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描寫的女性美既有對當時封建禮教的強烈批判,女性意識的自覺,也在一定層面上反映了他內心深處未曾改變的男尊女卑的性別觀。通過探索蒲松齡筆下的女性形象,關注她們身上的閃光點,分析女性美的體現和這種美所反映的時代特征以及后來研究者對這種美的看法,以此借用它山之石來攻玉,反思當今時代女性的特點。
關鍵詞:蒲松齡;聊齋志異;女性美;神鬼狐妖
一、女性美在何處
(一)淺層的美:外在美
1.貌美
作家對女性的描繪有閉月羞花的貂蟬、玉環,沉魚落雁的西施、昭君……蒲松齡的筆下的女性亦是貌美如花,風華絕代。《嬰寧》“女郎攜婢,捻梅花一枝,榮華絕代笑容可掬。”王生見了絕代榮華的嬰寧便倍加思念,日漸消瘦。《畫壁》中“(散花天女)拈花微笑,櫻唇欲動,眼波將流。”朱孝廉沉迷于壁畫上美貌的少女,陷于畫中,久難脫離。《聊齋》中的女性,有窮苦的少女,有游離天外的仙子,有狐妖鬼怪,她們不管是善良還是邪惡,但都是貌美如花的。
2.才美
古有“女子無才便是德”,可是在《聊齋》中的女性,多才多藝,能歌善舞,她們不是花瓶,而是散發奇異芬芳的沁人心脾的鮮花。晚霞—卓爾不群的藝術天才。“振袖傾鬟,作‘散花舞,翩翩翔起,衿袖襪履間,皆出五色花朵。”晚霞的翩翩起舞,迷倒龍宮無數人。顏氏的刻苦與才學。顏氏,年少聰慧:“父在時,嘗教之讀,一過輒記不忘。十數歲,學父吟詠。”后來,顏氏女扮男裝,步入考場,果然高中,踏入仕途,政績斐然。蒲松齡筆下的女性,多才多藝,無論是舞技還是才學都是“巾幗不讓須眉”。
(二)深層的美:內在美
1.女性大膽無畏,反抗封建
女性為爭取愛情、婚姻自主,敢于沖破權勢的羈絆,世俗的阻撓。《白秋練》中的白秋練“十五六歲傾城之姝”是一個蔑視封建傳統,敢為情生,敢為情死的女性。她因竊聽慕生吟詩而對其一往情深,相思成疾,以至到“為郎憔悴”的地步。在母親的幫助下,她不顧慕生父親的阻撓和鄙視“而父以涉遠,又薄女子之懷春也,笑置之”,不顧龍君的威壓,憑著自己的膽識,成就美滿姻緣。連鎖、白秋練、連城、阿繡這些癡情的少女,她們的愛情和婚姻,是走過艱辛路過曲折才得到的。
2.勇敢追求幸福,爭取自由
女性為追求忠貞不渝的愛情而迸發出頑強的意志。即使身陷囹圄,為舞女娼妓,她們也勇敢地追求屬于她們的愛情。在封建社會的泥淖中,遭蹂躪受歧視莫過于妓女。許多作品以妓女的悲慘命運為題材,來反映社會現實,如白行簡的《李娃傳》,關漢卿《救風塵》,馮夢龍的《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但《聊齋志異》中的《鴉頭》、和《細侯》卻是以主人公為爭取自由和建立理想家庭的強烈要求為側重點。
3.助人為樂,扶危濟困
多情溫柔的舜華,屢次搭救危難中的張鴻;美麗聰明的嬌娜,無私為孔生療毒;勤勞甜美的紅玉,真誠地幫助馮生。扶危濟困,助人為樂的品質在她們身上以體現。值得稱道的是,在封建男權社會中,濟弱扶貧、傾囊相助的美德只在男子,而蒲松齡卻將這種美德賦予女性,來展現女性的心靈美。
二、《聊齋》的審美原則
羅丹曾說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美的發現,而蒲松齡善于去捕捉生活中的美,采集民間的美來反映民間的善。《聊齋》中的美無奇不有,觸目皆是。深明大義的黃發老人有美《田七郎》;足智多謀的垂髫有美《賈兒》;報恩多情的狐妖有美《小翠》;渴望至死不渝愛情的水中游魚有美《白秋練》……蒲松齡筆下的女性處處皆是美。
(一)《聊齋》中的美丑對照原則
在《聊齋志異》中,蒲松齡刻畫了丑女形象,如林氏、喬女等,他們貌丑但卻心美。蒲松齡否定了單純從外貌來衡量女性的世俗觀點而采用美丑對照的手法,將喬女相貌的丑陋與德行的高潔相對比,從思想高度著眼,極力刻畫人物的高強品質,來謳歌女性的靈魂美,可見其獨到之處。
(二)《聊齋》中美與善相結合原則
《聊齋》中許多美麗的鬼狐妖異、山水精靈不是因為那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容貌使人留戀,相反,總是因為她們有傾囊相助、仗義執言、忠貞不渝的人情味而令人難忘,體現出一種善的力量。《嬌娜》、《竹青》、《聶小倩》、《白秋練》等無不如此。
三、內外兼修下美的時代映射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描寫的女性美既有對當時封建禮教的強烈批判,女性意識的自覺,也在一定層面上反映了他內心深處未曾改變的男尊女卑的性別觀。
女性意識的自覺。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思想的活躍,女性意識逐漸開始覺醒。她們通過參與經濟活動,有了自尊自強的意識《黃英》販賣菊花興家道;她們通過學習文化知識,提升文學修養《顏氏》女扮男裝,仕途順暢;她們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在婚姻生活中努力尋求與男子同等的地位;她們走出閨門,享受大自然。這是對傳統“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男權制的一種挑戰。蒲松齡以火一般的激情塑造了許多勇于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而又個性鮮明的女子形象。
男尊女卑的體現。明清時期,受宋明理學的影響,人們始終遵守“夫為妻綱”的所謂真理。蒲松齡的創作中仍是占在男性的道德高點,女性始終是為男性服務的。《紅玉》中的紅玉被馮翁譏笑,但仍自始至終為馮生籌謀劃策。《小謝》中陶生仍是雙攬小謝和秋容共枕。
四、結語
蒲松齡之所以能捕捉到這么多美,除了他生活豐富、知識淵博、才華橫溢,更重要的是他對生活、對人生、對下層人民的深沉的愛。他于塾師生涯中體會農民生活疾苦,在天災人禍、貪污腐敗中共鳴于百姓的災難和痛苦,深諳黎民的喜怒哀樂。但我們需要明白在受封建倫理綱常深深毒害的清朝,蒲松齡能在《聊齋》中大膽的描寫女性的美,大力歌頌戀愛自由、婚姻自主已是難能可貴了,即使仍有男尊女卑的觀念,也實屬正常。
參考文獻:
[1]雷群明.聊齋寫作藝術鑒賞[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
[2]孫一珍.聊齋志異叢論[M].濟南:齊魯書社,1984.
[3]馬振方.聊齋藝術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
[4]吳組緗.聊齋志異欣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作者簡介:韓曉梅,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