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榮濤,焦?jié)?/p>
(新汶礦業(yè)集團萊蕪中心醫(yī)院 手足外科,山東 萊蕪 271103)
對于復雜毀損性不全離斷傷的再植手術,因術后感染、血管危象、骨筋膜室綜合征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病率較高,因此臨床工作中仍存在許多爭議[1]。隨著顯微外科技術的發(fā)展,復雜離斷傷再植術的成功率不斷提高,此時最大程度恢復患者的肢體功能成為臨床工作中的重點[2]。本研究回顧性分析52例前臂復雜毀損性不全離斷傷患者的臨床資料,旨在總結手術經(jīng)驗,在今后的工作中提高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均簽署知情同意書,選取2010年1月-2015年5月新汶礦業(yè)集團萊蕪中心醫(yī)院手足外科收治的前臂離斷傷患者52例。入選標準:所有患者為前臂中遠段毀損性離斷,伴有不同程度的軟組織缺損和神經(jīng)、血管、骨質(zhì)損傷。男34例,女 18例;年齡 25~67歲,平均(31.2±5.6)歲;旋轉(zhuǎn)撕脫傷16例,擠壓碾軋傷24例,熱切割毀損傷12例;受傷至手術時間1~4 h,平均(1.8±0.5)h。其中18例于入院時合并失血性休克。
院前急救人員迅速使患者脫離危險區(qū),對受傷離斷肢體進行簡單止血包扎,對不全離斷的肢體用夾板固定,避免搬運過程中加重損傷。同時盡快將患者和斷肢送至醫(yī)院,合并失血性休克應迅速開放靜脈通道進行補液,搶救的同時迅速轉(zhuǎn)運。
患者入院后,簡單詢問病史,對全身快速進行檢查,行床旁X線及B超檢查,條件允許且病情需要者行CT或MRI檢查,避免遺漏其他受傷部位。實驗室檢查主要為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和驗配血型,待結果出來后備好去白細胞懸紅細胞5 U。對患者及家屬充分告知病情及術中術后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后聯(lián)系手術室準備好斷肢再植的器械,麻醉師對患者進行評估并做好麻醉前準備工作。
手術在臂叢神經(jīng)阻滯麻醉或全麻下進行,患者常規(guī)取仰臥位。手術分為三個步驟:⑴清創(chuàng)術:清創(chuàng)前用肥皂水反復刷洗患肢及離斷肢體,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而后采用分組操作的方式對離斷肢體和肢體近端進行清創(chuàng),常規(guī)消毒鋪單,按照由淺至深的順序清除污染嚴重或失去活性的組織,游離骨片若未遭受嚴重污染盡量保留。將受損的神經(jīng)銳性離斷,根據(jù)縫合時的張力決定切除神經(jīng)的長度,對于連續(xù)性存在僅有外膜挫傷的神經(jīng),觀察其術后恢復情況決定是否行Ⅱ期處理。對于失活的肌肉組織保留其腱性部分,以備再植修復。顯微鏡下清創(chuàng)血管,選用直徑合適的血管平頭針插入主要血管,用12.5 U/mL肝素等滲鹽水進行沖洗至流出清澈液體。⑵肢體灌注:本研究均采用能量合劑灌注液灌注法,每100 mL能量合劑中含輔酶Q1060mg,地塞米松8 mg,ATP15mg,維生素B660 mg[3]。選用合適大小的平頭針插入主要血管,用能量合劑對其進行灌注,每次持續(xù)6~7 min,至流出清澈液體。⑶組織修復:按照骨骼、肌肉、動脈、靜脈、神經(jīng)和皮膚的順序?qū)M織進行修復,骨折復位固定時對于創(chuàng)面污染嚴重的采用外固定支架,創(chuàng)面較整潔的或骨折粉碎程度較嚴重的給予內(nèi)固定。在選擇縫合肌肉方法時應秉持快速、簡單的原則,肌腹采用“8”字法,肌腱采用交叉“十”字法。修復神經(jīng)時應最大程度減少對其的牽拉,缺損較少的直接無張力下修復,缺損較短的取腓腸神經(jīng)或隱神經(jīng)作移植修復,于顯微鏡下逐次進行神經(jīng)束支縫合、神經(jīng)外膜修復等操作。吻合血管時,根據(jù)血管直徑選擇不同型號的針線,并于顯微鏡下吻合,血管缺損部分采用小隱靜脈移植修復,修復過程中肝素等滲鹽水持續(xù)沖洗,修復結束后松止血帶觀察漏血情況。逐層縫合皮下、皮膚,根據(jù)缺損情況決定是否給予VSD置管,缺損較大Ⅱ期行皮瓣移植術。
病室應保證無煙,溫度23℃~25℃,術后每日對患肢進行局部烤燈,但避免燙傷。密切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合理給予抗感染、抗凝及抗痙攣藥物,床位護士對再植肢體血液循環(huán)情況定期觀察并記錄。囑患者術后保持患肢功能位并用棉墊墊高以減輕水腫,傷口定期換藥。
術后1周絕對臥床。2~4周開始可在支具幫助下進行小關節(jié)的鍛煉,被動活動應在醫(yī)務人員指導及幫助下完成,每日活動應適度。4~8周時傷口基本愈合,肌肉處于塑形期,應增加手部功能鍛煉,掌指關節(jié)和指間關節(jié)屈伸運動時可借助橡皮球。術后9周,骨痂已基本形成,可以進行一定的抗阻力運動。由于神經(jīng)再生恢復較慢,本組病例于術后2個月,按照觸覺、溫度覺和復合覺的順序進行患肢感覺功能的訓練。若手部功能恢復,術后12個月仍未達到肢體功能Ⅲ級,則行Ⅱ期功能重建。
治療一般資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肢體成活情況和隨訪時間;并發(fā)癥情況及相應處理;術后18個月根據(jù)陳中偉肢體功能評價標準對患肢恢復情況進行評估[4],見表1。

