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綜 合

就目前來看,中學生個體之間語文學科的能力、素養應該是所有學科里差距最大的。為什么這么說?
1.孩子進入小學一年級之前,閱讀面已經有了天壤之別,而閱讀帶給孩子的是素養方面的積淀,是思維領域的啟蒙,這是導致學生語文能力及素養差距的基礎性原因。
2.語文能力及素養獲取的渠道多于其他學科。孩子們無時無刻不在學語文,而其他學科主要是從學校課堂里學習知識。生活中,有的孩子在日常的閱讀、交際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語文素養,鍛煉了扎實的語言運用能力,而有的孩子不僅缺乏必要的閱讀和正確的運用,還可能受到不良污染。由此來看,學生語文的好壞與任課教師的關聯度是不如其他學科的。
3.語文學習方式天生的千差萬別。有的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感悟,不需別人指教什么;有的學生喜歡教師指點規律,自己按圖索驥;有的擅長讀與說,有的擅長思與寫,有的喜愛閱讀小說,有的酷愛古詩詞……沒有學生的喜好是完全相同的。
4.檢測數據證明,語文教學常常忽略了學生之間語文能力及素養的差距。李希貴校長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讓正在讀初一的兒子和正在讀高一的內侄女一起參加了高三語文考試。結果是:高三全年級平均分84.5分,初一的李大偉考了82分,高一的王慶玲考了85分。這說明了什么呢?首先證明,平常的閱讀是孩子獲得語文成績的主要途徑(這兩個孩子有大量閱讀);其次說明,初中、高一已經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語文成績與高三學生旗鼓相當了,可是語文教師還在把他們當作“低幼生”教學,純屬浪費時間。
語文教學確實有它的可能性,語文教師也大有可為,那就是個性化的素養培育。
既然學生語文能力及素養懸殊,那就應根據學生差異指導個性化語文學習。
以一個單元或者一周時間為教學點,提供可供選擇的任務菜單給學生自主挑選,菜單分“人人菜單”和“自選菜單”。“人人菜單”就是跟著老師的內容和安排走,完成教材上的學習活動;“自選菜單”就是學生離開語文課堂,按相關專題要求去學習。
具體做法是,同一個單元或專題提供三種學習方式供同學們自由選擇,或自學,或小組合學,或教師輔導學,教室的學習區域也分為三大塊。我校語文教材中有一個“說辯藝術”的文言文單元,共四篇課文:《燭之武退秦師》《寡人之于國也》《答司馬諫議書》《毛遂自薦》。用分區教學的方式來學習這個單元,具體操作流程:
(1)提供三種學習方式:自學、小組合作學習、老師輔導下的學習,供學生選擇,自由報名。結果有6位同學選擇自學,4位同學選擇老師輔導,其他同學選擇小組合作學習。
(2)為三種學習方式設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同時了解每一類同學的需求,盡可能為他們學習提供服務和幫助,比如允許自學的同學隨時使用教室內電腦查閱資料。
(3)為便于學生和老師及時了解學習效果,每篇課文學完后都要進行學習效果檢測,成績不理想的同學要調整學習方式。
(4)每種學習方式要有不同的過程指導和激勵手段,如對于4個小組合作學習的同學以小組整體效果來激勵他們提升小組合作的質量。

第二周語文學習菜單
這樣實施后的效果如何呢?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大大增強,教師能夠給學生提供針對性的幫助,學習相對薄弱的同學有了單獨輔導的機會。
語文是最適宜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科。對于一部分閱讀面寬、自學能力強的同學,教師應該提供更大的選擇余地,鼓勵他們離開語文課堂自主學習。在曹老師這兒有個專用名稱——語文自主學習社。
社員申請條件:上學段“基礎語文”課程測評達到滿分70%的
學習方式:離開現在的“基礎語文”課堂;不參加日常的小測和單元檢測;自主閱讀和寫作,自主交流
學習地點:年級自主學習教室
學習時間:“基礎語文”課時
評價依據:閱讀和寫作的質量
自主學習的社員們制定了如下守則:
·其他同學需要360分鐘(即一周用于學習語文的總時間)完成的《基礎語文》《文言助讀》《中華文化》學習任務,我們在180分鐘內完成
·我們會有規劃地閱讀經典著作,并寫出閱讀感悟
·我們自覺用文字記錄和思考生活、人生,每周不少于2000字
·我們的過程評價以自由閱讀和寫作的質量衡量
·我們成員之間要經常交流、切磋、分享、激勵,共同提升
·語文課到自主學習社教室學習語文,我們課余、假期也會自覺閱讀和寫作

