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怡文 祁 坤 陶 嵐 /江蘇省農業宣傳教育與文化體育中心
“我是個種小米的,我們村多為山地及丘陵,很多農民都保持著傳統農耕的方式進行谷子的種植,我們習慣用當地的羊糞做底肥,化肥和除草劑等進入不了農田……”山西省武鄉縣嶺頭村農民魏寶玉,一邊撒著有機肥,一邊在網上直播自己種谷子。
隨著互聯網風口的吹起,當直播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時,農民也拿起手機,在田間地頭搭起一座直播間,“農產品+直播”掀起了農業電商的新革命。

“農產品+直播”因其“接地氣”“抓眼球”,漸漸組成了一對“默契搭檔”。近年來,各類農業直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果農、菜農、牧民瞬間變成“農業主播”。
產地直播。內蒙古五原縣河套電商產業園,農民在小麥地里一邊直播收麥子一邊賣面粉;河南溫縣,農民直播挖鐵棍山藥;江蘇睢寧,農民在大棚里直播賣西瓜;南京高淳,農家樂把攝像頭擺在廚房“明廚亮灶”……移動直播的營銷模式一旦應用于農產品銷售,消費者可以直接看到產品是在什么地方生產的,是怎樣種出來、長出來、做出來的,讓遠在天邊的網民也能有身臨其境的體驗感。
網紅直播。2017年7月,湖南寧鄉縣請來當地的網紅村紅,在黃桃基地開展了“狀元黃桃”專場直播活動,當天淘寶平臺銷售黃桃7000件。斗魚直播平臺去年策劃組織了“聚焦三農·秋季大豐收”系列直播,在全國完成60多場,累積觀看人次達1.32億。網紅主播上山下鄉、摘果割稻,抓土雞、撿雞蛋,網友們也跟著鏡頭趕集,邊看直播邊買貨,村民現場打包、裝車、發貨。當農業搭上網紅經濟的快車,一下子成為了媒體寵兒。
官員直播。2017年9月,新疆尉犁縣副縣長何淼來到尉犁縣古勒巴格鄉冬棗園,開始了他的推銷直播。湖北武漢民警看到十多位“空巢老人”種植的近萬斤西瓜滯銷,搞起了直播賣西瓜,吸引了各路買家,化解了群眾燃眉之急。直播帶火了各地的“網紅”官員,也有多地政府部門借助微博微信,舉辦形式多樣的農產品直播展會,為農民搭建產銷對接平臺。
場景化、接地氣的農業直播,不僅讓全國網友對“三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更多農產品走出鄉村,闖出新市場。
實現了精準的產銷對接。直播作為網絡的一種社交形式,只有當你對直播內容感興趣時才可能會點進去觀看。喜歡吃橙子的不會去點開賣榴蓮的直播,而不喜歡田園風光的也絕不會去關注農家樂的直播。每一位點開直播間的人,都可以說是該產品的潛在用戶。
解決了農產品信任問題。直播可以把商品更直觀、真實地展現給消費者,讓他們看到農產品真實的種植過程、生長情況,以及后期加工的情況,這些是修飾過的廣告圖文無法比擬的。
涌現了一批“網紅”產品。
食品是屬于容易讓人產生臨時性、沖動型消費的物品,因為它單價較低,在沒有明確需求的前提下,你被外觀吸引了,被促銷吸引了,被周圍人的“哄搶”情緒所誘惑。直播恰恰是最容易引發這種“跟風效應”的營銷模式。正是這個原因,網絡上近年來涌現出一大批“網紅”臍橙、“網紅”山藥、“網紅”螃蟹等“網紅”農產品。
拉近了市民與農民距離。過去網絡主流世界都把視角聚焦在人口密集的一線城市,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了網上社交,無論是推銷農產品的,還是推薦鄉村游的,在各類農業直播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市民粉”,城市里的人希望吃到地道的農家味道,賞玩地道的田園風景,農村網民和北上廣深網民拉近了距離,建立了交集,產生了共鳴,成為兩個互相增補、互相了解的世界。
當“農產品+直播”轉化為看得見的訂單時,農民都把它當成了萬能鑰匙,一時間田間地頭都刮起了直播風。可是在這熱熱鬧鬧的直播熱背后也存在著不少問題和隱憂。
直播形式簡單化。你直播挖山藥,我直播挖蘿卜,你到田頭直播吃西瓜,我在園里直播吃葡萄……請幾個光鮮漂亮的網紅坐在攝像頭前展示、品嘗產品,然后做出各種好吃的夸張表情,基本上成了農業直播的“標配”。整天看鏡頭前的賣家怎么吃,看多了也會審美疲勞,加上一些明顯的擺拍,反而會讓消費者產生反感。
直播內容同類化。農業直播的內容大多局限在農產品展示,沒有更多的延伸和拓展,造成同類化的感覺。直播中除了對農產品品相、品質的展示宣傳,缺少“故事性”的內容,缺少文化的承載和內涵。
直播效果理想化。“農產品+直播”盡管能在短時間內轉化為一定的訂單,但能夠真正留在消費者心中的不多。直播僅是一個新興的電商營銷工具,并不是農產品電商的“萬能鑰匙”,沒有品牌、文化的延續,“網紅”的影響力是有限的。
用好“農產品+直播”,使之在農產品銷售乃至品牌建設中發揮最大的功效,需要深入的總結和思考。
選好直播平臺。網絡直播平臺數量眾多。農業直播要選擇適合農業的直播平臺,如綜合類、戶外類、休閑類的直播平臺。農業直播的受眾面相對比較廣,應該盡量選擇人數多和質量好的平臺,有利于吸粉和打開市場。
講好農業故事。直播看上去簡單,但如果缺乏專業的策劃,不容易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直播不應該只是簡單地吃喝玩樂,需要不斷在直播形式和內容上進行創新,挖掘農產品的文化內涵,讓消費者對那些稀有、珍貴的農產品有所了解,把產品的文化元素、經濟價值體現出來。要發掘能夠引起網友共鳴的故事化情感營銷,可以講述一個橙子、一根山藥的故事,更好地與用戶建立情感聯系。
做好品牌建設。直播不光是為了賣出農產品,更是農民建立產品品牌的機遇。但要把“網紅”做得長命,除了農產品自身“底子好”,還需要把“農產品+直播”進一步提升為“品牌+直播”,在長期的直播過程中一步步強化品牌傳播,不斷鞏固買賣雙方的信任,從而讓消費者從認同某樣農產品到認同某個品牌,才能最終實現最長久的生命力。□
[2018年5月4日微信發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