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棟,盧勇民,趙輝
(潞安集團總醫院,山西 長治 046200)
拇指指端缺損是手部常見損傷,臨床上治療方法較多,如再植、帶蒂[1,2]或游離皮瓣覆蓋創面、拇指再造等。但腹部皮瓣由于體位限制,長期制動,產生關節僵硬、臃腫、腹部瘢痕增生。游離皮瓣及拇指再造手術難度大,術后易出現壞死等并發癥,花費大、技術要求高,在廣大基層醫院難以廣泛開展。而拇指第1掌骨橈背側穿支皮瓣[3-6]將供區創傷局限在拇指局部,而且拇指指端缺損創面均較小,此皮瓣可以轉移覆蓋。在臨床中對其進行改良,可增加皮瓣成活率,供區皮膚通過改形,做到無張力縫合,術后形成線形瘢痕。2015年5月-2016年4月,我們采用改良第1掌骨橈背側穿支皮瓣轉移修復拇指殘端缺損,取得良好的療效。
本組20例,男17例,女3例;年齡27~40歲,平均35歲。致傷原因:砸傷12例,機器絞傷3例,機器擠傷5例。末節缺損5例,指間關節離斷9例,近節指骨6例。所有患者離斷指體均無法行再植術,均急診行改良第1掌骨橈背側穿支皮瓣轉移術。
所有病例均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患側上肢根部扎氣壓止血帶,時間60 min,壓力40 kPa備用。生理鹽水沖洗拇指及上肢。消毒鋪單,患肢不驅血。根據拇指殘端缺損大小及形狀于第1腕掌關節橈背側、沿拇短展肌及拇指橈側間隙為軸線設計第1掌骨橈背側穿支皮瓣。“鋸齒”狀切開拇指橈側至皮瓣的皮膚、真皮,予真皮下向兩側剝離約1.0 cm,保留淺靜脈完整,保留橈神經淺支。依據布樣在第1腕掌關節橈背側切取皮瓣,切開皮瓣橈側緣,在深筋膜下向尺背側掀起皮瓣,保留拇短展肌及拇指間隙的筋膜組織。切開皮瓣尺側緣,深筋膜下向橈背側掀起皮瓣至拇短展肌及拇指間隙,保留間隙淺部血管網的完整性,及深部拇短展肌及拇指間隙掌側的穿支血管。向遠端分離皮瓣蒂部,至皮瓣可以無張力轉移覆蓋創面的合適位置。雙極電凝止血。切除拇指創緣橈側部分皮下組織。將皮瓣無張力縫合。修剪第1腕掌關節橈背側周圍皮膚,盡量通過皮膚改形,4/0縫合線直接縫合供區。
術后觀察皮瓣有無血管危象、感染、皮瓣及植皮成活情況,觀察皮瓣外觀、感覺恢復、患指活動功能情況,觀察受區及供區瘢痕增生攣縮及是否存在疼痛等[2]。
手功能按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會上肢部分功能評定試用標準[7],感覺評定為測量皮瓣兩點辨別覺;采用手功能評定儀對患指指間關節活動度進行評定;對患者主觀感覺進行詢問,患指有無畏寒,冬季有無凍瘡發生;應用疼痛標尺 (數字分級法0~10分),對患指皮瓣、供區發生疼痛情況進行疼痛評分。
術后所有病例均獲得隨訪,時間3~25個月,平均9.3個月。術后皮瓣及供區Ⅰ期愈合,無感染,未出現血運障礙及靜脈回流障礙的并發癥。僅1例出現皮瓣中部小的張力性水皰,未予處置。所有皮瓣無明顯臃腫。3例因皮瓣面積較大,取臂內側全厚皮片覆蓋供區,1例取廢指背側全厚皮片覆蓋供區。其余供區均通過皮膚改形,4/0縫合線直接縫合供區。20例術后隨訪皮瓣及植皮均成活,6個月后皮瓣質地柔軟,外觀理想,無明顯臃腫現象,皮瓣感覺恢復至S3~S4級,兩點辨別覺為4.0~6.0 mm,拇掌指、指間指關節活動無明顯受限,TAM評定,優17例,良3例,優良率100%。患指皮瓣術后隨訪未出現明顯怕冷,冬季未出現凍瘡,患指瘢痕無攣縮,由于行4/0縫合線無張力縫合,所有患者切口均無明顯瘢痕增生,無疼痛。3例因術中切取了部分皮神經,后遺供區以遠部分皮膚感覺減退,余病例感覺無明顯減退。
典型病例:患者 男,受傷清創,拇指遠節部分缺失。術前根據拇指殘端缺損大小及形狀于第1腕掌關節橈背側、沿拇短展肌及拇指橈側間隙為軸線設計第1橈骨橈背側穿支皮瓣。術中顯露拇短展肌及拇指間隙,保留間隙淺部血管網的完整性,及深部拇短展肌及拇指間隙掌側的穿支血管。術后即刻,拇指創面皮瓣無張力縫合,供區通過皮膚改形4/0縫合線無張力縫合。術后10 d,皮瓣及供區Ⅰ期愈合,無感染,未出現血運障礙及靜脈回流障礙的并發癥。術后22 d皮瓣成活良好,供區皮膚通過改形,無張力縫合,形成線形瘢痕(圖1-6)。