自主學習社成員段考成績
這是自主學習社三個學段段考的成績。第二個學段,是他們申請之前在課堂學習的分數,那時他們的均分高于年級接近五分,自主學習一個學段之后參加第三個學段的段考,均分下降,只高年級兩分,但是語文老師還是鼓勵他們繼續自主學習,第四個學段也就是期末,均分又高出年級將近五分。這不得不讓我們反思,語文老師對學生語文學習發揮了什么作用?督察作用嗎?導游作用嗎?我們為什么不做學生的私人定制指導師呢?
李夢歌同學專讀小說,高一時迷戀網絡小說,高二喜歡上了懸疑小說,高三轉向了歷史小說。這三年的共同點就是偏偏不讀語文教材,準確說是掃一眼就扔到一邊去了,但她語文檢測的效果總能處于中上層,所以曹老師動員她加入了“語文自主學習社”。
尚楚岳同學從高一到高三,讀的都是哲學、政治、歷史這些社科類書籍,喜好在各種場合表達對哈耶克、古斯塔夫思想的見解,而對專寫文化散文的大家嗤之以鼻,甚至說現在的語文教材一是雞湯文,二是賣弄辭藻、沒有思想厚度的駢體文。因為他語文檢測的結果總處于中上層,曹老師除了與他聊聊所讀之書,不強迫他研讀教材篇章,而是讓他走進了“語文自主學習社”。
對這兩名同學,曹老師思考的問題是,為什么她們的閱讀大異其趣,但體現出來的語文素養都挺高呢?
學生不管是閱讀形象化的文學作品,還是思辨色彩濃郁的哲學著作,只要是增強其想象能力或者理性思維能力的,都可以說是增強了學生語文的核心素養。如果我們用一樣的教材給兩個學生上語文課,要么一個喜歡另一個討厭,要么都不喜歡。因此,只有適合了學生個體趣味的著作才是提升其語文素養的最好教材。
李夢歌同學高考語文是139分,尚楚岳是136分。
通過“語文自主學習社”的教學實踐,曹老師的思考是,用統一的教材進行語文教學與評價時,看似熱鬧,實則浪費時間。就如趕著一群鴨子在游泳池游來游去,忙忙碌碌卻吃不到任何食物,倒不如讓這群鴨子自己跑到水塘或者湖泊,自會吃得肚飽腰圓,逍遙快活。
從2016年9月開始,語文分層教學在十一學校新的高一年級開始實施。
語文層級最初是以高一入學考試成績和個人填報的志愿為依據劃分的。調層規則規定:欲進入語文Ⅲ的學生可以在每個學段末提出申請,“兩次段考成績均在本層前20%,同時過程性評價成績優秀的語文Ⅱ的同學,可以從語Ⅱ升入語Ⅲ。”此外,若希望在除語文Ⅲ之外的層級之間調整,可在每個學段末提出申請,老師參考段考成績和過程性評價成績給予審核。
各個層級之間教學內容區別很大。比如,語文Ⅱ每冊書只有一個詩歌單元,一般有十來首詩詞,而語文Ⅲ要專題學習《詩經》、兩漢魏晉詩歌、李白詩歌、杜甫詩歌、豪放詞與婉約詞等等,每個專題要研讀幾十首詩歌。其次是學習方式不同,語文Ⅱ是在老師引導下鑒賞,語文Ⅲ是在閱讀大量材料的基礎上做研究,既研究詩歌的語言、形象、情感,也研究詩歌的時代、發展脈絡和文化意義。
語文Ⅰ
適合參加理科競賽的學生。
大部分語文學習在課上完成,學習、模仿例文。
語文Ⅱ
適合語文水平一般的學生。
在課上以課本為主的基礎上,課下加以鞏固。
語文Ⅲ

高中語文分層課程總體構想
適合語文水平高于平均水平,閱讀視野廣的學生。
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研究若干問題,加強課外閱讀。
適合語文底蘊較好,自主學習能力強的學生。
通過閱讀和小組討論進行專題研究,教師為每個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建議。
“正常講課,怎么可能?”學習語文Ⅲ的郭昊楠同學說,“我們上課講課的時間很少,通常是自己寫論文,同學討論交流也比較多。學習專題的時候,一般以小組為單位抽簽,每組負責一個小板塊。最近開始加入更多的形式,比如學戲劇,就會有演出,不完全是演課本劇,我們規定要有訪談環節,通過網絡直播節目(戲曲網絡直播間),把那些揭示作品中更深層次的問題,傳達給受眾。”
能夠耐下心來讀一些晦澀東西,是學習語文Ⅲ的郭昊楠同學最明顯的進步。她說:“以前讀《論語》,一句話讀不懂,馬上就百度。現在不會了,身邊的同學也越來越不愿意去百度,更傾向去看論文,或者獨立思考。我們學《春江花月夜》的時候,看過《蔣勛說唐詩》,寫得特別好。”
學習語文Ⅲ的王天蕊同學也拿詩歌單元來舉例:“我們要背一些高考要求的和課外拓展的詩,還要嘗試寫詩,然后和老師同學們一同分享。”
在語文Ⅱ學習的白若晞同學說:“我們學習詩歌時會從詩的背景資料查起,了解作者經歷,找出詩中蘊含的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她總結說,“我們并不是練習高考的答題套路,而是增加一些拓展。例如在學習課文《寂靜的春天》節選時,老師會把整本書的關鍵章節打印成材料發給大家,便于大家理解。”
身在語文Ⅰ的孫一宸同學表示,語文Ⅰ的上課方式可以幫他節省時間來學習競賽,而又不至于荒廢語文學習。語文Ⅰ不僅會教授知識,還會做配套練習,而課下的作業,只是一些必要的背誦和字詞。
負責語文Ⅱ課程教學的張瀟文老師說:“同學們進行的課題研究變多了。我們上學期圍繞《紅樓夢》《三國演義》展開的課題研究就很成功,每個同學都研究了自己感興趣的部分,不僅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還提高了自身的研學能力。”
張老師認為,現階段語文Ⅱ的學習仍舊受課本束縛,導致課題研究無法大量進行,希望下一步能夠加強每個單元的課題性,給同學提供更多專題研究機會。
霍軼老師認為語文Ⅰ的教學突出了“抓大放小、反復落實、螺旋上升”的特點,但還應該尋找一個平衡點——在保證質量基礎上,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縮減課下學習時間。
“閱讀和思考應是所有層級同學共同的追求。”任教語文Ⅲ的沈老師認為,學生在閱讀和思考時需要學會追問,這種追問就是學術研究的意識。他認為,其他層級的同學也都應掌握這種追問的能力,這不應該受分層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