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意義】論述基于Altmetrics的新型科學交流模式的發展背景及其特征【方法/過程】論述傳統科學交流模式的意義與網絡環境下傳統科學交流模式的困境,結合Altmetrics的特點,找出Altmetrics對新型科學交流理論發展的推動作用,最后對比傳統科學交流模式,闡述了在線科學交流模式的特點【結果/結論】Altmetrics在科學交流的各個組成部分都有明顯的推動作用。我國在新型科學交流模式的實踐比較落后,亟需融合替代計量指標的示范性實踐研究,才能在這次科學交流模式的升級中獲得領先地位。
關鍵詞:Altmetrics;傳統科學交流;在線科學交流;學術社交平臺
科學交流是科學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紙質版書籍、論文的傳統科學交流模式在早期的科學交流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各種各樣的在線學術社交工具不斷涌現,傳統交流模式周期長、速度慢等弊端也日益顯現,逐漸變得難以適應現代科學交流的需要。伴隨著開放存取運動的深入以及學術社交媒體的普及,Altmetrics應運而生。Altmetrics在很多方面都具備優越性,例如,更加全面的評價指標、更加廣泛的數據來源等等。Altmetrics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科學交流模式由傳統向現代轉型,有助于規范新型的科學交流體系,提高科學交流的效率。
1 傳統科學交流模式
1.1 傳統科學交流模式的意義
科學交流是科學傳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實質是科學信息的雙向傳播,是科學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機制。1959年,美國社會學家H.門澤爾對科學信息交流過程進行系統研究后,提出了著名的“正式交流(formal communication)”和“非正式交流(informal communication)”理論。這一理論經前蘇聯情報學家A.H.米哈伊洛夫整理,形成了體系嚴密的傳統科學交流系統模式。[1]米哈依洛夫將這些基本活動概括為非正式過程和正式過程,并歸納為9類基本活動,其中,非正式過程是由科學家本人完成的、通過個人接觸進行的科學交流過程,而正式過程則是借助于科學文獻進行科學情報交流的過程,如圖1所示[2]
1.2 網絡環境下傳統科學交流模式的困境
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為科學交流模式的變革提供了契機。各種社交媒體工具和平臺因其“技術零門檻”以及“低成本”的特征,深受民眾喜愛。普通民眾也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平臺進行信息、知識的分享和傳播。同時,得益于社交媒體的互動性和便利性,科研工作者在從事科研工作的過程中,也樂于將自己的論文及其它類型的學術成果,如學術視頻、實驗細節、程序代碼等放到社交媒體上與民眾分享、交流。
新的環境需要構建新的科學交流模式,總結和發現新的交流現象和規律。在網絡環境下,科學文獻系統和科學情報工作都被賦予了新的內涵,科學交流的用戶需求也有著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見,以網絡為媒介的科學交流方式打破了正式交流渠道和非正式交流渠道之間的界限,傳統的科學交流理論面臨著新的考驗。在這種情況下,重新審視沿襲多年的傳統科學交流理論,并在其基礎之上研究新環境下的科學交流理論就成了一種時代的需要。[3]
2 Altmetrics 的興起
2.1 Altmetrics的發展
在Web 2.0的大背景之下,越來越多的科研工作者開始使用學術社交網絡工具CiteULike、Mendeley、Zotero等管理參考文獻、使用F1000專家推薦工具閱讀論文,使用Twitter、FriendFeed和ResearchBlog-ging.org等社交媒體討論文獻。[4]Altmetrics是在線科研時代科學家科研行為模式轉變產生的新研究領域,以網絡環境下的學術成果為研究對象,通過收集多種類型數據構建指標等手段,以達到評價學術成果全面影響力、提高學術成果過濾效率等目標。
Altmetrics層被學者譯為替代計量學補充計量學、或者選擇計量學[5],這里筆者采用替代計量學這一譯法。替代計量學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替代計量專門研究相對基于引文傳統指標的在線新型計量指標,尤其重視基于社交網絡數據的計量指標,廣義的替代計量強調研究視角的變化,即面向學術成果的全面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旨在替代傳統片面依靠引文指標的定量科研評價體系,同時促進開放科學和在線交流的全面發展。[6]
2.2 Altmetrics 的特點
替代計量學相比傳統計量學有較大優勢,其主要特點體現在4個方面。
評價范圍大。相比傳統計量學,Altmetrics還可以用于評價網絡環境下的學術成果以及科研工作者、科研機構的影響力。
