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翔云
摘要:中國戲曲是世界上獨具特色的綜合性表演藝術。由于它表現生活的形式非同一般,使其藝術特點難以被現代觀眾理解。近年來,我們某些現代戲的創作,被群眾認為“話劇加唱”“不像戲曲”等現象,就與忽略了戲曲技藝表演這一重大特征有很大關系。
關鍵詞:戲曲;技藝;表演
中國戲曲是從漢代百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藝術樣式。隨著中國戲曲藝術的日臻完善,表演技藝已是戲曲演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表演技藝的藝術手段,繼雜劇發展以來經過幾代人的加工提煉,已成為定型化的表演程式。隨著這特征的形成,諸如“走矮子”、“摔僵尸”、“打出手”、“下高”等具有強烈技術性的表演手段,也都形成為固定的程式。我們都知道許多程式化的舞臺動作與虛擬表演是分不開的,可以說沒有虛擬也就談不上程式;而如果離開了技藝表演,也不會有程式動作。程式是戲曲表現形式的材料,是對自然生活的高度的技術概括。它有很強的技術性,有完整的藝術結構,可分可合,你如不掌握它,就不能把戲演好。
一、通過表演技藝創造人物形象
戲曲演員的表演是社會生活的藝術再現。盡管世界上各流派戲劇藝術的表演風格不同,但它們都是力求生動地將生活表現給觀眾。體驗派戲劇要制造“生活幻覺”,以再現生活的真實感染觀眾;表現派的戲劇主張“間離效果”,強調調動觀眾,冷靜分析、思考、認識生活。而中國戲曲則通過夸張、變形、寓意、象征等藝術手段再現生活,使人們從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因此,各流派戲劇表現生活的方式,便有了各自不同的特征。“中國戲曲藝術的態度是坦白承認我們是在演戲,老老實實承認演戲是對生活的藝術表現,而非生活的本身”。因此,它要求演員必須掌握一套戲曲的表演技術,通過表演技藝創造人物形象,把生活藝術化地再現給觀眾。
戲曲要求演員把在舞臺上的一招一式都要加以裝飾,使其舞臺化、技術化。比如表現一個行路時摔了一跤,要摔“搶背”或走“吊毛”,過溝時要起“旋子”、“飛腳”,從高處跌下要翻“臺蠻”。表現人物內心情感變化時耍“帽翅”、“翎子”或運用“水袖”、“髯口”、“甩發”等程式。這些都不是一般的生活動作,而是通過表演技藝,使人物的動作藝術化。
戲曲的舞臺時空是虛擬的,需要通過演員的表演喚起觀眾的想像與聯想,共同創造舞臺環境。通過幾十年的藝術實踐,我們可以看到,戲曲表現生活的手段,許多地方都具有很強的技術性表演,這些技藝性表演有助于創造鮮明生動的人物,表現了許多話劇,不易表現的生活場景,并使戲曲以獨特的表現形式,躋身于世界劇苑之中。
二、通過表演技藝創造審美價值
技藝表演是戲曲藝術的傳統,它富于表現力,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但是完全照搬傳統戲曲表演的一招一式,也是行不通的。傳統戲的技藝表演,是在我國古代生活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提煉、夸張美化而形成的,要表現新人物,就得運用不同于前代的新的表現手段。然而,新的方法和手段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應該是在傳統的表現方法和手段的基礎上,按照戲曲的美學原則,對現代生活加以提煉的結果。
當然新的技術程式的創造也并非易事。中國戲曲表現程式的形成,是經歷幾個朝代,幾百年時間,多少代人的努力才得以完善。幾十年來的戲曲改革實踐證明,那些技藝性很強的動作的設計和創造,都是在繼承傳統程式的基礎上,根據當代生活的特點,按照戲曲的美學原則創造出來的,它是生活動作的再現,但并非是生活的照抄,而是將生活中的美進行提煉升華的產物。由此可見,創造一套能夠表現當代生活,具有較強的技藝性和戲曲美的表演動作,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戲曲表演除了程式性之外,還有它的虛擬性,虛擬性亦是戲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主要表現形式是在有限的空間演繹一段完美的人生故事,運用虛擬的手法創造出舞臺藝術的真實性,給人以無限的空間自由感,而我們今天的現代戲的創作,也絕不應該拋棄這個重要戲曲藝術特征。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得以創新和發展,使得我們的戲曲藝術永遠發揮其獨具的魅力。
總之,作為一名戲曲演員,表演技巧是必備的基本要素,演員在舞臺上通過運用語言,唱腔,肢體動作再結合內心的體驗,才能創造出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人物形象。在戲曲舞臺上,因劇本提供了各種不同規定的情境,人物為了完成自已既定的任務,提出了各種要求,這就要求演員必須適應塑造不同性格,不同身份,不同年齡,不同經歷的人物,并在各種不同規定的情境中去表達人物豐富細致的思想情感,要想做到這幾點,演員就必須進行一系列表演技巧的訓練,如:唱、念、做、打等的技巧訓練。戲曲表演藝術它的特點是集中諸多的藝術形式而統一于演員一身,為了充分發揮舞臺的時空藝術和視聽效果,演員必須學習和掌握好舞臺一系列的表演藝術和技巧,這樣,才能讓我們的觀眾真正體會和感受到戲曲的魅力。
參考文獻:
[1]郭旭東.淺談戲曲表演的技巧性[J].長江叢刊,2016 (27):45-45.
[2]李玲.淺談戲曲表演的技巧性[J].戲劇文學,2010(7):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