圖1 術前情況

圖2 皮瓣設計

圖3 術中皮瓣切取

圖4 皮瓣修復術后

圖5 術后10 d隨訪

圖6 術后22 d隨訪
拇指指端缺損多由重物砸傷、機器絞傷、擠壓傷及銳器傷所致,是手外科常見的損傷。拇指承擔手部重要功能,臨床上修復方法較多,首選再植術及拇指再造,但游離皮瓣及拇指再造手術難度大,術后易出現壞死等并發癥,對顯微外科技術要求高。而拇指第1掌骨橈背側穿支皮瓣[1-3]將供區創傷局限在拇指局部,通過改良可增加皮瓣成活率,并獲得良好的外觀及功能。
此術式有以下特點:⑴對皮瓣周緣進行修薄,因有手指末端皮下組織較少及骨皮韌帶等的限制,可防止皮瓣周緣與拇指創緣形成臺階。⑵修剪切除拇指創緣蒂部的皮下組織,減少創緣蒂部張力,預防卡壓,減少靜脈危象的發生。⑶對術式的改良主要是皮瓣切取方法。以往為增加皮瓣血供及靜脈回流,會增加皮瓣蒂的寬度,但往往起不到作用。我們適當減少皮瓣蒂部寬度,增加蒂部深度,提出立體蒂部的概念,攜帶拇短展肌及拇指間隙的組織,此間隙含有拇指第1掌骨橈背側血管及拇指固有動脈的穿支及穿支交通支,既可增加皮瓣血供還可增加回流,又減少蒂部整體寬部。⑷長距離的穿支筋膜蒂皮瓣往往會出現回流障礙及靜脈危象。注意創緣處蒂部的處理,皮瓣無張力縫合以及減少旋轉點的張力。⑸骨凹處均有穿支交通支,不強調吻合處作為皮瓣旋轉點,但一定保證皮瓣蒂部寬度、深度及蒂部立體完整性。⑹皮瓣切取時注意保護淺靜脈及皮瓣下方深筋膜、骨膜肌膜的完整性,供區如無法直接閉合需植皮覆蓋,既可增加植皮成活效果,又有一定活動度,使供區損傷最小化,減少瘢痕形成。⑺“鋸齒”狀切開皮膚、真皮,真皮下向兩側剝離。⑻將傳統的皮下組織為蒂改為皮下組織加拇短展肌及拇指間隙組織作為整體切取。類似切取跨血管體區皮瓣時,保留淺靜脈、皮神經、深筋膜、肌間隙、穿支周圍血管網的完整性,我們稱為保留穿支間的灌溉系統完整性,可以增加皮瓣血運。⑼方便基層醫院開展,安全可靠,保留拇指長度。Ⅱ期可做拇指再造或指骨延長,改善患指功能及外觀。
改良第1掌骨橈背側穿支皮瓣轉移修復拇指缺損具有操作簡單、費用低、血運可靠等優點[4,5],結合本研究方法,使其更有利于基層及沒有顯微外科基礎的醫生掌握。
[1]劉應良,雙志仁,張春能,等.手部帶蒂皮瓣修復手指皮膚軟組織缺損[J].實用手外科雜志,2017,31(1):52-55.
[2]劉宏君,張文忠,王天亮,等.改良指動脈順行島狀皮瓣修復拇指指腹缺損[J].中華手外科雜志,2016,32(5):339-340.
[3]姚保兵,王文德,胡亮,等.第一掌骨橈背側筋膜蒂皮瓣修復拇指遠端皮膚缺損[J].實用手外科雜志,2006,30(4):237.
[4]張杰,李津,李瑞華.接合神經的第1掌背動脈皮瓣修復拇指指腹缺損[J].實用手外科雜志,2016,30(4):424-426.
[5]鄧國超,宋維海,閏鵬,等.第一掌骨橈背側動脈皮支鏈帶筋膜蒂島狀皮瓣修復拇指組織缺損35例[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5,38(5):484-486.
[6]徐宏亮,華榮,黃華明,等.第一掌骨背側皮神經筋膜復合蒂逆行島狀皮瓣修復拇指末節軟組織缺損[J].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2011,31(6):423-426.
[7]潘達德,顧玉東,侍德,等.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會上肢部分功能評定試用標準[J].中華手外科雜志,2000,16(3):13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