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兩宋時期茶葉產區、產量擴大,各類茶肆遍及全國。對此,以往的研究者多從經濟史角度出發,將茶肆作為茶業經濟附屬進行研究;或從社會生活史角度出發,將茶肆作為社會生活的場景提及。在此基礎上,本文結合唐宋變革引發的商品經濟繁榮、社會階層分化重組等因素,論證了宋代茶肆不僅是提供茶飲服務的商業實體,更是宋人生活中集傳播社會文化、開展公務活動、從事商業活動、進行宗教活動等多種社會功能于一體的公共場所。
關鍵詞:茶肆;消費群體;社會功能
一、問題緣起
茶在宋人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社會地位,因此各種以茶飲為主要服務內容的經濟實體遍地開花,如茶肆、茶坊、茶樓、茶邸、茶店等。因此茶肆有關的研究頗多,主要分為:其一,社會生活史角度下茶肆作為非主要研究對象,僅限于對其類型、日常功能的史實性描述。如沈冬梅《宋代茶文化》[1]、周寶珠《宋代東京研究》[2]、徐柯《宋代茶館研究》[3]、張清宏《<夢梁錄>中的杭州茶事》[4]等成果。其二,茶肆作為茶業經濟發展結果的專題研究,但缺乏對其社會功能的分析。如劉學忠《中國古代茶館考論》[5]、劉清榮《宋代茶館論述》[6]、楊永兵《試論宋代茶館的功能》[7]等成果。
宋代茶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經濟史與社會生活史方面,并未將該問題置于唐宋變革引發的社會階層之分化、重組,以及城市轉型引發的市民公共活動空間增長的場域看待,從而限制了對宋代茶肆背后的社會變革的解讀。由此,本文擬以茶肆消費群體為線索,探究消費群體對于茶肆的影響,從而分析宋代茶肆的社會功能。
二、宋代茶肆的消費群體
在唐宋變革引發的社會階層分化、重組以及經濟大發展的背景下,宋代茶肆消費群體不斷擴大,無論是士人、新興職業官僚、公吏、城市工商業者、僧道,還是普通市民都熱衷于茶肆消費。
(一)士人消費群體
隨著宋代士人群體的壯大,其社交活動越來越多的開展在類似茶肆的公共場所。如歐陽修舉“與刁學士約飲于茶肆”[8],舉子汪圣錫“與同輩十余人在茶肆”[19],舉子黃公度邀與友人“一日于江路茶肆小憇”[9]。士人消費群體也借茶肆娛樂、放松,比如去黃尖嘴蹴球茶坊看球、王媽媽茶肆聽書等。
(二)職業官僚及公吏消費群體
隨著大多出生社會中下層的職業官僚群體、公吏群體的壯大,他們和世俗的距離也越來越近。有蔣檢閱這樣的以服務官僚為主的茶肆,也有官僚、公吏常消費的普通茶肆。如太尉劉锜“謁貴人于漾沙坑,琦坐茶肆”[10],以及梁成大參部“日坐茶肆中”。負責基礎公務的吏員們也常見于茶肆,如“于街東民居若茶肆者,睹胥吏十輩”[11]“虞候見道傍茶坊酒店官軍閑坐”[12]。
(三)工商業者消費群體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城鄉一體化逐漸加快,往來于城市、鄉鎮之間的工商業者增多,茶肆這樣的公共場所正好適應了他們對公共空間的需要。他們利用茶肆住店歇腳,術士方大年“共過一茶肆,肆之后皆作僦舍”[19],“僦舍”即是為往來商旅住宿提供住宿的一種茶肆。“市井茶肆相屬,商旅多以絲絹易茶”[13],沈君與和賣珠人“于其門首茶肆中議價”[14],都可表明茶肆在工商業者心中的空間作用。此外,茶商本身也是一類龐大的工商業者群體,他們在往來運輸途中更是會利用茶肆交易、獲取信息。
(四)僧道流消費群體
在茶肆遍及全國的宋代,茶肆中自然不缺尚茶僧道們的身影。如任伯雨之侄就曾邀道人“坐茶肆”,《夷堅志》中一僧人遇同行“于茶肆”[15],以及“一道人行乞到門,就坐啜茶”[19]。可見宋代僧道不再局限于廟宇,也會通過茶肆這樣的公共空間與世俗加強聯系。
(五)普通市民消費群體
普通居民的茶肆消費行為更是數見不鮮。“有少年髙價買老嫗絹,引令坐茶肆內……復高價買一嫗絹,引坐茶肆外。”[16]這說明茶肆消費這含有老人和小孩。再如,御史凌哲府邸旁之茶肆“日為市井俚俗所聚”[17]更是說明了茶肆消費人群的復雜性。