表1 斷肢再植術后功能評定標準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分析,術后患肢功能評價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率表示。
所有患者順利完成手術,手術時間3~8 h,平均(6.5±1.7)h,術中出血量187~432 mL,平均(265.3±56.2)mL。52例離斷肢體全部成活,隨訪時間18~36個月,平均(24.2±6.5)個月。
本組病例中4例(7.7%)出現(xiàn)骨筋膜室綜合征,及時切開骨筋膜后給予VSD負壓引流置管,后期行皮瓣移植術效果良好;術后24 h內(nèi)6例(11.5%)出現(xiàn)動脈危象,給予解痙、保暖、按摩等處理后好轉(zhuǎn);2例(3.8%)出現(xiàn)靜脈危象,保守治療無效后手術探查,發(fā)現(xiàn)靜脈血栓后予溶栓治療,效果良好。
術后3個月,6例(11.5%)患者仍未達到肢體功能Ⅲ級,給予Ⅱ期功能重建。至術后18個月,52例手部功能和本體感覺均有不同程度恢復,其中40例(76.9%)可恢復正常工作,根據(jù)陳中偉肢體功能評價標準:Ⅰ級 18例(34.6%),Ⅱ級 22例(42.3%),Ⅲ級12例(23.1%)。
典型病例:患者 男,42歲,于車床工作時不慎被機器碾軋致左前臂中遠段毀損性離斷,受傷至手術時間1 h,入院時合并失血性休克。完善術前檢查后積極抗休克治療,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急診行前臂短縮再植及手功能修復重建術,手術順利,術后給予規(guī)范化的康復訓練,術后18個月及2年隨訪肢體功能評價為優(yōu)(圖1-10)。
隨著交通運輸和工業(yè)制造的不斷發(fā)展,嚴重創(chuàng)傷導致的肢體離斷傷發(fā)病率逐年遞增[5]。肢體毀損性不全離斷傷重建是骨科工作中的難點,在暴力因素的作用下,此類創(chuàng)傷多造成開放式的粉碎性骨折,同時合并重要血管、神經(jīng)和肌肉等組織的損傷[6]。以往對此類患者實施斷肢再植術后,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例如感染、血管危象和骨筋膜室綜合征等,因此在治療方案的選擇上存在一定爭議,部分學者認為肢體離斷后神經(jīng)功能恢復較差,肢體遠端功能無法滿足日常生活需要,因此不主張斷肢再植[7,8]。隨著顯微外科技術的發(fā)展,離斷肢體的成活率相應提高,且術后肢體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復,因此在治療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斷肢再植仍為首選治療方案,此時如何最大程度提高患肢美觀、改善患肢功能成為工作中的重點[9,10]。

