一方面對不斷萌生的金錢貴族進行對抗[4]。不難發現,白璧德將“典范”的含義深化成一個群體,也就是大學,不過,作為一種客觀事物,大學顯然是無法成為一種“典范”的,當然大學還存在另一種內涵——一種文化、精神的存在。大學文化表達的是一種共性,其重中之重則彰顯于大學的精神。倘若將其具體化,其指的即為大學培養出來的畢業生,該部分畢業生可視作為大學“典范”的代名詞,不過,并非任何一名畢業生均可作為大學精神的代名詞,可彰顯大學精神的畢業生僅僅是極少部分,該部分人群即為白璧德所提出的“精神貴族”,他們不論在精神層面還是性格層面均具備“典范”特質,而不單單是創造財富的工具,這某種意義上也是白璧德對人文主義畢業生所提出的要求。
(三)教育的基本原則——內在制約
在《文學與美國的大學》中,白璧德對“內在制約”展開了充分說明:“人文主義”一詞最初指的是信條、規訓,如今人們即便想要擺脫過去信條、規訓的束縛,然而依舊務必要內在地服從某些在“一般自我”之上的事物,不管人們將這些事物視為“上帝”,還是視為“法律”。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艾略特曾師從白璧德,他對白璧德人文思想在宗教領域的觀點不敢茍同,不過在教育領域卻十分推崇,在他看來,白璧德人文思想主張傾注了大量精力于教育層面,在美國的過去,教育不過是追隨相關現代理論的臆想,任何有信仰、有個性的人,均可不受限制地將自身的觀點宣揚于整個國家面前。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白璧德作為一名在當前沒有什么社會地位的年輕講師,他毅然決然地“討伐”哈佛大學校長艾略特所構建并在全美得到推廣的教育體制;一直到生命的尾聲,白璧德都駁斥約翰·杜威推崇的“左道邪說”。這一系列評價均在表達白璧德的“內在制約”,這是白璧德抨擊“浪漫主義”、“科學主義”的重要法寶,并且,白璧德還將“內在制約”用以闡明人文主義教育在大學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展現一個人道德性格、知識性格的發展,相互間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
二、現階段高校外語專業人文素質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外語專業學科定位不夠明確
在全球化發展逐步深入背景下,外語人才培養目標變得越來越多元豐富,外語學科地位也越來越為社會各界所熱點關注。然而受外語專業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我國部分高校只注重學生外語專業技能方面的培養,而對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方面則未予以有效重視,外語專業教學一定程度上可與專業技能培訓班劃等號。形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未能夠很好地認識到語專業所具備的人文學科屬性,進而使得外語專業學生在思想深度、知識框架、問題分析等層面發展上受到極大阻礙。
(二)依舊沿用傳統教學體制及課程設置
結合現階段國內高校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而言,外語專業人才培養依舊主要為外語技能訓練,諸如翻譯、閱讀、口語等方面的訓練。即便一些高校設置有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選修課,然而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設置不論在質量方面還是在數量方面,均難以滿足學生人文素質發展的需求,并且此類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選修多由學生自由選擇,而鮮有相關硬性規定。
(三)教師缺乏深厚的人文功底
在高校外語專業人文素質教育中,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受教師人文功底很大程度影響。倘若某位教師具備深厚的人文功底及豐富的人文精神,其便可水到渠成地引領學生走進人文知識的殿堂,接受人文知識的熏陶,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人文思想。而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培養出的高校外語教師,他們本身的人文功底存在一定不足,難以推進專業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相融,進一步對學生人文素質培養造成不利影響。
(四)人文素質教育評價機制不完備
現階段,一些高校在制定學生培養方案過程中,并未有自人文素質教育層面科學規定學生在校期間應選修各種學科門類的相關課程,因而學生在選修課程過程中往往以興趣、實用為標準,使得人文素質教育目的難以有效實現。另外,伴隨高校的不斷擴招,高校教育寬出標準進一步下降,使得原本的人文素質教育質量也面臨極大的威脅。所以,制定科學有效的人文素質教育評價機制便顯得尤為關鍵。
三、白璧德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在外語專業人文素質教育中的運用策略
全面高校外語專業在當前時代發展背景下,要緊緊跟隨時代發展腳步,不斷開展改革創新,強化對國內外成功發展理念的學習借鑒,推進白璧德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在外語專業人文素質教育中的合理運用,如何進一步促進外語專業人文素質教育的有序開展可以將下述策略作為切入點:
(一)依托白璧德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推進人文素質教育
白璧德人文主義思想主張要引導學生去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在白璧德看來,典范、榜樣大多存在于經典之中。然而現階段我國部分高校卻未能認識到汲取廣博知識的重要性,使得對外語專業人文素質教育造成不利影響。因而,高校應當強化對外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認識,構建科學的專業人才培養理念,結合高校自身實際情況,建立科學針對的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推進外語專業知識技能學習與人文素質培養的充分相融。依托白璧德人文主義教育思想,高校外語專業應當健全自身的學科本體,引導學生依托選修、輔修等途徑了解相關學科,結合學生喜好組織一系列活動,調動起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強化對國外經典的閱讀,增強學生人文素養。
(二)依托白璧德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推進教學模式與人文元素的相融
白璧德認為,人文素質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高校要想切實將大學生培養成有用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大學生所接受教育的人文性。白璧德人文主義教育思想一大原則即為基于人文標準而實現個體的自由發展,其主要表現為由人本身發現完整的人,由本身認識人,也就是“更高意志”,倡導依托人類文明的各式各樣成果來完成對人的教育、熏陶。鑒于此,應當構建起一個基于學科教育,而并非技能訓練導向的,旨在推行人文素質教育,開拓知識,增強學生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及思維能力等的教學模式。
