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曉梅
【摘要】情感教育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和有效改善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成功運用,是關乎語文教學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是有效培養學生人文情操的重要手段。鑒于此,基于情感教育,完善初中語文的教學方法,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培養具有更好語文素養的學生,是當前語文教學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情感教育意義對策語文教師作為課堂教學重要的組成要素,對語文教學的效果具有重要影響。語文教師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語文知識,能夠有效意識到情感與認知之間具有相互作用的關系,情感可以有效促進認知活動的實施,認知活動的有效實施反過來又可推動情感教育的發展,將二者結合起來,能夠有效改善語文教學效果。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意義
(一)情感教育有利于促進初中語文教學改革
傳統的語文教學主要側重于對知識的傳授,導致語文學習成為提高考試成績的工具,學生的語文素養未能得到有效提升,且對語文學習產生厭倦心理,然而,情感教育的實施能夠有效改善這一現狀。語文教學從小學到大學一直存在,是課時最多、開設時間最長的一門主要課程,是其他學科有效學習的基礎,是整個教學改革的重要部分。情感教育具有極其豐富的人文內涵,能夠有效推動語文教學的改革,進而帶動整個中學教學的改革進程。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和培養學生的情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對學生未來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情感教育是推動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的必要因素。
(二)情感教育有利于培養初中學生的健康心理
初中階段是人生發展過程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學生的身心逐漸走向成熟,情緒體驗變得更加豐富,歡樂、自卑、傷感、自尊等情緒迅速發展,呈現情緒波動大、消極情感大量出現及道德與理智發展不平衡等特點,這些極易造成學生感到迷茫,產生各種各樣的情感問題。語文課程自有的人文內涵特性,決定了其是情感教育的關鍵載體,能夠有效解決學生的情感問題,促使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
(三)情感教育能夠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
眾所周知,傳統語文教學以教師為主導,通常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極易導致學生產生厭學心理,教學質量與學習效果都不理想。情感教育的有效實施,教學課堂以學生為主導,教師從學生感興趣的方面入手,努力挖掘文章中學生感興趣的因素。只有促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才能進一步轉化成自我學習的動力。情感教育能夠促使學生有效了解文章或文學作品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因此,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二、我國初中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現狀
(一)情感教育的目標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現階段,伴隨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初中語文教學有所改觀,但仍無法擺脫考試升學的枷鎖。雖然當前高考不再一考定終身,也出現了“綜合素質測評”等考核方式,但初中教學的主要任務仍是幫助學生踏入優質的高中學校大門,升學率仍是考核學校質量及教師教學水平的關鍵標準。如果一個初中學校為了順利實施情感教育,而致使升學率受到影響,則會嚴重影響學校的綜合排名及生源。這一情況,導致情感教育在實際語文教學過程中得不到重視和有效實施。此外,“重理輕文”一直是初中學校普遍存在的現象,在這樣的環境中,語文教學更得不到重視,情感教育的實施阻礙更大。因此,在整體教育環境及教學理念無法得到改善的情況下,情感教育的實施存在較大困難。
(二)教師的情感素養有待提高
長期以來,初中語文教學采用“一本書、一言堂、一鍋煮”的傳統教學模式,照本宣科,按照文章的主體框架進行講解,如文章主旨、段落大意、寫作特點等內容,沒有任何特色,導致語文教學索然無味,學生對其感到枯燥乏味。如學生閱讀某一文章時,被其內容所感動,但教師在課堂之上,并未對文章內容進行講解,而是將其進行分解,討論文章的主旨大意、文章的特點、中心思想等,導致文章再無美感可言,學生對其也無心學習。如此老套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對語文素養的培養所起作用十分有限。
(三)情感教育方法需要改進
現階段,許多中學為了應付教學改革,被迫實施情感教育。但這些情感教育僅是形式而已,教學方法并未有實質性改變,所謂的情感教育也僅是停留在概念層面。有些學校甚至出現了程序化教學模式,簡單單一的教學模式,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果,學生的情感教育需求也不能得到有效滿足。此外,有些學校誤以為情感教育僅是在形式上對教學方法進行改變,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對相應的課件進行展示,向學生解說課件中的內容。這樣的情感教育模式,完全忽視了學生本身對情感教育的需求,無法真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另一種傳統教學模式的呈現,毫無美感可言。
三、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對策
(一)完善人才選拔方式和考核標準
現階段,伴隨教學改革的深入,初中語文已開始實施情感教育,但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這與當前實施的人才選拔方式和考核標準是分不開的,目前升學率仍是衡量一所中學教學質量好壞的關鍵標準,學生成績高低仍是決定能否進入理想高中的唯一指標,成績仍是衡量一位教師教學質量優劣的關鍵因素。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中,采取應試教育是學校、教師及學生的最好選擇。故若要切實實施情感教育,必須對當前的人才選拔方式及考核標準進行改革,基于新課改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人才選拔方式和考核標準,推動情感教育的順利實施。
(二)教師自身要具有健康的情感認知
教師具有健康的情感認知是有效實施情感教育的重要保障。教師作為初中語文情感教育實施的主要推動者,對情感教育實施的成功與否具有關鍵影響,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必須具有健康的情感教育認知。首先,語文教師必須要有愛,愛自己的工作,愛學生,只有熱愛自己的工作,才能對教育工作認真負責;只有愛自己的學生,才能切實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尊重學生,為學生進行情感學習提供正確引導。其次,教師必須具有正確的三觀,只有正確的三觀,才能促使自身做出符合社會需求的行為,對學生形成良好的影響。此外,教師還必須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掌握新的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為更好地從事語文教學奠定良好基礎。
(三)注重挖掘學生自身的情感素質
情感教育的源泉就是學生的情感因素,因此,若要獲得良好的情感教育效果,學生必須充分挖掘自身的情感因素。一方面,學生要注重自身情感的提升,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會運用各種方法促使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了解作者當時真實情感,學生此時要把握好機會,對作者的感情進行真是把控。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對父親為我購買橘子的過程詳細描述,黑布大馬褂、爬上月臺、翻過柵欄等一系列動作的描述,襯托出作者當時復雜的心理,是對自己無知的嘲弄,是對父親給予的愛的愧疚,是感激,更是對父親的重新認知,多種感情糾結在一起。這些感情隱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間,沒有對文章及作者思想的真實感悟,是無法與作者產生共鳴的,因此,這就需要學生挖掘自身潛能,提高自身情感素養,增強文章領悟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在對文章進行朗讀時,采取聲情并茂的方式,引導學生慢慢進入濃濃的情感之中,感受到美好的情感體驗,自身情感素養也獲得提升。
參考文獻:
[1]蔡軍成.淺析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新一代月刊,2015,(7) :36.
[2]賴紅紅.淺談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作文成功之路,2013,(10)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