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武漢市第九醫院,湖北武漢 430080
小兒因新陳代謝較為旺盛,且活潑好動,若存在發病征兆,則病情會呈現迅速變化的特點,而護理工作則由于工作量大和風險高等缺陷,極易引起和家屬間的矛盾,導致護理不良事件的出現。而細節管理作為醫院小兒護理安全管理的核心環節,是目前醫學領域管理工作者首要達成的目標[1]。鑒于此,擇取該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期間診療的800例患兒,探討細節管理在小兒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效果,詳細總結如下。
該診療的800例患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分為A組和B組,各400例。A組患兒男220例、女180例;年齡區間在3個月~10歲,平均年齡為(5.5±2.3)歲。B組患兒男200例、女200例;年齡區間在4個月~9歲,平均年齡為(5.3±3.3)歲。即2組患兒各數據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常規護理 A組患兒實施常規護理。依據患兒病情進展,施以有效的對癥治療措施;密切監測患兒生命體征變化;遵醫囑用藥;保持病房環境干凈,通風良好。
1.2.2 細節管理 B組患兒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細節管理:①提高醫護人員安全意識和核心能力。以定期組織會議的形式,強化醫護人員對細節護理的認知,借助其觀察力的培養,施以針對性管理措施。特別是在小兒護理中,更應做好相關知識的培訓工作,以科學評估患兒病情進展為導向,提高護理總有效率和護理滿意度[2]。
②跌倒防范。包含一級護理、二級護理、三級護理和預防性護理等內容。即一級護理:以紅色標識警示的方式,要求醫護人員對患兒活動區域予以監護;依據跌倒風險,施以針對性健康教育,如跌倒預防措施及其重要性等,有助于患兒早日康復。二級護理:以黃色標識警示的方式,在患兒活動區域內,最大限度上采取專人看護的形式,借助家長健康教育的手段,使其能夠從根源上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三級護理:以藍色標識警示的方式,對患兒、家屬予以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逐步提高其安全意識及自主護理能力,以便更好滿足患兒護理需求。預防性護理:通過對跌倒風險的評估,按照其結果設定相應的風險表示,如睡覺時應開啟床邊護欄,下床活動時應派專人看護等[3]。
③藥物風險防范。做好藥物保存、管理等工作,即為預防由藥物誘發的護理風險,應派專人對藥品予以存放管理,以分類保存的方式,定期發放;指導患兒家屬正確用藥,即依據患兒病情進展,合理計算藥量,首次用藥應以最小劑量為主,若存在不良反應,應立即調整藥量,再逐漸過渡至預期效果[4]。
對2組患兒護理總有效率、護理維度評分予以評價。前者包含顯效、有效、無效3項指標,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100.00%;后者則涉及用藥告知、溝通交流、病房巡查、環境衛生、護理服務等維度。
采取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加以匯總處理。即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數據比較選擇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數據比較選擇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B組患兒護理總有效率顯著高于A組,即97.50%>92.50%,2組患兒各數據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A組患兒護理維度評分略差于B組,即2組患兒各數據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基于社會的逐步發展,人們健康意識和健康需求逐漸提高,而醫療市場間的競爭不再局限于醫療技術和醫療設備,而是逐漸向醫療服務水平的角度拓寬。如細節管理可在加快醫院進步和發展的同時,提高自身護理品質、服務水平。小兒作為特殊的群體,年齡波動相對較大,且自我保護意識、語言動作能力、表達溝通能力均較差于成人,若因護理不當或觀察不細致,則會引起患兒跌倒和燙傷、漏服藥與錯服藥等問題,繼而引起護理不良事件的滋生[5]。

表1 對比2組患兒護理總有效率[n(%)]
表2 對比2組患兒護理維度評分[(±s),分]

表2 對比2組患兒護理維度評分[(±s),分]
組別 用藥告知 溝通交流 病房巡查B 組(n=400)A組n=400)t值 P值18.15±3.12 16.22±3.17 8.678 3 0.000 0 18.64±2.92 16.77±2.13 10.347 7 0.000 0 17.37±2.30 14.51±3.77 12.952 2 0.000 0 17.15±2.92 15.61±3.07 7.269 4 0.000 0環境衛生 護理服務18.68±3.33 16.25±2.96 10.908 1 0.000 0
若要從源頭上避免此類現象的出現,則應在小兒安全管理的基礎上切實明確細節管理的意義。即病區醫護人員作為細節管理的執行者、危險因素的發現者,應逐步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識與專業技能,輔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手段,強化患兒及其家屬的自主護理意識,結合標準化的禮儀、規范用語,使患兒及其家屬感受到醫院的責任感、使命感,以便能夠提高其護理配合度。此外,還應適時營造醫院的整體形象,以標準化的安全管理制度、細節管理標準為導向,深入臨床科室與護理病房,以細微的角度,解決各環節存在的護理隱患,杜絕小兒護理中的安全風險[6]。
該文結果顯示,B組患兒護理總有效率顯著高于A組,即97.50%>92.50%,2組患兒各數據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兒護理維度評分略差于B組,即2組患兒各數據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細節管理在小兒護理中的應用,能夠在提高醫護人員責任意識和專業能力的同時,提高患兒護理總有效率和護理維度評分,緩和護患矛盾,故存在推廣價值。
[1]張偉利.細節管理在小兒安全護理中的應用[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22):109-110.
[2]邱金英.細節管理在小兒安全護理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2016,29(4):322-323.
[3]李沛英.細節管理在小兒安全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醫學信息,2016,29(19):146-147.
[4]任學艷.細節管理在小兒安全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14):261-262.
[5]蘇丹,趙娟.細節管理結合循證護理在小兒手足口病護理中的應用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20):254.
[6]韋琴,蘭寧華,黃桂芬.細節管理在胸外科手術患者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7,15(8):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