評價指標更加全面可靠。Altmetrics打破了傳統只依靠引文量進行評價的模式補充,Altmetrics評價指標包括了微博轉發和評論、博客引用、社交網站評論、論壇討論與引用、社會標簽、下載人次、閱讀人次、Wiki百科引用、文獻管理軟件的標記等等形式的指標。[7]
數據來源廣。不僅包括原有的引文數據庫,還包括各種學術社交網絡工具及平臺、各種文獻管理工具等,例如,www.altmetric.com的數據來源就包含了8個渠道,其中包括:政策文件、主流媒體的報道、博客、在線文獻管理工具、后出版及同行評議論壇、在線社交媒體、出版商下載量數據、其他在線資源[8]。Altmetrics利用這些數據進行一定的加工整理,可以更全面地體現科研工作者及其學術成果的學術影響力。
評價人員平民化。互聯網時代,各種各樣的在線社交媒體和平臺有力地打破了傳統學術傳播的界限,而不僅僅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可以對學術內容進行評價和討論,而是將各種形式的學術成果置于公眾視野之下,接受大眾的監督評價。
3 Altmetrics對新型科學交流理論發展的推動作用
替代計量學與傳統文獻計量學、科學計量學等有著相同的目標,即促進科學家交流并提高其交流效率,過濾出對學者重要的文獻,用于提高文獻檢索效率以及評價學者學術影響力[9]。Altmetrics對新型科學交流理論發展的推動作用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
(1)替代計量學進一步補充了既有的評價體系,使科研工作者更加重視除傳統文獻集合之外的其他形式的學術成果。
非學術圈的讀者借助微博、博客、論壇、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體評論和分享學術成果。同時,科研工作者也頻頻活躍在各大社交平臺,使得新型科學交流模式大大超越了既有評價體系的界限。例如,impactstroy.org以綜合性的數據集來測量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并努力改變傳統學術的評價體系,學術內容單一的學術影響力正逐步轉化為復合的社會影響力,利用更寬闊的視野來評價科研工作者的學術成果。再加上它對交流平臺的設計研究,讓在線科學交流的工具和平臺更加易用,降低了操作門檻,使更多的科學家意識到除了通過學術論文、紙質書籍等傳統文獻外,還可以通過其他類型的學術成果,例如PPT、視頻、博客、其它科研工作者的評論等來提升自己的影響力。
(2)替代計量學作為過濾體系提高了科學交流效率。
隨著文獻量的激增,科研工作者對于前沿學術成果的追蹤變得越來越困難。科研工作者需要的不僅僅是簡單的基礎檢索服務,還有基于多種過濾條件的檢索結果。新型在線科研體系下,科研工作者以及其他各領域的讀者、社會機構等對學術論文的評價、閱讀時的筆記和閱讀后的評級等數據,都可以被整合利用以提供過濾選項。例如,科研工作者可以優先選擇瀏覽公眾口碑較好的文獻,也可以自主根據公眾的評價詳情以及文獻的綜合評價情況進行閱讀順序的計劃,這個過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科學交流的效率。
(3)基于替代計量學的新型科學交流體系能最大程度地滿足學術傳播的需求。
學術傳播的需求主要可以分為科研工作者的需求和普通民眾的需求。對于科研工作者,各種各樣的的學術社交平臺可以幫助他們傳播自己的研究成果內容,也可以幫助他們得到新思想與新方法的靈感,甚至可以找到與他人進行科研合作的機會;對于公眾來說,社交媒體的“技術零門檻”特性拉近了公眾與科學知識的距離,公眾可以在各種學術社交平臺上自由地對所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分享和評論,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公眾對于科學知識的訴求。
4 基于替代計量學的在線科學交流體系
基于替代計量學的新型科學交流是一種交互的科學交流網絡。學術界對于這種基于網絡環境產生并發展起來的新型科學交流體系的名稱說法不一,例如,邱均平稱之為在線科學交流體系[9],李國紅稱之為網絡交流系統[10]。這里筆者采用的是邱均平的在線科學交流體系這一名稱。
4.1 在線科學交流過程的過程分析
在邱均平的研究中,在線科學交流可以概括為以下4個階段[9]:
科研工作者將各種類型的科研成果,按照一定標準,在自出版平臺上獲得發表,例如Slideshare,并且以博客、個人網站、郵件等非正式形式作為輔助傳播渠道。
科研成果的相應題錄數據,在科學社會網絡上獲得傳播,科學社會網絡有多種類型,例如文獻題錄網站Mendeley、CiteULike和Zotero。社交網站Twitter、FaceBook、LinkedIn、Reddit、Google+,社會標簽工具Delicious,其中包括評論和標簽等評價機制的網絡,例如PLOS ONE、Faculty 1000、ScienceSeeker等,積累可觀的替代計量指標數據。
替代計量指標數據得到收集,例如Altmetric.com、ImpactStory、Plum Analytics等,并反饋給自出版平臺,用于科學文獻的檢索和導航,實現科研成果過濾。
