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磊磊
(廣州體育學院,廣東 廣州 510500)
土體育指以武術為代表的民族傳統體育,洋體育指以西方近代體育項目為代表的運動,如田徑和球類項目。土洋體育之爭主要指的是一場中國體育未來發展方向的探討,是走西方的體育發展道路還是堅持民族傳統體育。從表層看,這場討論實際上是在探討什么樣的體育形式適合中國的具體情況。但是,這場爭論的實際情況是中國體育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我國體育能否成功地融入到世界體育的發展潮流。20世紀20年代,在中國的體育界已經進行過“國粹體育”是否優于“洋”體育的討論,當時的討論情感因素較多。然而,20世紀30年代的這場土洋體育之爭著重強調的是理性色彩。國內外局勢的動蕩是造成這場爭論的歷史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體育救國”的呼聲高漲,再加之中國在歷屆遠東運動會上的成績下滑,一系列的歷史事件促使體育界重新審視中國體育的發展道路。1932年劉長春獨自代表中國首次參加奧運會,并在參加的100m和200m 2個項目上慘遭淘汰是導致這場爭論的直接原因。消息一時傳到國內,輿論一片嘩然。當時,全國體育會議馬上就要在南京召開,會議準備商榷制定“國民體育實施方案”。會議召開之前,許多關心體育的專家和學者積極地發表主張,要求進行體育改革。
從這些共識的背后可以揣測出近代文化的某些特點,從而作為研究傳統體育在歷史背景下發展態勢的參考。“土洋體育”之爭討論的是體育問題,其實也是“土洋學術”之爭、“土洋教育”之爭及“土洋國家”之爭在體育領域的映射。
2.1.1 尋求國家富強 “洋體育”的擁護者主要是從保家衛國的立場出發,吳蘊瑞曰:“社會盛衰強弱,與個人休戚相關,故個人有時須遷就社會……近代國際戰爭,全賴科學,敵人茍用飛機大炮轟炸,
大刀即無所施其技,故今后欲適應社會需要,為捍衛國家計,宜訓練智勇兼備之士,養成跑跳奔攀之計,絕非土體育所能奏效。”能否對付“飛機大炮”,是洋體育支持者反對土體育經常使用的說辭。但是,如中立態度的畢博所言:“請吳先生不要拿飛機大炮駭嚇人,練國術搪不住飛機大炮,而練洋體育未必就能搪住飛機大炮。”雖然軍事與體育有聯系,畢竟是兩碼事。無論是“洋”體育還是“土”體育都不能與飛機大炮對抗,這么膚淺的道理卻被雙方反復爭論,反映出國家的富強才是問題的根本出發點,猶如張之江先生一語中的的指出:“全幅目光,射在救國二字上。”體育的本質原本是有益于個人身心健康的發展功能反而位居其次。如今,認為體育事業的發展首要目的是“為國爭光”的偏見看法,在“土洋體育”之爭中就可以看到某些原委。
2.1.2 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土洋體育”之爭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認為是所謂的“土洋體育教育”之爭。爭論雙方都認為體育事業的發展要以學校體育為核心,借此實現全民身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對“土體育”來講,難以得到西方教育體制的認同,同時又不在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中,處境十分的尷尬。“土體育”的提倡者對武術進行的改良,全是圍繞著如何進入現代教育體系的目標來進行的。然而“洋體育”不存在“走進校園”的問題,因為西方的教育體制中就包含這部分的內容。如今,武術依然沒有取代西方現代體育教育模式在學校的地位,僅僅作為補充的部分,這種情況與當年“土體育”的主張者所采取的“體育化”方式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更進一步講,“土體育”的提倡者們想方設法的進入校園的努力反而變成了對武術運動的變異和矮化,傳統體育的精神底蘊實際上被剝削。在傳統文化復興的今天,還需要充分地挖掘自身的精神魅力。
這場爭論對本土體育的發展提供了借鑒意義,在比較中了解到“洋體育”的發展方式和規模,從而準確定位傳統體育今后的發展方向。
2.2.1 民族性和世界性 19世紀末,西方文化開始傳入中國,清末的“洋務運動”,洋務派引進西方的兵式體操運動訓練新軍。當時西方國家的兵操主要包括跑步、隊列操練、跳躍等內容。維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為提倡武舉制度,主張兵式體操和學校教育。主張“洋體育”者,大多數是社會的改良主義者,因為受到西方兵式體操的影響,改良過的“新武術”在清末軍隊中得以推廣。20世紀30年代,體育運動已經在學校和社會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據史料記載,民國時期的運動會大多數情況是以學校和教會為主要的參加單位。1914年,全國青年體育委員會成立,開始發展各地區的體育活動。1922年,頒布的“壬戌學制”規定將體操課改為體育課,并且以球類、田徑等活動為主。西方現代體育運動的引進,對思想上尚未準備好的國民來講有些茫然和水土不服。因此,發現這些問題的體育界專家開始對所謂的“洋體育”進行檢討,提出發展體育運動必須與我國的實際國情相結合。
