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傳偉,史龍龍,李鳳梅,李曉萌
(1.首都體育學院武術與表演學院,北京 100191 ;2.首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北京 100191)
隨著武術套路賽事的頻繁開展,中國武術套路在競技水平和競賽體制上日益完善,這對武術套路的裁判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裁判能力是武術套路學生提升綜合素質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使學生在理論聯系實際、專業知識掌握程度、臨場執裁能力及分析能力上有所提高,以一專多能型的體育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努力發展。實踐證明,具有較高等級的學生裁判,其裁判工作能力普遍較好,綜合素質相對突出。所以,體育院校在培養學生專業知識和專項技能時,裁判工作能力的培養也是教學內容的重中之重。因此,怎樣加快我國武術套路裁判隊伍的發展,如何提高武術套路裁判的綜合素質已是當今新形勢下,培養體育專業人才進程中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以首都體育學院武術套路學生裁判員培養現狀及發展對策為研究對象,以首都體育學院2012級部分武術套路學生為調查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本課題的研究需要,分別在首都體育學院圖書館、中國期刊網上收集、整理相關套路裁判工作資料;進行對比、分析、歸納、總結,為本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2.2 專家訪談法 通過對三位套路專家(包括高等級裁判、高校教師、專業教練等)的訪談,獲得培養和提高學生裁判能力的相關指導。
1.2.3 問卷調查法 通過對2012級部分武術套路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隨機發放問卷共50份,收回有效問卷50份,回收率為100%.有效問卷為100%。
1.2.3 數據統計法 運通Excel 2003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數理統計。
2.1.1 首都體育學院武術套路學生裁判員培養的模式 武術套路多年以奧運計劃為目標,不斷完善動作規范性和評判準則的一致性。裁判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和職業道德素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比賽的結果。首都體育學院對武術套路學生采用的培養模式為:理論教學和實踐積累2大模塊。從最初的二級裁判開始考核,理論主要以最新的裁判規則為依據,邀請專業的高級裁判進行教學及講解,觀看比賽視頻錄像,從而鍛煉學生執裁能力。在熟悉掌握裁判規則后,學校會給學生提供臨場打分的機會,在實際工作中培養學生的臨場經驗和判斷力。一級裁判的考核在理論考試上內容更加深入,在實踐打分中的要求更加嚴格。
2.1.2 首都體育學院武術套路學生裁判員培養的效果 據表1顯示,本校2012級套路班的50名學生中100%的人擁有裁判等級證明,42%的學生擁有一級裁判等級證書。結果表明,學校對武術套路學生的裁判培養工作成效顯著,所有學生在學業期間都獲得了裁判資格。
表12012級套路班裁判等級統計表
從表2可以看出,2012級武術套路的學生在獲取二級裁判資格的時間上參差不齊,較為分散,多數同學獲得時間較晚。從表3可以看到,在50名受調查的學生中35人沒有參加過任何比賽的執裁工作,占到了全班的70%。這表明班內多數學生沒有參與過實踐工作經歷就獲得了二級裁判資格。2項調查結果進一步說明學校對學生裁判培訓的要求不夠嚴謹,雖然在畢業前全部獲取二級裁判資格,但在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方面仍與培養目標存在一定差距。
2.2.1 理論培訓 現階段我們采用授課形式對學生進行理論培訓,時間設為每學期1次,學生自愿報名參加,為前來參加培訓的學生發放裁判規則,并邀請經驗豐富的專業老師前來對學生進行深刻講解。由于培訓時間較短、頻率較低,只重視技術規則與裁判方法的教學,以考前輔導的形式突擊加強學生的裁判理論水平,學生不能融會貫通地理解裁判規則的細節,只是滿足了學生考核的需要,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整體裁判水平的提高。這就是本研究認為的在理論培訓方式上存在的弊端。因此,如何使武術套路學生切實加強裁判能力是成為一名裁判員之前不可回避的關鍵問題。
