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顏梅生
“在勞動合同被解除之后,才發現自己已經懷孕,我能否要求與公司恢復勞動關系?”面對筆者,肖女士開門見山地提出了疑問。其實,基于女工懷孕、生育、哺乳期間,單位不僅必須給予假期,且不得降低其工資,這一問題一直為眾多女工所關注。但答案卻非一概而論,而是應當區別對待。
【案例】雖然在公司工作了半年,但由于種種原因,邱女士卻一直不能勝任本職工作,甚至在公司將其送往專門機構進行過培訓之后,也仍然差錯不斷。無奈之下,公司選擇了額外支付給邱女士一個月工資、解除與其尚有一年半到期的勞動合同。邱女士自覺理虧,也只好同意。誰知,半個月后,邱女士便出現了嚴重的妊娠反應,而經醫院檢查,其已經懷孕兩個月。于是,邱女士找到公司要求恢復勞動合同,但公司卻堅決拒絕。
【點評】雖然《勞動合同法》第四十條第(二)項規定:“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或者額外支付勞動者一個月工資后,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但該法第四十二條第(四)項也同樣指出:“女職工在孕期、產期、哺乳期的”,用人單位不得依照第四十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即前一規定對于孕期女工當屬例外。正因為公司解除勞動合同時,邱女士已經懷孕,決定了公司應當恢復勞動合同。
【案例】因為想離職另謀高就,肖女士于2016年元月初,主動向公司提交了將在一個月后辭職的辭呈。鑒于肖女士是業務骨干,公司起初曾極力挽留,但見肖女士去意已決且恰恰有相關人才前來應聘,最終還是欣然同意。不料,新的單位并沒有招錄肖女士,隨后肖女士通過醫院檢查發現自己已經懷孕一個多月。為了使自己日后懷孕、生育、哺乳期間的工資收入及各項待遇有所保障,肖女士趕忙要求與公司恢復勞動關系,卻被公司一口回絕。
【點評】《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七條規定:“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婦女權益保障法》第二十七條也指出:“任何單位不得因結婚、懷孕、產假、哺乳……單方解除勞動(聘用)合同或者服務協議。但是,女職工要求終止勞動(聘用)合同或者服務協議的除外。”即女工懷孕后,單位雖無解聘權,但女工卻有辭職權。女工一旦請辭,只有單位同意才能恢復。本案也不例外。
【案例】因為公司基于經營方向的調整,需要撤銷一些部門、裁減一些人員,而胡女士恰恰早已另有打算,于是當公司發出只要員工愿意離職,便可以額外領取一個月工資走人的公告后,胡女士便立馬主動與公司簽訂了一份解除勞動合同的協議。不曾想,一周后,胡女士因感覺身體不適而前往醫院檢查時,得知自己已經懷孕月余。遂于2016年2月12日回到公司,以公司無權解聘懷孕女工為由,要求恢復勞動關系。但遭公司拒絕。
【點評】《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勞動合同。”這意味著,在協商一致的情況下解除勞動合同,完全是出于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并不存在一方對另一方加以強迫。也就是說,不屬于《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二條和《婦女權益保障法》第二十七條中規定的“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勞動合同”的情形。而恢復已經解除的勞動合同,恰恰是以“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勞動合同”作為前提。與之對應,在公司拒絕恢復的情況下,胡女士自然無權強求。
【案例】2016年3月1日,黃女士與公司為期三年的勞動合同因到期而終止。9天后,黃女士到醫院例行婦科檢查時,得知自己已經懷孕近兩個月。經人點撥,黃女士趕緊跑到公司要求恢復勞動關系。而公司認為,隨著勞動合同的到期,雙方的權利、義務已就此宣告結束,彼此之間沒有了任何瓜葛,黃女士自然也就失去了享有懷孕、產假、哺乳等相關待遇的機會,進而拒絕了黃女士的請求。“難道我聽錯了?”黃女士一臉惘然。
【點評】《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五條規定:“勞動合同期滿,有本法第四十二條規定情形之一的,勞動合同應當續延至相應的情形消失時終止。”而該法第四十二條第(四)項的內容為“女職工在孕期、產期、哺乳期的”。也就是說,對于勞動合同因為到期而終止時,如果女工正處在孕期、產期、哺乳期,女工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權利義務并非就此一了百了,而是女工有權要求將勞動合同“續延至相應的情形消失時終止”,用人單位則具有無條件予以滿足的義務。黃女士自然不能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