另外,還應當推動知識課程技能化、技能課程知識化。知識課程技術化、技能課程知識化,指的是在人文素質教學課堂上融入進外語專業技能的訓練,在外語技能課程的教材選用及學科介紹中引入人文知識傳授。因而,推動知識課程技能化、技能課程知識化,換言之即為推進外語專業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機融合。
(三)依托白璧德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凸顯課程結構人文取向
在白璧德看來,大學應當堅持秉承自身的傳統、特色,抵制過分自由化,進一步遏制朝純粹民主發展的趨勢。換言之,白璧德強調大學需求的民主精神應當是貫徹人文選擇標準的選擇性民主。對大學民主精神的研究,凸顯了白璧德倡導“一”、“多”平衡的“中庸之道”的思想?;诖?,白璧德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對高校外語專業人文素質教育的滲透,要求推進外語專業課程設置改革,為了在有限課時內培養學生外語語言技能及人文素質,應當設置下述幾項課程:①合理的外語技能課,不僅要確保與中學階段外語基礎教學的有效銜接,還要強化穩固外語語言技能基礎,并且還應對外語技能課時予以一定程度縮減;②語言、文化知識課,大體涵蓋語言學、文學、社會學、哲學等課程,將其課時比例調節在約60%,且均運用外語開展授課,從而為學生創造多渠道外語學習環境;③思想方法及思辯課,該方面課程大體涵蓋辯證方法論、辯證法等課程,將其課時比例調節在約15%,并運用漢語開展授課。
另外,高校應整體縮減必修課在全面課程中的占比,適當提高知識型課程在必修課中的占比,豐富選修課程種類,除去現階段設置的外語語言學、外語教學法、外語文學等課程外,還應當設置基于模塊單位的課程。諸如,在文化類模塊引入美國社會與文化、英國社會與文化、跨文化交際等課程。依托提升人文素質教育相關課程內容的豐富性,授予學生對選修課的自主選擇權利。除此之外,許可學生跨系選課,選修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等課程。
(四)依托白璧德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健全人文素質教育人才管理體系
白璧德十分推崇教師的地位,他指出,教師是文明發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紐帶,缺少了這一紐帶,文明則難以承延。鑒于此,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人文素質,是推進高校外語專業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的一大關鍵,一方面,應當打造一支適應高校外語專業人文素質教育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切實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強化教師隊伍的人文素質、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的培養,為教師創造多渠道進修學習機會,定期組織教師前往國內外進修訪學,參與國內、國際活動,了解現階段國內外學術最新前沿,對自身教學理念予以及時有效更新,形成終身學習思想,為高校外語專業人文素質教育提供可靠人才保障。另一方面,教師要做好角色轉換,不斷朝教育專家方向發展,在外語專業教學期間,要運用自身智慧,深入提煉專業課程中的人文內涵,有序提升專業教學中的文化含量,盡可能在教學中引入豐富的人文色彩,促進外語專業人文素質教育的有序開展。
(五)依托白璧德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強化人文素質教育考核評價
很長一段時間里,高校外語課程設置及教學方式方法主要為外語技能學習訓練,對其評價往往推行診斷性或者終結性評價,然而,高校外語專業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其課程設置發生了明顯變化,即為外語專業技能與人文素質知識內容的有效相融,對其開展評價顯然不可沿用傳統評價手段,而應當引入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效結合的方式,并且應當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在教學評價實踐中,為了調動起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學生主體務必要參與到評價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開展自我評級及學生與學生相互間的評價,并引導學生構建外語學習檔案,依托多種不同渠道,以構建起科學健全的高校外語專業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相關課程的評價體系。唯有構建起一項給予外語專業學生更多肯定的評價機制,方可促進外語專業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的順利進行。
四、結束語
長期以來,白碧德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帶來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將其運用于高校外語專業人文素質教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鑒于此,高校外語專業相關人員必須要加大研究力度,提高對白璧德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內涵的有效認識,強化對現階段高校外語專業人文素質教育中存在問題的全面分析,結合高校外語專業學生實際情況,“依托白璧德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推進人文素質教育”、“依托白璧德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凸顯課程結構人文取向”、“依托白璧德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健全人文素質教育人才管理體系”、“依托白璧德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強化人文素質教育考核評價”等,積極促進高校外語專業人文素質教育的有序開展。
參考文獻:
[1]陳笑笑.大學與民主精神:白璧德新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精髓[J].文教資料,2008(34):133-135.
[2]丁怡,羅霄.論白璧德思想對高校傳統文化教學的啟示[J].考試周刊,2014(44):171-173.
[3]唐紅潔,陳笑笑.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教育思想與醫學人文素質教育[J].醫學與哲學,2013,34(3):80-81.
[4]吳民祥.人文之維與“精神貴族”:歐文·白璧德大學教育思想評析[J].比較教育研究,2011(12):64-68.
作者簡介:謝晶(1980—),女,湖南衡陽人,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學、外國文學。
陳陽忠(1975—),男,湖南邵陽人,碩士,紀檢處副處長,主要研究方向:漢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