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君毅先生是悲天憫人情懷的人文主義者,同時也是現代新儒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通過生命心靈活動的體驗以及對中西印思想的了解與考究,構建起自己的哲學體系,“心通九境”通過心靈向不同方向開顯來統攝人類的一切問題,本文希望在前人的基礎上,認真探究心通九境的內容與其特征。
關鍵詞:心通九境;心本體;特征
一、境界之辨
《易經》中有“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之說,唐君毅的“心通九境”是對“形而上”之道的思考與建構,其提出的“境界”主要是針對現世世界來說的,他認為“境界”是人對自身心靈的超越,包含世間一切有形無形的事物,是追求心性修養的理論體系。他對此做了專門的論述:“言心靈之境,不言物者,因境義廣而物義狹。物在境中,而境不必在物中,物實而境兼虛與實。如云浮在太虛以成境,即兼虛實。又物之‘意義亦是境。以心觀心,‘心亦為境。此‘意義與‘心,皆不必說為物故。于境與言境界者,境更可分別,而見其中有種種或縱或橫或深之界域故。然以境統界,則此中之界域雖分別,而可共合為一總境。則言境界,而分合總別之義備?!币粋€人處于怎樣的境界,就會對人生道德修養與宇宙人生的理解有相應的理解與感悟,是本體與功夫的有機統一,比如孔子本人說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而人的心靈活動能形成感通之境,表明感通的心靈活動是形成人生九境的前提與途徑。唐先生的心靈感通活動是對宋明理學的直接繼承與開拓,王守仁曾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蓖蹶柮髟诳隙陀^事實的前提下,探尋的是把心靈與事物的有無生滅聯系起來的問題,從這點上可以看出,宋明理學對唐君毅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心通九境
唐君毅的“心通九境”建立在心本體的基礎之上,是對形上學體系的發展與完善?!靶撵`”與“境界”的感通主要有三種方式,即橫通、順通和縱通。唐君毅認為:“心靈活動與其所對境之種種,有互相并立之種種,可稱為橫觀心靈活動之種種;依次序而先后生起之種種,可稱為順觀心靈活動之種種;有高下層次不同之種種,可稱為縱觀心靈活動之種種。凡觀心靈之體之位,要在縱觀;觀其相之類,要在橫觀;觀其呈用之序,要在順觀?!庇捎谔凭阋宰陨砩撵`活動體驗建立起自己的哲學思想,通過“橫通”、“順通”和“縱通”的方式搭建起“心靈”與“境界”之間的橋梁,所以三種關系依次所對應的也叫“橫觀”、“順觀”與“縱觀”。至此,唐君毅以生命心靈為本質,以三種觀法為手段,由此便形成“客觀境”、“主觀境”、“超主客觀境”三種境界,在三種大境界之下又各分設三種境界,所以稱之為心通九境,或者“三通九境論”。
(一)客觀境
“客觀境”主要是以心靈由內至外的“覺他”為特點。此境是由心靈主體反觀客觀世界而成,心靈是認識客觀外在事物的舵手,包括三種境界:
第一境為“萬物散殊境”,是九境中的第一境。唐君毅認為:“所謂萬物散疏境,亦即人于日常生活中所見一切物,如各以禮自制而相別之境?!碧凭阒赋鍪篱g一切物都是由心靈感覺中的物,人對周圍事物的認識,是心靈感通的結果,他說:“‘主觀之知之體相用,‘客觀之物之性相對‘主觀之知之用及‘客觀之物之性相與其體,三者乃內外相應以俱立,而有則俱有,無則俱無,不可說為一有一無者也?!边@里的一切物,不僅僅指我們可以感知到的個體事物,如“時間”、“空間”、“原子”。而且還指向人們的觀念、態度、社會知識等。他認為這一切物存在的根據在于人的生命存在與心靈活動。唐君毅指出:“萬物散殊境之形成,如自其原其觀,必溯之于吾人之心靈之活動。又言吾人之心靈之活動有三個方向,即必然建立我外之人物,及上下層之經驗的我與超越的我之存在?!边@心靈的三個方向,在我看來,就是“覺他”、“自覺”、“超自覺”的來源。唐君毅把世界的種種存在都建立在人的心靈活動之上,并且他所說的心靈活動是超越的心靈活動,以區別于客觀唯心論與主觀唯心論,建立他自己的“超越唯心論”。通過“萬物散殊境”我們可以引向對人生的思考,自身對生活經驗的體感會形成對生活不同的價值認知,比如“求生存”、“求愛情”、“求名利”等。人人都有自己所追求的事物,事物散殊在不同的空間,但是從超越的心靈來看,這些事物都有屬于自己的一類,最終使人從“萬物散殊境”進入“依類成化境”。
