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霞
[摘 要]學前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有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一是教育觀念比較落后;二是教育方式陳舊,不新穎。針對這些問題,談了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的區(qū)別,又列舉了學前教育小學化現(xiàn)象的一些危害。提倡幼兒教師必須了解幼兒的特點,學前教育必須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方式,從幼兒實際需要出發(fā),教育教學要以活動為主,寓教于樂,使幼兒在快樂的活動和動手動腦中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
[關鍵詞]兒童發(fā)展;小學化;弊端討論
當前的學前教學中,小學化的傾向依然沒有得到糾正,雖然教育部門三令五申強調(diào)不需學前小學化,但至今沒有得到有效控制,而且呈愈演愈烈的趨勢。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和現(xiàn)在一些社會現(xiàn)象及家長、幼兒園都有一定的關系。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以及看到的諸多現(xiàn)象,對學前教育小學化的成因、危害及解決措施做一番理性梳理,探索出切實可行的操作策略,以期望改變當前的現(xiàn)狀,還幼兒真正的教育。
一、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弊端
1.學前教育小學化不考慮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導致孩子學習興趣下降。3周至6周歲的幼兒對外界事物都感到特別新鮮和好奇,對什么都特別感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極為強烈,他們渴望求知,樂于探究,遇到什么都想問個為什么。如樹葉為什么一到秋天就變成黃色的?下雨時為什么會打雷?打雷時為什么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這時,我們要積極引導,及時告訴幼兒這一個個的為什么,以滿足孩子們的求知需要。如果按照小學教學模式按部就班地組織教學,就會抹殺孩子的這種求知欲。久而久之,就會使幼兒喪失積極探究的興趣,甚至會讓孩子們對學習產(chǎn)生恐懼和厭惡,導致厭學。
2.學前教育小學化抹殺孩子活潑好動的天性,抑制孩子的發(fā)展。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學前教育的教學模式主要是在各種游戲活動中讓孩子“玩中學”“學中玩”,孩子們在游戲時觀察人和事物的過程中,會增強注意力,培養(yǎng)想象力,提高思維能力。如果學前教育小學化模式教學,把孩子們每天關到課堂上,接受嚴謹?shù)慕M織教學,墨守成規(guī),勢必會抹殺孩子活潑好動的天性,抑制孩子的發(fā)展。
3.學前教育小學化會加重孩子的學習負擔,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3周至6周歲的幼兒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一般在15分鐘左右,小學教學課堂時長一般是40分鐘,如果讓幼兒在40分鐘的教學時間內(nèi)學習,造成大腦疲勞,學習興趣蕩然無存,勢必會加大幼兒的學習負擔,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會造成嚴重的危害。此外,大班的幼兒升入一年級后重復學習,不利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學前教育小學化的成因
1.當前中國的教育體制與教育模式的影響。幼兒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備受社會和家長的重視,在當下教育體制與考試模式的影響下,中小學“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xiàn)象延伸到幼兒園,社會上的一些培訓機構在利益的驅使下拋出“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理論,蠱惑一些家長紛紛就范,而且逐漸形成市場,成為時尚。究其原因,還是考試制度中以分數(shù)論英雄、定成敗的價值觀影響,給幼兒的身心造成不良影響。
2.家長的教育觀的影響。在社會考試制度下,一考定終身依然決定著幼兒的命運,誰也不敢含糊和懈怠。社會競爭的激烈使得家長越來越重視教育,尤其是學前教育。在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影響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風氣越來越重。于是,家長不惜血本,給孩子買一些小學學習的教輔材料進行輔導,更有甚者,有的家長利用周六或周日讓自己的孩子上輔導班,美其名曰是對孩子的未來著想。其實這些做法是違背教育規(guī)律的,從長遠看,弊大于利。
3.學校教育觀被裹挾,不能自我把持。學前教育中,應以游戲化的形式組織教學,在教學中應該嚴格按照國家規(guī)定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來進行教學。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受當下不良教育思潮的影響也在慢慢實施小學教育,讓學前教育小學化堂而皇之地成為了現(xiàn)實。究其原因還是受家長的影響,好多家長紛紛要求幼兒園開設小學課程,如果不開設,大有不讓孩子上幼兒園或者轉園的舉動。無論教師如何解釋,家長就是不聽,甚至拿出一些其他地方的例子做說明,這些例子中多為被媒體吹捧的較好的幼兒園,而且當做先進典型在推廣。幼兒園和教師迫于家長的壓力不得已而為之。這種被家長不良教育觀裹挾后不得已做法,也是違背了教育規(guī)律,這種外行領導內(nèi)行的做法讓教師失去了自我的價值判斷,讓教師失去教育的權利與自由。
三、解決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對策
1.要加強社會和家庭教育,引導、幫助社會、家長改變觀念,認識到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危害性。各學校、幼兒園要通過家長學校,加強學前教育的誘導,遵循教育規(guī)律,走出“拔苗助長”的教育誤區(qū),著眼于培養(yǎng)幼兒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引發(fā)孩子對知識的好奇心,培養(yǎng)了孩子知識的遷移能力,教孩子學會探索、學會合作等等。要讓社會和家長都清楚:上幼兒園的孩子,剛開始接觸正規(guī)的學習,學知識是必要的,但最重要的不是學了多少,而是能否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良好習慣。有了學習興趣和良好學習習慣,才能使孩子渴求知識,主動學習,后勁十足。
2.要正本清源,推進學前教育的普及與公平。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一部分,應牢固確定學前教育的獨立地位和性質(zhì),從根本上消除學前教育“小學化”衍生的政策環(huán)境,從根本上鏟除滋生公辦學校、民辦幼兒園爭搶“學前教育”的土壤,縮小城鄉(xiāng)教育差別,推進教育公平,滿足人民群眾對學前教育的需要。
3.要重視學前教師,提高他們的地位,尊重他們的勞動,解決他們的待遇,加大他們的培訓。因為農(nóng)村學前教師絕大部分都是代課教師,他們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專業(yè)水平難以得到提高,教師隊伍難以得到穩(wěn)定,進而導致難以夯實基礎教育的基礎。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不管是家長還是學校都應該擔負起引導幼兒學前教育的重任,不能過度地將小學式的教學模式搬到幼兒的教學上來,應該以幼兒視角整理教材而且與生活結合,通過興趣教學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開展輕松的教學,確保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虞永平.切實認清學前教育“質(zhì)量低”的問題[J].早期教育,2011(7).
[2]劉曉東.學前教育“小學化”的病根在哪[J].中國教育報,2012(10).
[3]楊寧.對學前教育“小學化”的思考[J].教育導刊,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