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問題是學生思維的動力,是學生發明創造的基石。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就要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然而,問題意識并不是與生俱來的,也需要有意識的培養和開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采取一些教學的策略讓學生“敢問”“想問”,進而達到“會問”的境界。
關鍵詞:問題意識;策略;“緊”
科學研究是以問題為出發點,而問題又是開啟所有科學的鑰匙。在哈佛大學流傳著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思索問題。”科學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發現都是從問題開始的,牛頓發現蘋果落地,就提出“蘋果為什么會落地”這個簡單的問題,從而發現萬有引力。由此可見,問題是學生思維的動力,是學生發明創造的基石,然而,問題意識并不是與生俱來的,也需要有意識的培養和開發。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采取哪些教學的策略才能讓學生“敢問”“想問”,進而達到“會問”的境界呢?下面我針對自己的教學體會,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 營造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于提問
在平時的數學課堂上,大部分的學生嘴巴都很“緊”,表現出一種“恐懼心理”,他們總是默默地聽著,被動接受知識。要想真正解放學生的嘴巴,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就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真正輕松、和諧的民主課堂。因此在課堂上學生的提問不管有多淺薄,多幼稚,甚至脫離主題,教師都要給予鼓勵,表揚他們敢于提問題的勇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教學“數的產生”時,當我講到“用實物計數法”時,我們班有個女生就站起來提出疑問:“用實物計數法,這種方法太不方便了,有沒有更好的計數方法?!蔽荫R上抓住機會表揚這位學生善于提問,善于思考,接著引導學生明白:很多的發明創造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地提出疑問,不斷地思考,不斷地動手實踐,才有我們現在的科技發展。
二、 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有問題想問
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創設認知上有沖突的問題情境,誘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感到問題無處不在,進而產生思考和探索的心理沖動。平時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創設問題情境:
1. 從教材的插圖中創設問題情境
在教學中,我經常讓學生認真觀察教材的主題圖,尋找主題圖中與數學有關的信息,并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如教學“8加幾”時,我先創設一個情景:星光小學正在舉行冬季運動會,你們看,一年級的小朋友正在進行200米賽跑比賽呢,(出示課件)請小朋友們認真觀察主題圖,說一說圖中有哪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先讓同桌交流,再全班匯報。學生就會提出不同的問題,學生1問:“跑道的前面有8個運動員,后面有5個運動員,一共有多少個運動員?”學生2問:“有6個穿灰色運動服的運動員,7個穿藍色運動服的運動員,一共有多少個運動員?”等等。一旦學生的問題思路被打開,學習的效率將是事半功倍。
2. 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創設問題情境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中也處處有數學問題。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時刻引導并提醒學生平時要注意觀察生活,結合數學知識,經常提出一些自己看到的事物和聽到的事情的問題。比如,學完了100以內數的認識,我就讓學生結合100以內數的認識,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先從教室開始,學生就會提出:男生有幾人?桌子有幾張?椅子有幾把?等,再延伸到課外。學生通過平時課堂和課外的訓練,養成了愛問的習慣,讓學生做一個善于觀察、善于質疑、善于發問的有心人。
3. 從學生的動手操作中創設問題情境
新課標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課堂上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對知識會感受更深,理解更容易,也樂意提出數學問題。例如,教學“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我先為每組準備了12根長短不一的小棒,在小組合作時,我要求每組任意選用三根小棒擺三角形,看哪一個小組能擺出3個三角形。在擺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就提出問題:為什么我們組12根小棒怎么擺都不能擺出3個三角形?三角形的三條邊究竟有什么關系?實踐證明通過動手操作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有利于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
三、 教給學生提問方法,讓學生會問問題
常言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苯處熞囵B學生的提問能力,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問題,并且提出有價值的、高質量的數學問題,必須教會學生提問的技巧和方法。如:
方法一:直問,就是把問題直接了當地提出來。例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時,可以讓學生看到課題就能直接提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如何計算”這樣的問題。
方法二:追問,就是當學生對某個問題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進行進一步的深化,順著思路對問題緊追不舍,追根究底地繼續發問,直到對知識理解透徹。追問一般采用“為什么?”、“你還有其他方法嗎?”、“你是怎么想的?”等表現形式。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可以引導學生提出“為什么要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呢?”
方法三:反問,就是根據教材的內容或教師、學生所講的內容,從相反的方向提出數學問題。反問一般可以采用“難道什么?”的形式來提問。例如,教學“平行和垂直”時,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提出“難道不在同一平面內,又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不可以平行嗎?”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激發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然后引導他們去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能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崔允,張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劉兼,孫曉天.數學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張秀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靖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