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銘 王希鵬
黨的十九大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反腐敗思想,明確了新時代推進反腐敗斗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反腐敗斗爭新格局。
1.把反腐敗斗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強烈的使命擔當,把反腐敗斗爭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黨的十九大在此基礎上,實現了三個重大突破。
其一,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反腐敗思想。習近平新時代反腐敗思想系統闡述了新時代推進反腐敗斗爭進行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探索,把腐敗作為執政黨面臨的最大威脅,把反腐敗斗爭作為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賦予了反腐敗斗爭新的時代內涵;系統回答了新時代推進反腐敗斗爭的基本立場、目標任務、戰略布局等基本問題,并根據新的實踐對正風肅紀、黨內監督、紀檢監察等各方面作出了理論分析和政策指導。這是新時代推進反腐敗斗爭的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其二,把反腐敗斗爭納入新時代黨的建設總體布局。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時代黨的建設總體布局,在明確“六大建設”的同時,強調“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把反腐敗斗爭單獨表述,體現了對腐敗產生原因和治理機制規律性認識的革命性提升。腐敗的發生是一些黨組織和黨員黨的觀念淡薄、組織渙散、紀律松弛、“六大建設”缺位等多種原因造成的。黨的建設總體布局的提出,帶來反腐敗斗爭策略的轉變,要求我們超越傳統“被動式防御”戰術,不再就反腐而談反腐,不再單兵突進,而是多管齊下,標本兼治,綜合發揮政治建設統領作用,思想建設引導作用,組織建設凝聚作用,抓住作風建設切入點,用好紀律建設治本之策,制度建設貫徹始終。
其三,把反腐敗斗爭作為從嚴管黨治黨的重要舉措。黨的十九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關于黨的建設必須堅決實現的基本要求從4項擴展為5項,專門增加了“堅持從嚴管黨治黨”,強調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在黨的十八以來的5年間共立案審查省軍級以上黨員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其中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43人,中央紀委委員9人,反腐敗力度前所未有。可以說,反腐敗斗爭構成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礎內容的重要方面。
2.完善了依規治黨與依法治國相統一的治理結構。黨的十九大以依規治黨與黨領導下的依法治國相結合為主線,黨內監督與國家監察相互貫通,加強黨對反腐敗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形成政黨反腐與國家反腐有機統一的反腐敗格局。
一是堅持依規治黨。十九大黨章規定,“堅持依規治黨、標本兼治,堅持把黨的紀律挺在前面”。黨章總結了我們黨成立以來紀律建設經驗,提出了嚴格執行和維護黨的紀律的“24字方針”。其中,“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是目的,體現了黨的一貫方針;“執紀必嚴、違紀必究”是原則,體現了“零容忍”的鮮明態度;“抓早抓小、防微杜漸”是方法,是源頭防貪治腐的有力路徑。三者是一個有機整體,集中體現在運用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四種形態”依據紀律尺子劃分,覆蓋所有可能發生的違紀情形,層層設置防線。
二是堅持黨領導下的依法治國。黨的十九大對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是事關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監察委員會實質上就是反腐敗工作機構。監察權是由國家權力機關授予的,由憲法規定的,與行政權、檢察權和審判權相平行的專門國家權力。按照黨中央統一部署,成立各級監察委員會,形成全面覆蓋國家機關及其公務員的國家監察體系,這必將有力推動反腐敗斗爭向縱深發展。
