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維 陳自鑫 羅成林 趙寧森 江琰
摘 要:基層團支部作為共青團開展工作的基本單位,提升其凝聚力對于開展共青團工作和基層團建工作具有重要意義。互聯網+”條件下使高校基層團組織緊密聯合起來,怎樣借助互聯網來提升高校基層團組織的凝聚力也是本文探討的重點。本文從“互聯網+”背景下探討高校基層團組織凝聚力提升,并以西華大學管理學院為例為其提出解決方案。
關鍵詞:共青團;基層團支部;凝聚力;網絡建團
1.高校基層團支部分析
1.1凝聚力,社團,網絡等沖擊了高校基層團支部的凝聚力隨著高校的不斷發展,許多興趣愛好相同的學生組成的學生社團如雨后春筍般大量涌現,吸引了來自不同學院不同專業的學生紛紛加入到學生社團中,網絡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資源,使得高校學生更加依賴網絡,從而減少了高校基層團支部對學生的吸引力,沖擊了基層團支部的凝聚力.
1.2團建工作,基層團支部活動缺乏創新與活力由于人手缺乏,對團員的教育只能是少得可憐的純理論教育,團建工作形式單調,缺乏創新,加上校園內開展的各類文體社團活動,基層團支部活動缺乏對同學的吸引,團建工作和基層團支部的活動常常被青年認為是”轟轟烈烈走過場”。
1.3心理,團支部青年缺乏自我先進性意識,目前高校里絕大多數的青年學生是團員,團員的先進性大家可能都感覺不到,使高校團支部青年缺乏自我先進性意識.缺乏對基層團支部的歸屬感,從而在心理上對團建工作缺乏熱情。
2 互聯網與基層團建可行性分析
互聯網+能夠為團支部建設帶來什么?從協同創新與信息共享這兩個點進行探討;互聯網+團支部建設中,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網絡是人與人交往一種高效性方式,青年人通過網絡開展各項事務,對于互聯網的依賴性在不斷增強。將團支部建設投入到互聯網+這個社會發展趨勢中,是對當今社會的把握與創新,同時也使得團支部建設能夠得到更多活力。其次在互聯網+這個新形式下,人們依托互聯網能更加發揮時代的特色,激發創新的活力,團建工作也將取得一個新的歷史性成果。另外,由于互聯網平臺的開放性,信息共享這個特點將被充分發揮,團建工作也將隨著這個特點不斷完善,實現互聯網+與團建工作的真正互融。
3.路徑探尋(以西華大學管理學院為例)
3.1班級聯合會(班級建團)
3.1.1 組織結構
班級作為高校基層團支部的單位,是開展共青團工作基本單位。班級聯合會團支部成立于2015年11月25日,班級聯合會成員均由各專業班級班委組成,其中設立團支部干部(由基層團支部干部選舉產生),在各年級專業設立團支書(分會長)。
班級聯合會班委交流的平臺,以“提升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水平”為宗旨,努力實現“幫助各專業班委更加科學、合理地管理班級事務,提高班級凝聚力”的目標,切實讓支部成員的學習與工作接軌,提高學生的學習和工作能力。
3.1.2“互聯網+”建設
3.1.2.1易班建群:將支部成員易班建群,提升支部成員易班聯動性。
3.1.2.2 QQ建群:“零距離、零時差、零阻礙”的三零交流狀態,班委遇到問題即時反饋、多方線上商討,促進班級建設信息的有效傳達。
3.2 A-C團支部(公寓建團)
3.2.1組織結構。A-C團支部以寢室為單位建立支部,構成成員主要為各寢室成員,有利于更好地對寢室進行管理,也有利于加強寢室成員間的感情。A-C團支部在線下開展寢室全家福、美寢大賽等活動的同時,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在擴大影響力的同時積極宣傳寢室文化建設,有利于A-C團建工作的進一步開展。A-C團支部為更好地建設宿舍文化氛圍,擴大影響力度,將宿舍建團和網絡新媒體相結合,通過多種宣傳方式、面向廣大宣傳對象,對A-C團支部活動進行前期宣傳、中期跟進推送、后期總結等,達到活動線上宣傳效果,促進良好宿舍文化氛圍建設。