第二境為“依類成化境”。在此境中,人們關照的不再是無數分散的個體,而是事物之間的共相、共同特征;“成化”就是事物在共相、共類中出入的變化?!坝^其種類,定種類要在觀物相,而以物相定物質實體之類;更觀此實體之出入于類以成變化。”唐君毅認為“類”分為上下兩極。這兩極各成一世界?!吧蠘O”是心靈活動之世界,“下極”是“萬物散殊境”中的每一件事物的世界?!邦愌壑舷轮鶚O,即類概念所行之世界,而此世界,即一有類之世界,或一切事物皆有可類化,亦以類而成其變化之世界。此即可稱為吾人之心靈或吾人之生命存在,所思想或所對之依類成化境之所在?!庇谩邦愌邸眮砜词澜缰械氖挛?,認識到世間萬物都不能脫離掉自身的類概念。通過“依類成化境”引向對社會的思考,人們根據擁有的此類來指導自己的生活,比如說生活習慣、社會職業分類,但是這種分類在唐君毅看來是有違社會和諧發展的,人們常常會被此類所奴役,如他自己所說:“人通常之思想,恒知類,即役于其所知之類,類天下之物,其生活亦定限于平昔生活之類,與此類中之小類,以成習慣,而定限其此后之生活于某類之習慣之中,以至于老死?!庇终f:“故人之生活之只任其男女情欲之放縱者,固皆出自對此自延其類之本能之濫用;人之念念在其子孫之嗣續,而非出自一自覺的存宗祠之公心者,亦與禽獸草木之只知延類傳種之情,不堪相遠?!比绻祟惙趴v自身,目的是為了自延其一脈,那么人類就和草木禽獸相差不遠矣。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唐君毅排斥這種低級的人類活動,他所說的“依類成化境”主要繼承孔孟儒家“仁政”思想“修身”“治國”、“平天下”的大政格局分類。
第三境為“功能序運境”。此境解釋為“乃指任一事物或存有之功能,其次序運行表現于其他事物或存有所成之境。此所謂功能,與能力、效能、力用、效用,皆可視為同一義之語。”世間一切事物或者道德價值觀念的功能運作,因為主要有與之相對應的事物與價值觀念遵從次序運行變化的結果。這里的“次序”主要指事物之間的因果變化,從此種因到果,由此種果到另一種因,用這種功能來推動世界的運行與發展。但是這種因果關系不是無限循環的反反復復,這種循環最終要歸于人類的生命存在與心靈活動。反映到現實生活中來看,現世功利主義的極度繁衍,人們為了自身利益可以忽視自身內在價值的道德標桿,利益目的是果,價值判斷為因。但是唐君毅并沒有對此產生消極厭世的態度,他認為“人的內在心靈”足夠超越功利主義的泥沼,實現自身的心靈超越。
(二)主觀境
“主觀境”主要是以心靈內在“自覺”為特點,屬于能“自覺”的心靈主體。此境是以心靈自作反觀,心靈作為被觀察對象,以心靈來觀心靈,包括三種境界:
第一境為“感通互攝境”。此境的含義是“初即指吾人之以視、聽、嗅、味、觸感覺之機能,攝受通常所謂物之色、聲、香、味、觸,而知其性質、形相等所成之境。”事物的性質、形相主要是從自身心靈感覺機能所體驗出來的,這種“體驗”不僅是指單純的單個事物自身感覺,而且是指此事物到彼事物,互相包攝而成的感覺通道,比如說對宇宙空間的認識、知識論以及人對自身道德論的認識等。但是由于人們所處環境不同,人就會擁有不同的感覺體驗,“此一感覺互攝之世界,則雖可為人所想象的加以理解,而視為一交光互映之世界,然又實并不能真正的交光互攝。此即由于每一感官之感覺,雖可直接感覺其他一切感官,然不能至直接感覺其他感官之所感覺之世界,而只能由直接感覺一一感官之存在,以間接的統攝此一一感官之所感覺的世界之故也?!碧凭阋蟆案型ɑz境”回到屬于他自己的一種“純自然”的狀態,即是“回至平易處”,這與孔子所宣揚“仁”的本質有異曲同工之妙,是純粹無雜念的一種生命心靈活動。然而這種“純自然”的狀態是被其他事物所利用表現反映他事物的功能與共性。反映到現實生活中,人們依于周圍自身風俗來提高自身適應社會的能力,唯恐之后的一種生命存在狀態,在唐君毅看來,這種生命存在并不能使人“自覺而自動成仁”,要想達到成“仁”的狀態就必須使每個人都有自覺的道德生活。
