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熊佑平(深圳百仕達小學)
會閱讀的國民透過文字,迅速掌握知識與信息,國家競爭力自然增加。可以說,國民的閱讀力就是國力。因此,閱讀素養是學生從小學開始就應該掌握的最重要的能力。
從國內目前的閱讀狀況看來,兒童閱讀主要靠學校活動以及班級讀書會的形式來推動,學校語文課的大量時間,仍用來進行依托于教科書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而最能提高閱讀能力、習得閱讀策略的原著經典,大都被當作課外閱讀材料,以提升學生閱讀素養為目標的閱讀指導,在語文教學體系中缺乏應有地位。

百仕達小學的閱讀課程,就是希望打破傳統的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界限,以豐富多彩的詩歌選文和經典原著為課程資源,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組織閱讀活動,培養閱讀習慣,促進閱讀素養。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學校組織老師研讀《語文課程標準》,參考PISA、PIRLS以及上海市中小學生漢語閱讀能力分級標準,分年段制定閱讀校本課程目標。
校本課程目標聚焦閱讀素養,從閱讀興趣與習慣、閱讀理解與交流、閱讀技巧與策略等方面對閱讀目標進行細化。
例:百仕達小學第二學段(3~4年級)校本閱讀課程目標
1.知道閱讀是值得肯定的行為,能在父母、老師或同伴的鼓勵下,認真看書。
2.認識閱讀對學習、工作以及日常生活很重要。選擇性閱讀報刊、雜志上的新聞、說明性文章等信息類文本;對文本中的知識感興趣,嘗試利用閱讀解決問題。
3.能為完成學習任務而讀,也能為書本中的知識而讀。
4.主動上圖書館讀書,主動和他人交換讀物,樂意分享閱讀所得。
5.養成主動閱讀的習慣,具有較廣泛的閱讀面。
1.識別(關注與提取)
(1)在自由閱讀時能自覺獲取重要信息。
(2)能根據外在任務精準獲取關鍵信息。
文學類文本:
A.根據封面、標題或目錄,對文本進行猜想推測;
B.了解故事背景(時間、地點等);
C.初步感知文本的主要內容、情緒或氣氛;
D.簡單描述人物之間的關系;
E.初步判斷所讀文本的類別。
信息類文本:
A.根據封面、標題或目錄,初步感知文本的描寫對象和主要觀點;
B.能嘗試找出文本中明確陳述的主題句或主要觀點;
C.嘗試指出代名詞所指的對象,找出文本中某個術語或概念的定義;
D.簡單描述文本信息與生活的關系;
E.初步判斷所讀文本的類別。
2.理解(詮釋與整合)
文學類文本:
A.能初步概括文本主要內容,基本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情感傾向;
B.能簡單詮釋人物行為,找出原因和影響,初步體驗文中人物的經歷和情感;
C.能初步對文本的空白和不確定之處有自己的感悟;
D.能嘗試結合作者和作品的背景提煉文本主旨;
E.能初步了解文本在體裁、結構、表現手法等方面的特點。
信息類文本:
A.能基本概括文本主要內容,提煉主要觀點;
B.能基本區分文本中的觀點和材料,把握兩者之間的關系;
C.嘗試理解小標題與小標題之間、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
D.嘗試通過比較、對比、歸類文本信息,解釋文本信息在真實世界中的應用;
E.能基本理清文章結構,理解文字表達和圖表之間的關系。
3.評價(反思與評價)
文學類文本 :
A.能就文本中的信息或人物行為的可信度發表看法,并初步做出價值判斷;
B.能嘗試將文中信息與個人背景知識和經驗相聯系,評估事件實際發生的可能性;
C.對文本的語言或結構等形式上的特點,能夠進行初步評價;
D.在評價過程中能嘗試關聯生活體驗,反思自我;
E.能初步結合文本內外的知識、自己的經驗,對文本的主旨發表看法,做出評析;
F.學習判斷文本的寫作風格,嘗試對同種類型或同類主題的文本進行比較分析。
信息類文本:
A.能就文本中的觀點表明立場,并說明原因;
B.能聯系文本外的知識、生活經驗,對作者的觀點做出比較合理的評論;
C.能對觀點和材料的充分性、有效性有初步的判斷并發表看法,說明理由;
D.能嘗試對文本內容的呈現方式做出評論,評價文本表達特點及語言特色;
E.能初步判斷文本的主要風格。
1.閱讀方式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注意到語音的輕重、語氣的停連和語速的快慢;
(2)能持續獨立閱讀完整的故事書,嘗試使用默讀的方式進行閱讀;
(3)對自己喜歡的讀物,會反復閱讀,逐步養成邊閱讀邊積累的習慣,閱讀時能用符號做標記;
(4)根據閱讀目的和閱讀內容嘗試跳讀、檢視閱讀等閱讀方法,有意識地提高閱讀效率;
(5)能嘗試運用批判性思維,就讀物觀點、材料提出問題,與文本對話。
2.認知策略
(1)能比較流暢地閱讀文本,嘗試通過聯想和想象補充文本空白。
(2)能有意識關注重要信息或文本特征,適當停留思考,嘗試搜尋并利用各種資源;
(3)能嘗試學會通過提問、追問等方式與文本對話,獲取獨特的閱讀體驗。
為了達成上述目標,學生需要豐富多彩的材料,因此教科書不是閱讀課程的全部,凡是學生需要、想要讀和寫的東西都可以成為資源,比如不同廣度、難易度和趣味性的故事與非故事類書籍(如傳記、知識性書籍),以及各式各樣的閱讀材料。
當然,閱讀材料的主體還是兒童文學,兒童文學最能夠激活兒童潛在的語言靈性的語言系統。兒童文學使語文教育變得快樂,變得易懂易學,使人文教育即健全人格的養成落到實處。
百仕達小學依據閱讀材料的類型開設不同的閱讀課程,如韻文誦讀課、選文閱讀課、圖畫書閱讀課、整本書閱讀課等,另外還有與方案教學相結合的“項目式閱讀”。

