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文 田子華 楊榮明/江蘇省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
農業農村部今年在全國啟動了農業質量年行動,提出了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效益優先的工作導向,對植保植檢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江蘇省緊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主線,以穩定糧食生產和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監測預警智能化、病蟲防控綠色化、防控方式專業化、服務指導規范化為導向,深入開展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強化植保技術集成創新,有效遏制農作物重大病蟲疫情,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和農業質量年行動。
建立完善四大監測體系。建立健全病蟲疫情監測預警體系、病蟲抗藥性監測體系、農藥使用強度監測體系和農藥有效性監測體系。高效運行42個國家級區域測報站和220個重大植物疫情監測點,加快構建蔬菜、果樹等經濟作物病蟲監測預警體系,確保主要農作物重大病蟲疫情預測預報準確率達90%以上。
強化智能監測設備示范推廣。堅持引進、移植、研發并進的原則,加強智能化測報工具的研發和推廣,擴大害蟲遠程實時監測系統、小麥赤霉病自動監測預警系統、遠程拍照式蟲情測報燈、一體化智能孢子捕捉儀、昆蟲性誘電子智能測報系統等智能化設備的試驗示范與設備更新換代工作。協助企業改進、完善設備工藝和使用技術,提高新型智能化測報工具的實用性、可靠性。

自走式噴桿噴霧機 楊榮明/攝
加快實施植保工程項目。按照“聚點成網、填平補齊、更新換代”的原則,進一步完善功能、提升能力,高起點、高標準建設8個標準化農作物病蟲疫情監測場,改進和完善基礎設施和裝備水平,裝備一批技術成熟的新型智能測報工具和現代植保裝備,全面提升重大農作物病蟲疫情的監測預警與綜合治理能力。
強化綠色防控示范區建設。按照“增點擴面、探索機制、集成創新”的總體思路,高質量、高標準、高水平建設160個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示范區和5個綠色防控示范縣。因地制宜集成創新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防控新模式,在稻麥和蔬菜等經濟作物上分別集成推廣應用“種苗處理+生態調控+應急防控”和“清園控害+綜合誘殺+生化調控”綠色防控新模式,確保主要農作物非化學防治技術應用覆蓋率28%以上。
推進農藥精準施用。推行精準對靶施藥、對癥適時適量施藥,指導農民科學合理施藥,減少農藥使用次數。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植保專業服務組織購買自走式噴桿噴霧機等大中型高效植保機械,促進農機農藝融合。積極開展植保無人機試驗示范工作,不斷完善無人機施藥的作業標準,加快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精準施藥技術模式,確保農藥利用率達42%以上。
推動農藥減量使用。深入開展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集成組裝一批農藥減量技術模式,邊示范邊推廣,建設一批農藥減量技術示范基地。在病蟲疫情防控關鍵時期,采取進村入戶、掛鉤包片等形式,全程幫助、指導農民科學合理使用農藥。強化生物農藥等綠色防控產品的宣傳推介,有條件的地區推廣農藥零差率統一配供模式,確保綠色防控產品使用面積占比達78%、農藥使用量保持零增長。
強化病蟲防控組織建設。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結合省級重大病蟲害防治、糧食綠色高產增效創建等項目,加大服務組織培育力度,提升統防統治服務的社會化程度和專業化水平,力爭每縣新增1個“五有五好”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
加快提升病蟲防控服務能力。積極引導全國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百強服務組織”、全省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五有五好”服務組織由單一病蟲向全生育期病蟲方向發展,由專業病蟲防治向綜合服務方向延伸,防治作物由大田農作物向果蔬茶等經濟作物方向擴展,確保主要農作物病蟲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59%。
推動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發展。突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病蟲專業防治服務組織、綠色防控產品生產企業之間的合作對接,強化農業企業在綠色防控措施推廣應用中的主體作用,建立企業與服務組織直供直銷模式,不斷提升綠色防控產品、技術在統防統治組織應用覆蓋面。
貫徹落實植保條例規章。認真貫徹落實《農藥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規范植保植檢工作,提高病蟲疫情監測的規范性,切實當好病蟲監測與防控的哨兵和參謀。組織開展種子聯合執法檢查、南繁基地植物檢疫檢查和“送法進農戶、送法進企業、送法進校園”普法宣傳月等活動。
強化植物檢疫規范執法。進一步規范種子生產、調運及經營行為,依法開展產地檢疫、調運檢疫、國外引種檢疫審批,確保大宗作物產地檢疫覆蓋率、國外引進種苗檢疫監管率和檢疫行政許可按時辦結率均為100%。落實植物檢疫“雙隨機一公開”抽查制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工作。
強化病蟲防控服務指導。聚焦主要作物、重點區域、重大病蟲、關鍵環節,著力強化小麥赤霉病、水稻稻瘟病、“兩遷”害蟲等稻麥暴發性、流行性病蟲,以及果菜茶重大病蟲防控服務指導工作。強化重大植物疫情源頭治理,完善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推進植物疫情綜合治理、聯防聯控,有效遏制重大植物疫情傳播蔓延,確保急重大植物疫情處置率均達100%。
健全植保創新團隊。強化與科研、教學、企業、推廣等單位協作,探索組建一批分生態區、分病蟲的病蟲疫情防控專家協作組、高效植保機械產業聯盟、農藥有效性監測專家組和病蟲草抗藥性監測專家組等植保專家隊伍。
加強植保技術儲備。依托科研院所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團隊,針對當前農業生產面臨的重大病蟲疫情防控突出問題,積極開展關鍵技術研究,尤其是要加強果菜茶、特糧特經病蟲綠色防控技術研究。聯合開展病蟲監測智能化設備、重大病蟲綠色防控、高效施藥機械、種子藥劑處理及安全用藥技術攻關。
提升項目管理水平。充分發揮植保項目在工作創新發展中的推動作用,繼續抓好中央財政農業生產救災補助資金(農作物及草原病蟲害防治)、省級重大病蟲害防治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等項目實施工作,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切實做好項目事前方案報備,事中服務管理,事后總結驗收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