圖1 左前臂中遠段毀損性離斷

圖2 術前X線片示粉碎性骨折

圖3 術中鋼板內(nèi)固定

圖4 修復術后

圖5 術后2周X線正位片

圖6 術后2周X線側位片

圖7 術后18個月X線片

圖8 -10 術后2年外觀及功能恢復
本組患者順利完成手術,手術時間3~8 h,平均(6.5±1.7)h,術中出血量187~432 mL,平均(265.3±56.2)mL。52例離斷肢體全部成活,隨訪時間18~36個月,平均(24.2±6.5)個月。術后18個月,52例手部功能和本體感覺均有不同程度恢復,肢體功能:Ⅰ級18例,Ⅱ級22例,Ⅲ級12例,優(yōu)良率達76.9%,高于以往一些報道[11,12]。從52例患者的治療工作中,我們總結出以下四個要點:⑴重視術前工作:斷肢再植的效果不僅僅由外科技術決定,同時與患者的基本情況密切相關。此類患者大部分伴有不同程度的失血性休克,及時進行抗休克治療,補充血容量,可為手術爭取更多的時間,減少缺血再灌注損傷,從而提高斷肢成活率;⑵嚴格把握再植適應證:不同患者組織缺損程度不同,即便患者和家屬對再植的愿望很高,也應該對病情進行客觀、全面的評估,當患者受傷至手術時間過長,組織缺損過于嚴重,爆炸傷、化學性損傷及廣泛的熱壓傷均不應實施再植術;⑶重視肢體的保存與清創(chuàng):肢體離斷后處于缺血缺氧狀態(tài),好的保存條件可延長細胞的生物活性,降低缺血對組織造成的損傷,理論上低溫冷凍聯(lián)合灌注保存效果最為理想,目前可供灌注的液體包括血漿、自由基清除劑、能量合劑等,但尚無文獻證明哪種灌注液最適用于斷肢保存;⑷提高神經(jīng)修復的連續(xù)性:神經(jīng)斷端曠置時間過長將失去功能,因此恢復神經(jīng)的連續(xù)性是整個手術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修復時應最大程度減少對其的牽拉,缺損較少的直接無張力下修復,缺損較長的取自體腓腸神經(jīng)或隱神經(jīng)作神經(jīng)移植修復,接合后用周圍軟組織覆蓋神經(jīng),避免內(nèi)固定物對其產(chǎn)生刺激;⑸重視功能鍛煉:術后很長一段時間肌肉處于塑形期,患者應在醫(yī)生指導下配合完成主被動的關節(jié)鍛煉,避免肌肉萎縮僵直。
綜上所述,對于前臂復雜毀損性不全離斷傷,早期行前臂短縮再植及手功能重建術是斷肢成活的關鍵,術后規(guī)范化的康復訓練有利于最大程度恢復肢體功能。
[1]殷成宇,余正強,多吉澤仁.西藏高原地區(qū)前臂及腕部離斷傷再植 7 例報告分析[J].西藏醫(yī)藥,2015,36(1):34-36.
[2]白順寧,曹尚鵬,王建偉,等.四肢離斷再植29例臨床分析[J].創(chuàng)傷外科雜志,2016,18(11):686-688.
[3]孫海波,魏俊強,陳偉,等.高能灌注液對斷肢再植術后肢體保護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1,19(18):1542-1546.
[4]Datta G,Fuller BJ,Davidson BR.Molecular mechanisms of liver ischemia reperftision injury:Insights from transgenic knockout model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3,19(11):1683-1698.
[5]唐永紅.上肢完全離斷再植50例的術后護理及康復[J].吉林醫(yī)學,2016,30(4):3728.
[6]黃飛,周嶸,賴愛寧,等.前臂毀損傷的保肢治療[J].實用手外科雜志,2012,4(4):416-418,421.
[7]趙志鋼,趙玉玲,徐志杰,等.高動能所致手毀損傷的顯微修復與重建[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3,21(18):1898-1900.
[8]Medeiros AD,Araiijo-Filho I,Torres ML,et al.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n different times and its effect on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induced by intestin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in rats[J].RevColBras Cir,2013,40(1):55-59.
[9]黃飛,賴愛寧,周嶸,等.機器致上肢毀損傷成功保肢1例[J].實用手外科雜志,2015,29(2):231-232.
[10]侯建璽,謝書強,王宏鑫,等.前臂毀損離斷異位寄養(yǎng)二期回植再造一例[J].中華手外科雜志,2012,28(3):186-187.
[11]黃宗銘.手外科斷肢再植手術的臨床討論[J].中國中醫(yī)藥指南,2013,11(3):321-322.
[12]胡正雄,張浩,陳斌,等.復雜性完全離斷上肢再植的臨床討論[J].中外醫(yī)療,2013,32(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