另外,女性也是記載較多的一類消費群體。林文叔茶肆遇婦人“時來飲茗”,嚴州城茶肆“婦人少艾,鮮衣靚妝,銀釵簪花。”[18]另,九宮山道姑王妙堅在西陵橋茶肆休憩,“適其鄰有陳生隸職御酒庫,其妻適見之”,可見茶肆女性消費者也是涵蓋了各個階層。
三、宋代茶肆的社會功能
隨著茶肆消費群體的不斷壯大,消費需求的差異性越來越明顯,從而推動了茶肆分工細化,從而其社會功能不斷完善。因此茶肆之文化傳播功能,為公務活動、商業活動、宗教活動以及為普通市民提供休閑娛樂場所等社會功能也逐漸表現出來。
(一)茶肆作為文化傳播場所
唐宋以降,文化教育的重心漸漸由上層貴族向下層平民社會轉移,而轉移的途經之一就是借助公共場所。
其一,很多士人熱衷茶肆消費,他們通過茶肆自覺或不自覺的促進了文化傳播。如前述舉子們和朋友約坐茶肆,亦如王著在茶肆書“今夜君棲芳草里,為傳消息到王孫。”[19]其二,茶肆借助消費者的士人身份,以及自身之經營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首先,茶肆通過經營項目營造文化氛圍。如《夢梁錄》:“大凡茶樓多有富室子弟、諸司下直等人會聚,習學樂器、上教曲賺之類。”[20]另外,說書項目為普通市民群體提供享受文化服務的機會,類于“今晚講說漢書”之茶肆。其次,茶肆通過店面裝飾營造氛圍。如應時節插花,掛名人畫等方式,“花瓶高縛,吊掛低垂。壁間名畫,皆則唐朝吳道子丹青”[21]。
(二)茶肆作為公務活動場所
隨著職業官僚群體的壯大,公吏數量的增加,這些大都來自社會中下層的官和吏和世俗的聯系愈加緊密,于是他們的公務活動也不再拘泥于公廨,轉而更多涉及茶肆這樣的公共場所。
其一,茶肆為官僚士大夫們提供談論公務的場所,如“有官人參選,將詣吏部陳狀……姑往茶邸少憩。”[22]他們也利用茶肆打擊政敵,如史彌遠募梁成大參部“日坐茶肆中,毀真公不直一錢。”[31]其二,茶肆為公吏們提供公布、獲取信息的場所。如為尋找崇國夫人的獅貓,公吏們“圖百本,于茶肆張之。”[23]由于公吏們經常出入茶肆,所以官府的機密消息也很容易從茶肆走漏。如《水滸傳》第十八回官府捉拿晁蓋等人的消息就是從茶坊里泄露的。
(三)茶肆作為商業活動場所
隨著商品經濟繁榮、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工商業者不斷往來于城市、市鎮之間,因此他們對食宿、休憩空間的需求非常大。他們需要更便捷的場所來進行如商品交易、商業信息獲取等活動。而茶肆這樣的空間不僅為商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契機,同時也利于加強各個行業之聯系,促進行業體系的發展。
其一,茶肆可提供直接的商品交易場所。如無錫造盆器的張木匠“在茶肆前交易”,前文老嫗買絹、沈君與買珠,都是發生在茶肆的商品交易行為。其二,茶肆可提供獲取商業信息的渠道。“聞茶肆多有求售”[24]可獲得商品購買信息,而《夢梁錄》中的人情茶肆,“亦有諸行借工賣伎人會聚行老,謂之‘市頭。”為急速增加的城市手工業者們提供了一種消費低廉、信息流通快的場所。
(四)茶肆作為宗教活動場所
僧道在唐代就是為數不多的消費群體之一,經過唐至宋茶文化的發展,僧道飲茶更是數見不鮮。僧道們在茶肆的活動也會有意無意的促進道法、佛法的傳播,加深了宋代社會仙道、鬼怪觀念,促進佛、道二教的世俗化和平民化。
其一,茶肆為僧道看相、做法等活動提供場所。如歐陽修在茶肆遇到“能相”僧人,以及“市人千百聚(茶肆)觀”[30]的道人降服鬼怪之事。前述嚴州城茶肆孫真人、西陵橋茶肆道嫗也在茶肆進行過類似活動。其二,茶肆為僧道提供休憩、會友的場所,如戴復古在茶肆“適與胡僧遇”[25]。郭上灶于茶肆見“有青巾布袍者”[26]。
(五)茶肆作為休閑娛樂場所
隨著社會開放程度逐漸提高,市民群體的社會生活越來越豐富,他們對娛樂消遣、信息共享、社交的需求愈加強烈。因此一種既能夠提供空間和飲品,營業又時間靈活,服務內容多元的綜合場所是亟需的。
