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弛
(蘇州大學 傳媒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愛國烈焰》是新華社記者楊明于1999年7月13日發表的一篇體育新聞報道。這篇報道記敘的是1999年在美國舉行的第三屆女子足球世界杯。當時,自80年代以來一直維系我國愛國激情的女排已經沒落,女足取而代之。那年的世界杯決賽,中美兩隊在比賽和加時賽中都沒有進球。踢點球決勝負時,美國隊五罰五中,中國隊劉英的罰球被美國門將撲出,最終美國隊奪冠。這篇報道在女足世界杯期間引起了強烈反響,后來還入選了《建國優秀通訊名作100篇》選集,也被網友戲稱為“附庸愛國的成功之作”和“紅文范本”。[1]
《愛國烈焰》的作者楊明,是新華社體育部高級記者、記者采訪室副主任,也是1998年至今我國第一個派往海外常駐的專職體育記者。他采訪過四屆奧運會和多次世界大賽,用中英文雙語寫作,從事體育報道20多年。楊明文筆犀利、幽默、有激情,同時擅寫專欄評論和雜文。①通過《愛國烈焰》也可以看出,他的文字氣勢磅礴,行文非常流暢。
體育從很早就出現并發展起來,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許多缺乏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為了提高本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另辟蹊徑將體育看作尋求認同的一種重要政治策略。由此可見,體育也可以說是一種文化競爭。通過對奧運會和其他大型國際體育賽事的觀察,我們可以看出,國家認同是國際上加深理解的催化劑。[2]總的來說,在和平年代,體育競技場為民族認同的再現與建構提供了強大的平臺,體育可以說是另一種形式的戰爭,是各個國家間體育成就和綜合國力競爭的手段和工具,體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也反過來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使世界各國對本民族的體育成就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實力產生認同。

表1 《愛國烈焰》中“姑娘們”“我們”“你”三個稱呼的使用次數表
首先,像“姑娘們”“我們”“你”這三種拉近距離、增強歸屬感的稱呼,經過統計在作品中分別出現了17次、15次、7次。尤其“姑娘們”是所有稱呼中使用次數最多的一個。

表2 《愛國烈焰》中中方稱呼和美方稱呼的對比表
從對中國方有關的稱呼可以看出,除了正常的人名,作者運用了很多含有感情色彩的稱呼,如炎黃子孫、母親、父老鄉親等以增強歸屬感,也運用了很多正面的歌頌贊美型稱呼,如紅色戰旅、啼血杜鵑、鏗鏘玫瑰、堅韌斗士等。而對于美國方的稱呼就比較直接客觀,不帶有感情色彩,這也加深了讀者對于我國和美國的異同感。
就《愛國烈焰》這篇報道來說,最值得一提的是對女足國家隊隊員的描寫:
“中國女足姑娘們的表現,也照耀得我們心境澄明,感奮得我們昂揚向上。她們用純樸和英勇征服了美國觀眾和媒體,她們用賞心悅目的全新戰術使女足運動邁向又一個里程碑,她們用紅色的旋風讓東西海岸的美國人異口同聲贊詠著‘中國’這個名字,她們讓全世界的炎黃子孫都手拉手驕傲地呼喊著“祖國,我們在走向強大!”②
從上述文字我們可以看出,生動的心理活動刻畫和鋪排開來的正面情緒描寫,讓讀者不再關注體育競技本身,而更加關注國家隊及其成員在賽場上的表現,[3]也強化了對國家和國家主義認同的宣揚。