第二境為“觀照凌虛境”。這一境界是獻身純粹知識、藝術之人所達到的境界。這里的“關照”是一種純像,純意義的世界,指對事物的“如實觀”與“原始觀照”,特征是超實用性和超功利性;“凌虛”指即不與外在事物相結合,也不與內在自來之感覺相重合,故“外不在物,內不在己,內外皆不見其有所托;上又非抽象之類概念,下無其所統之個體物;無前因,無后果。此即內外、上下、前后,皆無依而臨虛?!鄙钪械臄祵W、邏輯學以及對哲學中純意義的現象學、知識論、形上學和人生哲學都屬于此種境界。唐君毅認為人們對待生活的態度應該向“觀照”的階段靠攏,這樣就會形成觀照境并發現生活的純意義,觀照真與美的凌虛世界。然而“觀照凌虛境”處于世俗境界與道德境界的中間地帶,人們要想向更高的境界發展,就必須進入到“道德實踐境”來祛除世間的功利欲望。
第三境為“道德實踐境”。此種境界是內在道德心靈實踐活動形成的一種境界,要想將觀照凌虛境中所獲得的純相意義與作用,運用到實踐中,就要達到“道德實踐境”。人們不但在此境中能自覺的感覺到自身的道德理性,而且可以依此種道德理性來指導自身外在的行為方式。在這里,我們強調是由人自覺的生命存在與心靈感悟發端出來,我們要想不陷于“一念之陷溺”的非道德境界,就要“一面自覺的求成就其道德、一面自覺去其不德之雙管齊下之生活,即所謂一面遷善、一面改過之道德生活也。”就是說一般生活中的自然性德隨時都可能陷入不自覺的道德生活之中,所以要人能自覺為求具德而成德之生活。唐君毅先生把人的道德良知、道德人格以及與道德良知有關的知識論都劃歸于此種境界,他認為道德是理性的產物,應該為道德而道德,此境是更高層次的生活境界。唐君毅認為道德實踐的本質是人內在心靈的自覺表現,通過外在的實踐形式自覺地表現出來的一種境界。
(三)超主客觀境
“超主客觀境”主要是以心靈“超自覺”為特點,此境超越了主觀與客觀境,并且是貫通主客境的形上境,唐君毅認為此三境之所以能夠存在,源于人的道德情感。“即在人初之只信其所崇敬親愛之人之鬼神為有者,原依于人之道德心靈之情而謂其有。”以探尋世間規律與真理價值為導向的終極追求。包括三種境界:
第一境為“歸向一神境”。此境來源于基督教思想,在這里“‘神指形而上的最高實體,它作為現實世界的主宰,具備現實世界可能有的一切美德;它落實到人的心中,避免人們將其視為現實世界的一種實在,從而避免人們的懷疑和不信?!碧凭阏J為“歸向一神境”是人內在心靈至下而上的主觀視覺對神產生的依賴與聯系,人要想達到“歸向一神境”就要使自己所擁有的哲學信念與上帝合二為一才能達到。從根本上來看,“歸向一神境”是由自身生命心靈處發端而來,是道德心靈絕對信仰的自給自足與絕對超越?!熬推淅碚搶嵸|而已,他所謂的上帝以及‘歸向一神境最終不過是由人的道德心靈所完成的精神性位格和道德性宗教境界,是人道德心靈的客觀化、普遍化而已?!敝灰诘赖吕硇缘默F實世界里知行合一,才能到達此境。
第二境為“我法二空境”。此境來源于印度佛教思想,佛家思想認為“法”主要指客觀的事物對象;“我法”或者“我執”合在一起指明了包含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整個世界;“空”主要指空性,眾生之佛性?!拔曳ǘ铡敝饕且擞贸降男撵`破除“我法”之念,以實現眾生佛性。反映到生活中只有破除“我法”,人才能從貪、嗔、癡的惡性循環中解脫出來,才能去除生活中種種障礙、枷鎖。他說:“若人更能充此知其非常有、實有之知,而知其為可有可無,亦實視之為可有可無,則此慢、貪、嗔、癡之自身,亦自更隨之而無,而人亦更能知此慢、貪、嗔、癡之自身之非常有、實有矣?!碧凭阏J為此境所表現出來的心靈活動是至上而下的一種認識活動,要想達到此境界,不僅要認識到因緣義與因果報應義,還要知行合一,在修養功夫中去除“我法”的概念。