2.2.2 實踐積累 在實踐積累中,學校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機會,但仍然存在局限性。其主要表現在:單次競賽在裁判人員的數量上有一定限制,導致一個班上的所有同學不能同時獲得實踐機會。其次,學生只有參加初級競賽執裁工作的機會,以傳統武術套路競賽規則的標準進行打分,這不利于學生在新形勢下發展自己的執裁能力。雖然利用觀看比賽錄像的方法可以緩解實踐機會的局限性問題。但是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因為拍攝角度的限制和視覺效果的平面化,導致觀察運動員時很難發現一些細微的差錯,甚至因為角度問題而看不到動作的細節,導致誤判。
調查結果顯示(表4),2012及武術套路班有82%的學生認為裁判培訓的效果是卓有成效的。但我們要注意的是,由于培訓條件的限制,短期記憶能力成了學生裁判的關鍵能力,使學生們錯誤的認為規則的記憶就是裁判的重要標準。然而熟記規則并不等于優秀裁判。因此,在大學期間武術套路裁判培養是一門很重要的課題。
對如何改善武術套路裁判員的培養模式,本研究認為最終的著眼點還是要落實在實踐積累上。規則內容是對實踐過程的描述,通過不斷的實踐,規則內容在感性認識的過程中不斷得到鞏固,最終在記憶中構建出深刻的模型,使規則融匯到思維當中。對規則的保存不再依賴記憶的強弱,而是可以舉一反三,形成一個裁判員應有的專業素質。所以,實踐的落實成為培養裁判員的關鍵。由于自身條件限制,在學生階段能夠參加大型比賽的執裁工作是非常不現實的,這導致學生在當今的武術發展形勢下,很難成長為合格的裁判員。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借鑒模擬訓練法的經驗。根據武術套路的專業課特點組織模擬賽事,創造臨場執裁機會。具體做法如下:在專項訓練課中,教師組織學生每月進行1~2次的模擬比賽。一半學生模擬參賽者,依次進行拳術和器械的套路演練;另一半學生模擬裁判員進行執裁工作,分別為動作質量、演練水平和難度動作給出相應得分,最后進行排名,整個過程是在教師計劃內有步驟地進行,教師對課堂要進行有效地控制,細節處進行講解和評判,這樣做的好處是既可以通過模擬競賽檢驗學生的技術水平和訓練的效果,在不耽誤訓練課程的前提下還可以通過模擬競賽增長學生執裁的經驗,使整體學生獲得的執裁時間大幅度增加。通過開展模擬競賽,學生對臨場執裁有了深刻的感性認識,能夠迅速提高執裁水平。這就有效地彌補了現有裁判培訓模式中的不足,使理論聯系實際更緊密,效果也更加明顯。
3.1.1 首都體育學院武術套路裁判員培訓經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學生們全部獲得了不同等級的裁判資格,這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3.1.2 裁判培訓的時間短,理論理解的時間少,學生死記硬背的規則內容不能融會貫通,因此,如何解決裁判員培訓時間短,成為了是否可以培養出理論和實踐俱佳的裁判員的關鍵因素。
表4 學生對裁判培訓效果的評價表
3.1.3 在現有的培養模式下,由于學校教學條件有限,在裁判培訓的實踐能力培養中,部分學生沒有機會親身體驗臨場執裁的經驗,這對裁判員的職業素養有著重要的影響,制約著學生的全面發展。
3.2.1 學校制訂明確培養目標及相關管理規定,嚴格要求學生樹立裁判意識,建立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武術套路裁判培養的活動中去。
3.2.2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動作作出評判和糾正中多使用裁判規則用語,對動作的不規范給出明確的評判,使學生耳濡目染地對裁判內容有了深刻印象。
3.2.3 借鑒模擬訓練法的經驗,根據武術套路專業課特點組織模擬賽事,創造臨場執裁機會。每個月組織1~2次課堂模擬競賽,使學生更直觀地在實踐中運用所學裁判規則,提升裁判能力。
[1]劉崇慧. 對北京市武術套路競賽的現狀調查及發展對策研究[D ].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16.
[2]顧秋艷. 我國田徑裁判員綜合能力評價體系的構建[D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7.
[3]顧秋艷. 我國田徑裁判員綜合能力評價體系的構建[D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7.
[4]許金成.《武術套路競賽規則》的變化與發展趨勢研究[D ].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
[5]孫其超.對競技武術套路規則實施效果的分析[J ].體育世界:學術版,2017(12):59-60.
[6]林小美,張作舟.武術套路裁判員主觀裁決心智過程研究[J ].中國體育科技,2017,53(5):87-96,124.
[7]張志輝. 競技武術套路競賽規則嬗變的研究[D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5.
[8]彭魯靜. 全國武術套路錦標賽(太極拳賽區)的賽制演進研究[D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