科研成果的實體,在平臺的數據庫中得到長期保存,例如科研數據庫Dryad、Figshare等。上述構建的在線科學交流機制,充分利用了互聯網的優勢,能將科學交流效率最大化,節省科學家的交流成本和社會的經濟投入。
4.2 在線科學交流體系的特點分析
在筆者看來,融合替代計量指標的在線科學交流體系具備四個顯著特點。
(1)交流方式主動化。用戶通過學術社交平臺產生的對學術成果的閱讀筆記和評論、評級,可以被用于為其它科研工作者提供參考,彌補了以往傳統科學交流模式中大眾需要被動接受知識的缺陷,使得用戶對內容的“被動”接受變成“主動”評價。
(2)交流過程動態化。傳統科學交流模式中,用戶的知識來源都是出版在紙質刊物上的文獻集合,而這種靜態的文獻集合在知識交流方面也呈現出靜態的特點,用戶在閱讀學習這些文獻集合的過程中產生的觀點、意見等都無法及時得到反映。融合了替代計量研究成果的新型在線科學交流模式就可以借助各種學術社交媒體獲得源源不斷的知識補充,用戶對這些數字資源的關注和交流過程,也整體表現為動態更新的一個過程。
(3)交流渠道多元化。科學交流渠道包括科學的正式交流渠道和非正式科學交流渠道??茖W交流的正式渠道是指以正式出版文獻為主的交流過程,非正式交流渠道是指對話、演講、郵件、博客等非正式出版的交流過程[11]。新型的在線科學交流體系不再僅僅以傳統紙質文獻集合作為知識的傳播媒介,而是更加靈活地借助各種學術社交媒體和平臺,以更加便捷、低成本的形式傳播最前沿的學術研究成果。
(4)交流群體大眾化。在傳統科學交流體系中,不屬于某一研究領域的普通民眾想要知悉有關這一學科領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傳統的科學交流體系中,信息由生產者通過一定的渠道傳播至特定的接收者,普通民眾獲取信息的門檻很高,科學知識只能夠在一定范圍內傳播。在線科學交流體系下,信息接收者不再局限于某一學科領域的科研人員,普通大眾也可以是科學交流發展的受益者。例如,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建設了一個免費的科學信息網站,設有生命、社會、材料、宇宙、地球六個主題,目的是更好地向公眾傳播科學的意義和價值,以提升公眾對科學新技術的認識[12]。谷歌太空望遠鏡Google Sky開放其應用程序接口,使得公眾可使用桌面瀏覽器訪問太空,并查看未經分析的科學衛星數據[13]。
5 總結和展望
Web 2.0時代,在線交流成為學術活動的重要科研方式之一。Altmetrics就是在這種環境下誕生的一種新興的綜合計量評價方法,包括學術成果的學術價值評價和社會影響力的評價,在科學交流的各個組成部分都有明顯的推動作用。盡管我國情報領域不少研究人員,都逐漸認識到替代計量學研究給科學交流模式帶來的潛在影響,但是在實踐方面還比較落后。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國還缺乏成熟的在線學術交流媒體和平臺,另一方面是因為新型在線科學交流模式的實際應用效果還沒有得到明確的證實。我國科研工作者的科研交流模式亟需融合替代計量指標的示范性實踐研究,才能在這次科學交流模式的升級中,在國際上獲得領先地位。
參考文獻
[1]汪清杰. 現代科學交流體系探析[J]. 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 2009(2):128-134.
[2]李國紅. А.И.米哈依洛夫科學交流模式述評[J]. 情報探索, 2005(6):44-46.
[3]李國紅. 科學交流模式探討[J]. 情報科學, 2002, 20(12):1322-1325.
[4]陳銘. 期刊利用統計與Altmetrics的興起[J]. 圖書與情報, 2014(1):12-17.
[5]趙蓉英, 汪少震, 陳志毅. 補充計量學及其分析工具之探究[J]. 情報理論與實踐, 2015, 38(6):29-34.
[6]魏思廷. 結合替代計量學的數字圖書館知識服務新模式[J]. 圖書情報知識, 2015(2):87-92.
[7]高志, 張志強. 個人學術影響力定量評價方法研究綜述[J]. 情報理論與實踐, 2016, 39(1):133-138.
[8]郭飛, 游濱, 薛婧媛. Altmetrics熱點論文傳播特性及影響力分析[J]. 圖書情報工作, 2016(15):86-93.
[9]余厚強, 邱均平. 替代計量學視角下的在線科學交流新模式[J]. 圖書情報工作, 2014(15):42-47.
[10]李國紅. 基于Web的科學交流模式[J]. 情報科學, 2004, 22(7):804-806.
[11]黃鑫, 鄧仲華. "互聯網+"思維模式下的科學交流發展研究[J]. 圖書館,2017(3):90-95.
[12]CNRS[EB/OL].[2016-05-22]. http://www.cnrs.fr/index.php
[13]Tony Hey, Stewart Tansley, Kristin Tolle. The Fourth Paradigm: Data-Intensive Scientific Discovery[M]. Microsoft research, redmond, Washington, 2009:1-13
作者簡介
邢紹艷(1996-),女,河南濮陽,本科,研究方向:替代計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