2.2.2 經驗性和科學性 以武術為代表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表現了極強的封建主義色彩。其中有些言論就缺乏科學性的分析:“吾國武術,自曰有精義原理,良法、妙用存乎其中,卓然為我東方古文明國的一大國粹。”在舊時的中國學校課堂中,教授武術課程的絕大多數人為民間武士或者退伍的軍人,其中許多從業者并沒有接受過完整的教育和訓練。然而,西方現代的體育項目有著系統的訓練體系、科學的方法。“洋體育”提倡者吳蘊瑞認為:“近代科學發達,不論何種結論,須有科學之根據,其屬自然科學者,由實驗得知,屬社會科學者,由統計得知。體育既屬自然科學又屬社會科學,其一切問題,需由實驗統計方法解決,稍具科學知識者,莫不贊同。”雖然這些言論有些偏見,但是還是清楚地認識到了體育必須具有科學性、系統性。經過土洋體育的這番爭論和斗爭,“土體育”者也開始強烈地感受到了民族傳統體育需要改進的緊迫性,清楚地認識到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必須要有“科學性”做為依托,才能在世界體育的生存法則中得以更好的發展。
“土洋體育”之爭對于近代中國體育的發展,尤其是本土體育的現代化和洋體育的本土化都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從歷史的角度和現實意義分析,對中國體育未來的發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這次“土洋體育”之爭所主張的融合,實際上是這2種體育融合的不充分的萌芽階段。主要表現為兩者的融合僅局限于表層的融合為主,基本上是相互吸引對方的體育項目。然而,對體育本身所根植的深層次文化的吸收才算剛剛開始。傳統體育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兼容并包的精神。在立足傳統體育精神內涵和文化基礎上,充分利用好外來文化的資源優勢。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努力的實現“土體育”的現代化轉型和發展,并在現代化轉型的道路上做到“合而不同”。決不能機械地模仿,為“土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創造積極的環境。
到目前為止,體育界對“土洋體育”之爭的研究視角大都集中在爭論事件本身,但是對爭論事件前因后果的整體性探究明顯不足。絕大多數的研究者把“土洋體育”之爭僅僅表述為對“土體育”產生一定社會影響的“歷史事件”或者描述為“一場爭論”。從積極的意義考慮,“土體育”能夠主動地吸取“洋體育”的精髓,從而加速自身的本土化發展。“洋體育”的傳播和發展為“土體育”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雙方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土洋體育”的融合。“土體育”的發展需要具有融合發展的文化心態,從異質文化中吸取有利于自身發展的積極因素。只有堅持發展本土文化的差異性,才能夠保持文化發展的特色。
(1)表現在對外來文化的理性態度。外來文化傳入中國,對當時的國人在意識形態領域產生極大的沖擊,再加之國人自身眼界、學識的局限性,往往在排斥外來文化消極方面的同時,對積極方面的影響也未能做出有效地判斷和識別。世界日益發展成為一個相互影響的整體,我們應該以一種包容和開放的心態對待外來文化,對于本土文化融合到世界文化的潮流中大有益處。(2)表現在社會心理層面的開放性。西方體育的傳入,讓更多的國人了解到體育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擺脫以往封閉、保守的思想,意識到在廣闊的天地之外,中華文明并不是單一的文化構成。“土洋體育”之爭使人們開始從國情出發,兩種不同方式的體育比較發現:“中國體育推行的方法不能與歐美人民相提并論。凡一國自有一國之國民性,所喜之體育法,亦各自不同。若審定新體育方案,必須合乎中國國民性,應乎中國社會環境,方能通行無阻。”(3)從體育本身的功能效果中比較,論證傳統體育與西方體育各自的利弊特征。這些比較性的研究,在今天看來不一定科學,但是卻反映出隨著爭論的深入,人們的注意力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具體運動形式的取舍上,而是從整體性上探究開展什么樣的體育形式才會更適合國情。
現代社會的發展,一直處于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之下。彼此之間的交融雖要存異,但更多的是求同。世界文化的發展雖然在局部強調多樣化,但在整體上卻無法抗拒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因此,作為傳統文化代表的本土體育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在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一方面,需要找到自身準確的文化定位;另一方面,對現代體育的發展模式要有足夠的認識。因此,在西方價值觀主導現代人類社會的今天,重新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體育,首先要恢復傳統體育文化的價值取向。不僅需要建立與西方體育價值兼容的一套文化體系,更需要我們對前輩們所取得的成就給予借鑒和弘揚。
[1]羅時銘.中國體育通史(第三卷)[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24-35.
[2]謝凌宇.試析中國三十年代的“土洋體育之爭”[J ].體育科學,1989(2):9-12.
[3]周道仁.“土洋體育”之爭的全球化觀照[J ].體育學刊,2007(3):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