其一,茶肆為市民提供娛樂項目。宋代茶肆娛樂項目中最興旺的就是“花茶坊”“水茶坊”之類的妓館茶肆,不管是官僚士大夫,商賈小販,還是普通市民,都熱衷于前往。從“大街有三五家開茶肆……名曰‘花茶坊”“及金波橋等兩河以至瓦市……莫不靚妝迎門。”等記載就可以看出盛況。常見的項目還有賭局,南宋使臣洪皓記“燕京茶肆設雙陸局”[27]。此外,說書、蹴球、下棋等也是茶肆常設項目。其二,茶肆為市民們提供信息共享場所。首先,他們在茶肆討論時政。如沈琯奏述:“昨日步歸,憩於茶肆,聞諸人咸有欲戰之心。”[28]其次,他們通過茶肆獲取社會消息。“艮山門外潘先生善理幽冥間事”[19]就是茶店錢二所說。其三,茶肆為市民提供社交平臺。他們就茶肆與友人暢談,“遇之于途,邀先生于茶肆”。[29]借茶肆輕松和諧的氛圍結交新朋友,“因相問勞,共茶”[30]或者“將邀就茶肆與語”[31]。
四、總結
茶肆消費群體的不斷壯大、茶肆社會功能的不斷完善,反映了社會劇烈變革下的社會經濟發展、身份制度破壞、社會階層分化與重組等內容,因此宋代茶肆社會功能的完善是時代變化的產物,也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宋代龐大的茶肆消費群體促進了茶肆完善經營服務,而茶肆社會功能的不斷完善也使得消費群體的進一步壯大。通過宋代茶肆消費群體分析其社會功能,有利于我們從社會、文化角度認識宋代茶業經濟,從而獲得有益于當今茶業經濟發展的啟示,促進茶文化的繁榮。
參考文獻:
[1]沈冬梅.宋代茶文化[J].臺北:學海出版社,1999.
[2]周寶珠.宋代東京研究[J].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3]徐軻.宋代茶館研究[D]:河南大學,2009.
[4]張清宏.<夢梁錄>中的杭州茶事[J].中國茶葉,2015(01).
[5]劉學忠.中國古代茶館考論[J].社會科學戰線,1994 (05).
[6]劉清榮.宋代茶館論述[J].中州學刊,2006(03).
[7]楊永兵.試論宋代茶館的功能[J].農業考古,2004(02).
[8]佚名.古今類事[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何薳.春渚紀聞[M].明津逮秘書本.
[10]洪邁.夷堅志[M].清十萬卷樓叢書本.
[11]張表臣.珊瑚鉤詩話[M].宋百川學海本.
[12]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3]王圻.續文獻通考[M].明萬歷三十年松江府刻本.
[14]周密.齊東野語[M].明正德刻本.
[15]陳元靚.歲時廣記[M].清十萬卷樓叢書本.
[16]陳世崇.隨隱漫錄[M].明稗海本.
[17]陸心源.宋史翼[M].清光緒刻潛園總集本.
[18]莊綽.雞肋編[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阮閱.詩話總龜[M].四部叢刊景明嘉靖本.
[20]吳自牧.夢梁錄[M].清學津討原本.
[21]洪楩.清平山堂話本[M].明嘉靖刻本.
[22]洪邁.夷堅志補[M].清景宋鈔本.
[23]陸游.老學庵筆記[M].明津逮秘書本.
[24]葉夢得.嚴下放言[M].清光緒郋園先生全書本.
[25]戴復古:石屏詩集[M].四部叢刊續編景明弘治刻本.
[26]陳葆光:三洞群仙錄[M].明正統道藏本.
[27]洪皓:松漠記聞[M].明顧氏文房小說本.
[28]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M].清許涵度校刻本.
[29]劉斧.青瑣高議[M].清紅藥山房鈔本.
[30]張舜民.畫墁錄[M].明稗海本.
[31]郭彖.睽車志[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南大學本科生科技創新基金重點項目“宋代茶肆的社會功能”(項目編號:20163601002)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黃小莉(1995-)女,重慶奉節人,西南大學含弘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