三是各級黨組織承擔反腐敗斗爭主體責任。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黨風廉政建設,黨委負主體責任”,到2015年10月《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強調黨委在全面從嚴治黨中承擔主體責任,到2016年10月《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規定黨委在黨內監督中承擔主體責任,到十九大黨章總綱規定“強化管黨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體現了黨中央對黨的建設規律認識從實踐到理論不斷深化。各級黨委履行管黨治黨政治責任,要責無旁貸當好反腐敗斗爭的領導者、執行者和推動者。
3.明確了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一是強化不敢腐的震懾。實現不敢腐重在加大懲治力度,提高腐敗成本,使黨員干部心生戒懼、收斂收手。要始終緊抓不放、利劍高懸,嚴打“老虎”,堅決查處高中級領導干部違紀違法案件,堅決防止黨內形成利益集團。狠抓糾正“四風”這個切入點,露頭就打、立整立改,加大通報違紀違規行為力度。加大“拍蒼蠅、打蚊子”的力度,重點整治基層干部損公肥私、貪污揮霍、執法不公、買官賣官、為黑惡勢力充當“保護傘”等問題。
二是扎緊不能腐的籠子。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紀嚴于法、紀在法前,實現紀法分開”的理念,這是管黨治黨的理念創新。新時代黨內法規制度建設,應突出黨內法規同國家法律的有機銜接。在黨內監督制度建設上,完善巡視巡察制度、黨內談話制度、干部考察考核制度、述責述廉制度、個人有關事項報告制度等,探索構建全覆蓋、集約化、鏈條式日常監督機制。在國家法律方面,盡快出臺我國反腐敗基本法——《國家監察法》,著力解決制約我國反腐敗工作的瓶頸難題。健全干部違紀違法發現機制,運用大數據,建立覆蓋紀檢監察系統的檢舉舉報平臺。
三是增強不想腐的自覺。在良好政治生態中,政治行為主體價值理念正確,政治運行規則科學,政治文化積極健康,黨員堅守清正廉潔的價值理念,腐敗分子便無藏身之地。要進一步破除特權意識、官僚習氣、家長心態、圈子文化、好人主義、厚黑心理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探索構建先進黨內政治文化。黨內法規建設要堅持高標準,占領道義制高點,發揮對黨員干部的道德引領作用,從多方面增強不想腐的自覺。
4.對黨的紀律檢查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第一,對紀律檢查機關主要任務作出重大調整。黨的十九大通過的黨章明確紀委“協助黨的委員會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紀委職能、使命和作用的重大拓展。協助黨的委員會推進全面從嚴治黨,要求紀委不僅要繼續抓好正風肅紀、反腐懲貪,更要從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保證的高度,聚焦黨的領導、黨的建設,對整個全面從嚴治黨負責,對當地政治生態負責。
第二,進一步明確紀律檢查機關職能職責。黨的十九大通過的黨章進一步明確紀委是“黨內監督專責機關”,其職責是“監督、執紀、問責”。圍繞紀委職責,將“對黨員領導干部行使權力進行監督”調整為“對黨的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履行職責、行使權力進行監督”,增加“受理處置黨員群眾檢舉舉報,開展談話提醒、約談函詢”,“進行問責或提出責任追究的建議”。這一系列調整對紀委經常性工作任務做了進一步明確和充實。
第三,完善紀律檢查工作雙重領導體制。黨的十九大通過的黨章進一步強調上級紀委對下級紀委的領導,規定“上級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加強對下級紀律檢查委員會的領導”。同時,在黨的歷史上首次將地方紀委向同級黨和國家機關全面派駐紀檢組寫入黨章,強調派駐紀檢組組長參加駐在部門黨的領導組織的有關會議。這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派駐制度改革成果的固化,將推動派駐機構進一步擦亮“探頭”。
第四,優化紀律檢查工作程序。黨的十九大通過的黨章對紀律處分、執紀審查等工作程序作出更加翔實的規定,補充了對中央和地方各級黨委委員、候補委員黨紀輕處分的程序規定,規范了黨紀輕處分權限,填補了制度空白,體現了抓早抓小、防微杜漸的執紀原則。同時進一步加強了監督執紀以上級紀委領導為主的改革要求,在紀律處分程序、執紀審查程序上突出上級紀委作用,為反腐敗斗爭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工作基礎理論與學科建設研究”[課題批準號:16CDJ011]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央紀委中國紀檢監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