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麗
山東省菏澤市立醫院,山東菏澤 274000
全膝關節置換術作為臨床治療膝關節疾病的常用術式,其可對關節畸形進行有效矯正,使其關節活動力盡快恢復正常,但術后存在嚴重的疼痛現象及明顯的應激反應,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活動功能產生限制,對手術整體治療效果產生影響。而科學、合理、高效的鎮痛治療,有利于緩解疼痛對患者生理和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還可縮短患者早期功能訓練的時間。相關研究發現[1],提高鎮痛效果的關鍵所在并非單一的提高鎮痛技術和水平,而是建立系統完善的疼痛管理體系。該文選取該院2015年3月-2017年6月收治的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62例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62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組均為31例。對照組男12例,女19例,患者年齡52~77(64.8±2.7)歲;病程 5~24(12.6±3.4)年。其中單膝置換 24例,雙膝置換7例;試驗組男11例,女20例,患者年齡53~78(65.5±2.6)歲;病程 5~25(12.7±3.2)年。 其中單膝置換25例,雙膝置換6例。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對比價值。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管理:術前詳細了解患者的病情,完善相關檢查,做好基礎性健康指導,術后嚴格遵醫囑用藥,加強藥物指導和護理,交代和介紹相關注意事宜。試驗組行圍手術期規范化疼痛護理管理,內容如下。
1.2.1 建立專業的醫護小組 由組織醫生、組長與多名護理人員共同組成醫護小組,其中主治醫生的主要職責在于了解患者病情,對其定期進行詢問和查房,以患者病情改善情況對治療和護理方案進行相應的調整;組長的主要職責在于合理安排主治醫生的查房時間,對時間排表進行詳細制定,對患者病情發展情況進行準確掌握,并以其病情需求和日常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對護理規范進行制定,并指出需要注意的事項,監督和指導護理人員的日常護理工作落實情況,與護理人員共同完成和踐行患者及其家屬的相關疾病知識等宣教指導工作,對患者病情變化予以掌握,一旦發生意外情況要及時匯報給主治醫生;護士的職責在于對各項具體護理措施進行實施,包括對患者進行基礎性的治療、護理等,同時加強對患者疼痛護理管理,提高護理人員對疼痛的了解和掌握能力。
1.2.2 護理措施具體落實 自患者入院開始至其康復出院,規范化疼痛護理管理需要貫穿全程,主要內容包括:①入院與術前護理要點: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后首先需要評估其疼痛情況,再進行疼痛專業宣教指導,增強患者對自身疼痛情況及相關止痛藥的認知與了解,對強忍疼痛可能造成的危害進行講解,幫助患者樹立其正確的疼痛認知觀念。以患者疼痛程度為依據,對止痛方法進行合理選擇,盡可能減少患者下床活動時間,選擇非藥物鎮痛如熱敷等方法予以鎮痛,必要的情況下可嚴格遵照醫生指示對患者實施提前鎮痛,與患者家屬保持良好的溝通交流,促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疼痛護理管理工作中去。②術后與出院護理要點:術后同樣需要評估患者的疼痛狀況,對疼痛發生部位、強度及時間、對睡眠的影響程度等進行記錄,并對患者疼痛感受進行了解,評價已經使用的鎮痛方法的鎮痛效果。非藥物和藥物治療是臨床常用的疼痛護理干預措施,其中前者多以心理疏導或物理治療方法為主,通過分散患者注意力的方式減輕其心理壓力,改善其不良情緒;后者則以個體化、多模式及按時給藥的階梯性鎮痛原則為依據,通過口服、靜脈用藥聯合止痛泵的方式進行鎮痛,將止痛藥物的作用及治療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各種不良反應進行詳細介紹,使患者做好心理準備工作。以患者住院期間的具體疼痛狀況為根據,對院外用藥方案進行制定,并對鎮痛藥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要點等進行詳細介紹,幫助患者掌握非藥物鎮痛方法的技巧。
①術后疼痛評分:通過VAS(視覺模擬疼痛評分)評定患者術后 1、2、3、5、7 d 的疼痛情況,分值在 0~10 分之間,得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嚴重[2];②疼痛控制指標:觀察并統計兩組術后膝關節屈曲90°時間和首次下地時間;③以該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的方式評定患者護理滿意度,滿分為100分,其中滿意:85~100分;一般滿意:60~84 分;不滿意:<60 分。
借助SPSS 22.0統計學軟件統計分析得到的數據,疼痛評分、疼痛控制指標使用(±s)予以表示,比較運用t檢驗,護理滿意度使用百分率(%)予以表示,比較運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術后 1、2、3、5、7 d 的 VAS 評分與對照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疼痛評分變化對比[(±s),分]

