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
上世紀70年代末,800萬回城知青和城鎮失業大軍,令中國經濟一度走到了最窘迫的境地。改革開放“春雷乍響”,開放個體戶創業,解禁鄉村家庭工業,恢復城鄉小商品市場,第一批“個體工商戶”橫空出世,成為見證“中國奇跡”的特殊群體。
扯掉“無業游民”的帽子,最早富起來的“萬元戶”曾經讓人羨慕不已,他們中的很多人后來升級為中國第一批民營企業家。“個體工商戶”作為改革開放初期的產物,看似是民營經濟的“襁褓幼嬰”,卻將中國經濟列車推入了“高速騰飛”的市場經濟快車道。在制度并不完善的環境之下,個體私營經濟摸著石頭過河,在經濟大潮中經歷了各自的沉浮。
“十億人民九億倒,還有一億在尋找。”
成長在20 世紀80年代的青年人,對這句帶有濃厚“時代特色”的打油詩,應該都不陌生,當時大街小巷流行的稱謂“倒爺”,說的正是“個體戶”,雖說表面上有著“改革開放第一撥創業者”的驕傲頭銜,實際上卻與主流社會格格不入,“倒爺”這個詞,在當時人們的印象里,貶義的成分更多一些。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方針,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最先解禁了農村工商業。1979年,第一批個體工商戶誕生,開啟了中國個體經濟時代,與其說他們在尋找財富,不如說是在尋找“個體”在經濟及社會發展中的存在意義。
1980年12月11日,19歲的浙江溫州姑娘章華妹,從溫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領到了一份特殊的營業執照,上面寫著:“姓名:章華妹,經營地址:解放北路38號,生產經營范圍:小百貨,開業日期:1979年11月30日,注冊資本:150元”。章華妹在家門口的長板凳上,經營著紐扣生意,月賺30元左右,能讓一家七口人吃飽穿暖。要知道,那個年代大學畢業生的月工資,也不過50多元而已。
章華妹這張用毛筆填寫并附有相片的營業執照,成了中國第一份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這份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營業執照,已被浙商博物館珍藏。四十年過去了,沐浴著改革的春風,章華妹當初的小店已經成長為一家知名的中等企業。
然而,這類“甜頭”一開始并未被廣泛認可,人們的觀念依然停留在“初級階段”。“朋友、同學知道我擺小攤,都躲著我,根本不和我說話,那時候我一個朋友都沒有。”章華妹回憶道,忍受這些“非議”不算,還要時刻警惕溫州“打辦”巡邏人員的突然襲擊,端了自己的“小攤”。這種并不友好的大環境,一直持續到1980年7月,溫州市革委會為了解決城鎮知青和部隊轉業士兵的就業問題,簽發了關于對個體工商戶進行全面登記、整頓發證工作的報告。這就意味著所有無證商販正式擺脫了“黑戶”身份。
1981年7月7日,國務院作出《關于城鎮非農業個體經濟若干政策性規定》, 鼓勵待業青年從事個體經營,有計劃地將部分服務業和商業包租給個人,使城市個體工商業獲得合法發展。1981年底,全國的個體戶首次突破了100萬戶,1982到1985年,個體經濟高速發展,全國城鄉個體工商戶已發展到1171.4萬戶,“草根個體”成為了那個時代最鮮明的標記。到了1999年底,這個數字已經飆升到了3160萬。
空氣里流淌著躁動與激情,經濟特區示范效應迅速吸引了大批“不安分”的人下海從商。以柳傳志、任正非、張瑞敏、李經緯、南存輝等為代表的“創一代”,成為了最先崛起的“草根個體”,他們打造的中國本土民營品牌,逐漸成為了中國經濟重要的支撐力量。
1992年黨的十四大召開,明確提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標志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993年,中國第一部《公司法》誕生,個體工商戶大規模“升級”,他們不再滿足于練攤,而是利用積攢下來的“第一桶金”創辦公司。
越來越多的人解放思想,踏入了個體工商戶的行列,許多公司從原來國有、集體轉為民營,市場經濟更加成熟,從而一舉改變了當時百姓的日常消費方式。
55歲的青島商人紀文尚,作為第一家在市區開嶗山茶葉專賣店的商人,成為了那個時代第一批人人艷羨的“萬元戶”。1999年,他注冊了“嶗山名苑”,將170平方米的兩層門面房打造成了敞開體驗式茶樓,2000年,他借殼商貿公司銷售助力車,賺得上百萬元,并以50萬元注冊資金成立了“文川商貿有限公司”,成為了真正的老板。在紀文尚看來,從勤奮練攤到后來的公司化運作,第一批個體戶真正趕上了改革開放后流通領域的第一波市場化。
據相關數據統計,1992~2002年,10年間,全國私營企業的戶數從14萬戶增加到243.53萬戶,注冊資金由221億元增至24756.22億元。干部下海經商,農民工返鄉創業,下崗人員、大學生以及留學歸國人員自主創業形成了新的熱潮。
1998年,馬化騰意識到互聯網蘊含巨大機遇,辭職創辦騰訊;1999年,由硅谷回國的李彥宏,連同5個技術人員創建百度;同年,馬云和他的團隊在杭州以50萬元開始創業,阿里巴巴誕生。這三家創業公司最終成為了我國互聯網領域的三大巨頭。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商事制度”,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為企業營造良好的公共服務環境,國家工商總局圍繞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先照后證、“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兩證整合”、“多證合一、一照一碼”等環節深入推進,降低門檻、提高便捷性,使改革紅利惠及更多的市場主體。
截至2016年10月,全國實有個體工商戶5800.6萬戶,私營企業2222.9萬戶,農民專業合作社1748.9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