表3
從形容詞上看,對于中國女足的形容,“純樸和英勇的、可愛和真實的、謳歌壯美的”等都是正面積極的。
從描述的行為上,作者運用了欲揚先抑和對比的手法,中國球迷和記者的失落與美國球迷的狂熱形成對比,美國隊員的狡猾與中國女足隊員的遺憾形成對比,讀者出于對同胞的感情自然會產生心疼和惋惜。
對于我方戰敗這一客觀事實,作者是這樣敘述的:“和金杯擦肩而過使我們更感受到這些姑娘的可愛和真實,她們沒有上帝的垂青,她們沒有任何僥幸相助,她們是謳歌壯美的啼血杜鵑,她們是不用氧氣,攀登珠峰的堅韌斗士。”②
沒有著力強調挫敗感,而是刻畫女足運動員的體育精神和頑強意志,轉移了讀者的注意力,加強了情感方面的渲染,以實現認同感的建構。
同時,《愛國烈焰》在建構忠誠感時運用了大量夸張的比喻和排比。而就是通過對本民族的優越性大加渲染,間接植入對其他國家群體的輕視從而建構忠誠感、理想感以實現國家認同。[4]
“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劉英掩面不敢看人,她的心都碎了,‘罪人啊,罪人!我愿意砍斷雙腳來換取再一次的射門機會。溫莉蓉失神地向記者看臺上張望,那里有她的男朋友,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記者梁悅。他們曾計劃在成功后舉行婚禮,全國人民都會感謝她大賽中成功凍結哈曼的出色表現。”②這段對比賽結束后的女足運動員的描述,讓讀者感覺到,她們除了是舉國關注的參加世界杯的國家隊隊員,也是勇于追求愛情和幸福的會懊惱、會哭泣的和普羅大眾沒有差別的女孩子。這種描寫實則是將運動員拉下神壇,接了地氣,縮短與讀者的心理距離,從而建構認同感。
國民對國家的認同感是國家維系自身統一性和連續性的基礎。世界各國都采取各種措施不斷強化國民的國家認同感,增強國家軟實力。在這其中,符號資源的大力挖掘是一項重要舉措。國家牢牢把握話語主導權以實現符號意義的充分展現,有助于激發國民對自己國家的歷史和領土的想象,進而增強其國家認同感。[5]而在體育競技場上,國旗、國徽、國歌等具有歷史意義的國家符號或象征常常被搬出來,尤其是獲得金牌的運動員,其所屬的國家的國旗會被升得最高,賽場上也會播放該國的國歌。
在《愛國烈焰》中,眾人合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場面也令人十分動容。開賽前一位姓蘆的華人女歌手獨唱中國國歌;中國女足姑娘側身面對鮮艷的五星紅旗,帶著嚴峻而崇高的神情合唱國歌;24個看臺上來自硅谷的中國工程師群體,用全身的力氣向祖國的方向放聲歌唱……這些符號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喚醒了讀者的國家記憶和愛國意識,使讀者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民族自豪感。
雖然那次比賽中國沒有奪冠,但作者楊明通過《愛國烈焰》建構了國人對于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忠誠感和理想感,完成了民族認同感的建構。同時,還通過對中華民族這一群體身份的建構,以及對頑強拼搏、勇攀高峰的女足精神的塑造與傳播加深讀者印象,突顯了新中國體育新聞傳播重大國際賽事的重要功能。[3]
同時,該作品的報道話語避免了泛政治化的表達,只強調體育競技上的對立。“這種立場無可厚非。和平時代的國威在體育場上可以得到最充分的體現,中國人不屈的意志和要登世界之巔的雄心,在這次大賽中對心存誤解的美國人民是最好的展示。美國教練和美國總統以及美國人民對中國女足的評價是發自內心的,美國媒介一反往日的偏持,對中國女足的出色表現給予了極高的贊揚。”這避免了狹隘的愛國主義,上升到“世界各國人民都熱愛自己的民族并為之奮斗”這一主題,具有高度的人文精神。
注釋:①摘自百度詞條“楊明”的內容。
②楊明: 《愛國烈焰》,北京:新華社,1999年。
[1]吳澧.重溫《愛國烈焰》[DB/OL].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2264784/,2010-06-25.
[2]昌小丹.《新民晚報》體育報道研究(1946-2012)[D].北京體育大學,2013.
[3]劉峰.體育新聞報刊民族認同感構建策略[J].中國報業,2014(22):87-88.
[4]李萍,李驊,劉周敏,李艷翎.論民族傳統體育的選擇和發明[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3(01):32-34.
[5]祁美琴.論民族符號與國家象征的關系[J].廣西民族研究,2014(0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