表1 兩組術后疼痛評分變化對比[(±s),分]
組別1 d 2 d 3 d 5 d 7 d試驗組(n=31)對照組(n=31)t值P值5.78±0.31 6.32±0.37 6.228 6 0.000 0 4.49±0.26 5.24±0.30 10.518 7 0.000 0 3.03±0.17 4.64±0.30 25.996 5 0.000 0 1.68±0.18 3.03±0.16 31.210 4 0.000 0 0.86±0.10 1.73±0.20 21.662 8 0.000 0
試驗組膝關節屈曲90°時間、首次下地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為77.42%,試驗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6.77%,對照組低于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全膝關節置換術目前已經在臨床膝關節疾病治療工作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其對中老年膝關節損傷等具有確切的治療效果。作為新興治療手段,可對晚期膝關節病痛進行根除,改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3]。為膝關節疾病患者選擇全膝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時,首先要對其適應證與禁忌證進行明確,綜合分析可能對手術治療效果產生影響的各種不利影響,特別要高度重視圍術期規范化疼痛護理管理,其是整個護理工作的重中之重[4]。
表2 兩組患者疼痛控制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疼痛控制指標對比(±s)
組別 膝關節屈曲90°時間(h) 首次下地時間(d)試驗組(n=31)對照組(n=31)t值P值6.49±2.52 12.36±3.63 7.396 0 0.000 0 6.48±2.52 13.08±3.51 8.504 4 0.000 0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n(%)]
規范化疼痛護理管理首先要通過評估-干預-評價-修訂的方式對疼痛護理工作的順序進行明確,確定后方在患者術后護理工作中使用。規范化疼痛護理管理可顯著提升護理人員對疼痛知識水平,同時幫助其更加了解疼痛基礎知識,掌握各種鎮痛藥物的使用方法及疼痛評估方法等。規范化疼痛護理管理要求對所有醫護人員進行系統化的學習和培訓,改變其以往陳舊錯誤的護理思想和觀念,增強其對疼痛管理知識和技能水平的認知,豐富??谱o理服務的內涵,增進護患之間的友好交流,維持良好的護患關系,以達到預期的對疼痛護理質量進行持續控制的目的。規范化疼痛護理管理的運用與實施,可顯著改善臨床護理服務質量和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其主張在嚴格遵照疼痛管理流程的基礎上和全面評估患者疼痛的情況下開展各項護理指導,準確評估和干預患者的疼痛情況,并及時向主治醫生和康復師反饋患者的康復情況,從而不斷改進、完善治療、護理和康復內容,再依據患者的疼痛程度對其進行心理干預和宣教指導,有利于進一步提高疼痛控制質量,減輕疼痛,改善預后[5]。
該次研究發現, 試驗組試驗組術后1、2、3、5、7 d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膝關節屈曲90°時間、首次下地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全膝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規范化疼痛護理管理有利于減輕術后疼痛,恢復關節功能,提高護理質量,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廣和普及應用。
[1]王輝.全膝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規范化疼痛護理管理的實施與效果[J].心理醫生,2016,34(16):198-199.
[2]張蘇霞,肖翠娥.全膝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規范化疼痛護理管理的實施效果[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28(49):9604.
[3]潘雙麗.全膝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規范化疼痛護理管理的實施效果探討[J].內蒙古中醫藥,2017,2(1):159-160.
[4]李靜.全膝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規范化疼痛護理管理的實施效果觀察[J].醫學信息,2016,15(6):72-73.
[5]李敏.全膝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應用規范化疼痛護理管理的效果[J].醫學信息,2017,36(10):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