四年級第一學期閱讀課程目錄
在課堂實施層面,學校針對不同類型的閱讀材料,開發課堂范式。如選文閱讀的“問思”范式就有三種基本式:問題導讀型、質疑探究型、預測檢視型。這些閱讀課的范式都力圖從兒童立場出發,以問題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與同伴對話,在有意義的情境中建構意義,提高閱讀理解力,培養邏輯思維能力、批判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如預測檢視型閱讀課范式:

為了促進學生閱讀素養的發展,促進校本閱讀課程的建設,學校對閱讀測評進行改革。
學校借鑒PIRLS,通過書面測評的方式來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力”,如“直接提取信息的能力”“直接推斷的能力”“詮釋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反思并評價文本內容和形式的能力”。這一部分整合到語文期末試卷中,作為語文試卷的主體部分,分值占整張試卷的50%~70%。
測評命題思路和方式的改變解放了老師。
老師不再死摳教科書,不再死摳字詞句,因為這些都不是測評的重點,甚至根本進不了試卷。測評的重心既然是閱讀素養,所有適合學生也是學生感興趣的閱讀材料,都可以進入課堂。
測評命題思路和方式的改變也解放了學生。學生不再靠死記硬背、作業刷題來應付考試。家庭作業發生變化了,教輔資料都從書包里清理出去了,自由閱讀成了最重要的功課。即使寒暑假,語文作業除了整本書閱讀和旅游分享日記,也不再有其他作業。
學校還通過過程化評價對學生的閱讀習慣、閱讀活動參與、閱讀量進行多元化評價。如:用閱讀檔案記錄學生閱讀足跡,了解學生的閱讀量、閱讀面和喜愛的閱讀書目。
舉辦古詩過級過關活動,評選古詩文過級“優秀學生”,以激勵學生積累經典古詩詞,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積淀深厚的人文素養和文化底蘊。
評選閱讀之星、特色學生。通過統計學生每學期的閱讀狀況,評選各類各級閱讀之星和書香班級,每班每年至少進行一次班級閱讀頒獎典禮,表彰在閱讀中表現出色的學生和集體,達到持續激勵的作用。學校鼓勵各班創造性地開展閱讀展示活動,將閱讀與學生的爭星活動掛鉤,每月評選班級“閱讀之星”,每學期評選一次校級“閱讀之星”,以持續關注學生閱讀興趣和價值取向、閱讀方法與習慣以及學生閱讀面、閱讀量、選擇閱讀材料的能力。
精心編印學生作文集,讓學生體驗閱讀與寫作的快樂。一學年結束,老師會選取學生上、下學期習作各一篇,每一個年級出一本學生的作文集,并且邀請校長和各班語文老師各寫一篇文章,或者選擇親子共讀或者育兒心得的文章結集編制,使每學年學生都能擁有一本屬于自己的作文集,記錄閱讀寫作的足跡。
評價方式的改革,激發了學生的讀書熱情,推動讀書活動健康有序開展和不斷向縱深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