第三境為“天德流行境”。此境是九境中的最后一境,是對主客觀的一種融會貫通,“此則由人之以當前主客之感通中,本有超主客之一義,而即以之統主客,破主客分別,而通主客所成之三境也?!薄疤斓铝餍芯场眮碓从谥袊寮宜枷?,是中國儒家所說的盡心、知性以知天德的天人合一境界,是“道德實踐境”的更高一級,通過不懈的“道德修為”成就內圣外王的一種境界。儒家在此境中所講的是一種順成之教,是由近而遠、由本到末的不可設限的順觀方向的心靈次序,以此達到對主客觀的一種融會貫通?!皩Ξ斚律嬖诩捌洚斍八谑澜缰嫉恼鎯r值和意義給予真實的肯定,并順次真實肯定以立教成德?!碧凭闼匾暤牟皇菍浇躺系鄣纳竦目险J,也不是對佛家善惡因果的詮釋,而是自生命自身觀生命。反映到生活中,人要實現“內圣外王”的目標,就要以“仁”為基石,而“孝悌”是“為仁”的根本,所以要想實現目標,就要以“孝悌”為道德實踐的準則,他認為:“在根本上只是順成人之自然生命,于連于此生命之心靈中之性情,而更率之盡之以至于無極,而成為一一天德流行之心靈與精神生命。此順成而率性盡性之始點,則在赤子之生命心靈中自然原有之孝悌之心。”
三、心通九境特征
(一)無限與超越性
唐君毅認為整個世界都來自于人的生命存在與心靈的境界?!爸链松嬖谂c心靈之感通,于世界或境界之相應之一而言,則一一世界或境界,不在此生命存在、心靈以外;而此生命存在與心靈,亦依其有此境界或世界,而稱為真實的生命存在與心靈?!比说男撵`有無限性與超越性兩個特點,所以心靈九境是即相互獨立又相互超越向著更高次序發展。唐君毅在此提出了他的觀點“凡此不同之境界,皆彼此各為一境界,而互相超越,互相外在,如互不相通相感。”
(二)次序性
在九境中,唐君毅是按照客觀境、主觀境、超主客觀境的順序排列的。他認為人一開始并不能直接體會到心靈境界,必須經由人的心靈觀察外部物質世界,形成客觀境;在此基礎上,人自覺認識到內在心靈的感受,觀照與道德實踐等心靈活動的存在,進而形成主觀境;最后,心靈通過反省的方式認識到可以超越并統攝主客觀境界,因此形成了超主客觀境。三大境界是按照縱觀、橫觀、順觀的方法排列成體、相、用的順序,而且各自內部也是按照這樣的順序排列。
(三)相互轉換
“九境”是有高低層次之分并且是可以相互轉換的。他說:“要之,此九境之可始可終相轉,如環無端,而由低層之境進至高層之境,或由高層再退至低層,又為進退無恒,上下無常者也。”唐君毅的九境包羅萬象,源于他強烈的生命體悟,他使生命存在與心靈超越成為一種真實的存在,其中的人生態度與生活方式指引著人們最終實現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然而唐君毅所闡述的思想是一種道德理想主義,沒有突破傳統的哲學思想,是一種儒家式的終極關懷。
參考文獻:
[1]劉夢溪.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唐君毅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王守仁.王陽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程志華.中國近現代儒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李明.生命存在與心靈超越——現代新儒學人生境界說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王怡心.從道德自我到心靈境界——唐君毅形上學研究[D].北京大學,2004.
[6]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為政第二.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9頁.
作者簡介:劉偉(1989—),男,漢族,山西呂梁人,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