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衛國
摘要:酌古參今,毛筆作為重要的書寫工具,承載了中國文明的發展史,從文明誕生之初到當今社會,中國文化歷經數千年滄桑巨變,無論期間如何跌宕起伏,人們始終用毛筆留存著千年的文化和精神,代代相傳,而作為文房四寶之首的湖筆,其制作工藝也在這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不斷傳承和創新,散發出璀璨的光芒。
關鍵詞:湖筆;文化;傳承;創新
湖筆與徽墨、宣紙、端硯并稱為“文房四寶”歷經兩千多年歷史,逐漸奠定了其文房四寶之首的地位。湖筆制作技藝是漢族傳統手工技藝之一,因產于浙江湖州善璉而得名,是毛筆中的佼佼者,以制作精良、品質優異而享譽海內外,已成為毛筆的代名詞。
中國自古以來對于讀書寫字這一事情的熱衷,非其他國家能比,所以,毛筆對于中國人來說是最熟悉的物品之一,中國的文房有筆、墨、紙、硯四寶,這之中筆既占其先,又與其它三寶有著互為依存的關系。只有這種材質和形式的筆,才能有與之相應的墨、紙、硯,這種四位一體的文房結構決定了中國的書寫和繪畫的面貌,而中國的書寫和繪畫的面貌又表現了工具材料的性質和特點,因此,中國書畫藝術在具體表現上可以落實到筆墨紙硯之中,這是中國文化發展、積淀的結果。
中國毛筆的歷史具有漫長的發展過程,民間流傳最經典的說法是“蒙恬造筆”,這位秦代的大將軍在今屬于湖州市善璉鎮的地方進行了“披柱法”的革新和改進,將筆毛納入管內,為后世毛筆的改良作出了劃時代的意義,由于地緣的關系,人們把這一地區生產的筆通稱為“湖筆”,湖筆的歷史已經延續了兩千多年,其發展,離不開歷朝歷代的人文墨客和書畫名家的推動。湖州歷來是東南形勝之地,歷代才子迭出、文風不絕。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米芾、蘇軾、王十朋等都曾為官或寓居湖州;更有曹不興、張僧繇、貝義淵、朱審、釋高閑、徐表仁、燕文貴等湖籍書畫俊才;王羲之七世孫釋智永居湖之永欣寺三十余年,用敗的筆頭積滿五簏,葬之“退筆冢”。他們的書畫活動,必定帶動湖州的制筆業的興起。湖筆不僅有“湖穎之技甲天下”的盛譽,而且孕育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湖筆文化。
二千多年來,在這塊豐沃的土地上,培育出無數的制筆巧匠,世代相傳,工藝精益求精、日臻完善。在《西吳枝乘》一書中,便有“吳興毛穎之技甲天下”的贊語(湖州曾稱吳興)。在唐朝,由于紙張的普遍使用,為制筆業創造了更廣闊的前景,元代以后,湖筆的制作更臻成熟,和現代的制筆工藝已相當接近,尤其是善璉筆工把從漢代以來的各種制筆工藝結合起來,使湖筆的質量又大大地提高了一步。明清時期,善璉的制筆巧匠不僅在筆毫上施展技藝,在筆管上也創造了許多裝飾典雅的品種,使湖筆更是別具一格,成了一種工藝品。明末清初,湖州善璉的湖筆逐漸外傳,分布于江蘇、天津、上海及北京一帶,并在各地生根開花,建立起了一批極具聲望的湖筆名店。例如:北京戴月軒、上海周虎臣、蘇州貝松全、杭州邵芝巖等。民國初期,善璉湖筆從業人員達到近千人,產量也達頂峰,并形成了專門從事湖筆經銷的商人和筆莊。然而到了抗戰時期,制筆原料遭到破壞,湖筆一度停產三年多之久,許多制筆人員向蘇州、上海等地遷移,郭沫若先生的“湖上生花筆,姑蘇發一支”便是對此情景有感而發。新中國成立后,善璉湖筆又重新綻放其絢麗色彩,政府創辦了善璉湖筆廠,湖筆質量不斷提高,品種不斷增多,市場不斷擴大,產品遠銷國內外,善璉湖筆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的追求越來越高,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審美途徑,對于現代人文化與審美水平的提升有獨特的作用。我們看到一幅美的書畫作品,會陶冶情操,調動起好的情緒。如今,國家大力提倡傳統文化的回歸,將書法教育正式列入學校基礎教育課程,并鼓勵社會各界及個人為學校開展書法教育提供支持。著力突出書畫藝術教育與審美的作用,書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接觸一次書畫藝術,實際上就是對中國思想文化的一次了解與深刻解讀。好的書畫作品,應該會讓欣賞者了解更多的優秀文化理念,在思想境界上得到提升,起到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尤其對于青少年而言,學習懂得欣賞書畫,對于審美和素養的提升都有很大幫助,能夠進一步培養出有獨特高雅氣質的高素質人才,而作為中國傳統書畫必備工具中的佼佼者,善璉湖筆的市場潛力巨大。
不可否認,電腦的出現對于許多人來說已經替代了書寫,可是,正好像攝影的出現迄今沒有取代繪畫一樣,書寫作為一種文化,其筆跡在審美上的意義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中國又有一種特殊的和書寫相關的書法藝術,以及具有中國材質與文化特點的中國畫藝術,毛筆作為其工具的仍然占有主流地位。從更宏觀的方面看,隨著現代化的發展,當代中國人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從稚童到長者,從官員到百姓,書寫和繪畫都成為一種時尚,所以,毛筆還是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問題是,如何在工具材料方面引領大眾文化向精致文化方面發展,而非“有眼就是好窩頭”,則決定了湖筆和湖筆文化的發展。
湖筆文化的深厚是毋庸置疑的。對于善璉地區的人來說,有此豐厚的文化積淀無疑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因此,開發和利用則是順理成章。這不僅是湖州,在全國各地舉凡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區都在開發和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以促進當地的發展。2002年2月,湖筆被批準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06年5月,湖筆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今的加健型湖筆,在傳統羊毫的基礎上加入豬毛和馬毛,牛耳等有彈性的動物毛,使傳統的羊毫湖筆做到了鋒柔腰健,即不失羊毫的墨色韻味,又能有狼毫兼毫的勁健力。
湖筆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也將有利于中國古文化的傳承。傳承是對歷史的負責,但我們不僅要對歷史負責,還要對未來負責。談傳承離不開創新,因為要想保持湖筆的活力,就離不開創新。創新同時也離不開傳承,傳承是創新的基礎;傳承也離不開創新,只有創新才能讓湖筆這一古老的傳統技藝傳承保持活力。
參考文獻:
[1]姚丹.傳統善璉湖筆研究的文化生態視角[J].創意與設計,2015(04):68-72.
[2]王榮德.湖筆文化及其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嬗變[J].江南論壇,2001(10):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