3.2.2新媒體建設。易班。A-C團支部充分運用易班宣傳平臺,通過管理學院易班工作站官方賬號,及時有效地推送團支部相關活動,實時反映宿舍建團情況及效果。微博。A-C團支部現有官方微博——西華大學管理學院權益部。作為現階段新媒體建設的一個重要平臺,也具有重要的宣傳作用。微信。為達到多方面宣傳的效果,A-C團支部也通過管理學院官方微信“i管理”,推送團支部重大活動報道。QQ。A-C團支部通過管理學院學生會權益部官方QQ——西華大學管理學院權益部進行日常活動推送,同時通過西華大學管理學院官方QQ進行宣傳,更好地擴大宣傳力度。
3.3 E-I團支部(網絡建團)
3.3.1組織結構。西華大學管理學院易班工作站借助易班網絡平臺,建立E—I團支部(即E-class—Internet團支部),貫徹落實“四進四信”,創新團建模式,將團建和易班網絡結合在一起,實現科學管理各支部,緊密團結各支部的目標
3.3.2新媒體建設。E-I(Eclass-Internet,易班網絡)團支部,將團建工作和易班網絡發展結合在一起,實現科學管理各支部,緊密團結各支部的目標。制定各項規章制度,促進團建工作的規范化與有序化。利用團支部特色,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相關主題活動,注重借助和運用易班網頁和手機客戶端平臺,同時充分調動發揮廣大團員青年的參與性和創造力,積極在易班上進行展示。
3.4 微U團支部
3.4.1組織機構。管理學院志愿服務將以“微-U”團支部為基礎,團支部設立團支部書記1人,團干部11人,團支部總人數89人,“微-U”團支部以帶動學院志愿服務建設工作為主,指導學院各專業、各班級進行志愿活動,故團支部組織結構將以扁平型為主,并以小組制開展工作,分為組織、宣傳、物資、安全小組。
3.4.2新媒體建設。借助“成都志愿者”網絡平臺,聯合西華大學社區登記注冊“西華大學社區志愿服務隊”,并通過網上招募志愿者的方式,建立八支志愿者小分隊。
3.5 S社團團支部(社團建團)
3.5.1組織結構。管理學院于2014年9月成立S-社團團支部,現有指導老師一名,現有團支部干部17人,支部成員約900余人。團支部組織結構呈層次化分布,以社團為分支部開展活動,下設十三個社團分支部。
3.5.2新媒體建設。S-社團團支部本著在社團基層擴大網絡文化建設,同時明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不斷加強對社團易班的管理和應用,形成線上線下的立體化結構模式,促進社團更好的發展,更好適應新形勢下的新媒體環境。易班。S-社團團支部設有官方易班賬號一個,下屬十三個社團均設有易班群,每月更新易班貼,跟進社團活動情況,包括前期社團活動的宣傳,活動過程的跟進,活動后期的總結。QQ。S-社團團支部現有官方QQ——心理社團聯合會,下屬十三個社團均有自己的QQ群,相互之間進行日常互動,進行宣傳,點贊量平均每天破100,活動期間更高。微博。微博也是宣傳的一個主要陣地,s-社團團支部現有官方微博賬號一個,下屬十三個社團也均有官方微博,搭建宣傳新平臺。
4.小結
高校基層團支部在“互聯網+”的社會趨勢下,傳統的團建開展工作方式已經落伍,甚至限制了它的團建工作發展。我們通過一些途徑將互聯網與團建相結合,不僅可以優化它的組織結構,還可以為團建注入新活力。說到底還是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讓團建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蔣秀萍,王彥春,張兆昌.新媒體環境下加強高校基層團支部凝聚力的對策研究[J].科教文匯,2014,(4):177-178. DOI:10.3969/j.issn.1672-7894.2014.04.100.
[2]楊道建,葉濤,李宏剛.基于組織行為學理論的高校基層團組織建設探賾——以基層團支部建設為視角[J].高等理科教育,2017,(6):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