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祿
在兩場細雨之間,我們上海作家協會四十多個寫作者,懷著陌生而欣喜的心情,走進了一個名叫“儒雅洋”的小村落。
正在家門口喝茶的老人告訴我們:村子很古的時候叫“樹下洋”,也搞不懂后來怎么叫成了“儒雅洋”。一年一度亞熱帶季風轟然吹來的時候,小村就迎來了旅游旺季。
其實,所謂的旅游旺季,只是到最近幾年才被留守老人感知。忽如一夜梨花開,村里來了許多陌生人,紅男綠女,嘻嘻哈哈,東張西望,找小吃店,找古玩店,找民宿,手機橫拍豎拍。
儒雅洋村位于寧波市象山縣西周鎮東南青龍山南麓的丘陵古地,這是一個典型的富有江南風情的百年古村落。出面接待的象山縣文聯主席鄭輝先生告訴我:“儒雅洋村在唐朝已有人集聚稼穡,相傳原名‘樹下洋,后雅化為‘儒雅洋。‘洋在浙東方言里表示寬闊的平地。‘樹下洋特指樹林蔭翳下的一大片平地,雅化后的‘儒雅洋則意味著‘充滿儒雅之風的地方。”
青石塊鋪成的主干道叫作鴻儒路,是貫穿村落的古驛道。入村后,一座氣派非凡的古建筑便迎面而立,它就是名傳遐邇的何恭房祠堂。經過象山縣政府專款修復,重現昔日風姿:青磚黛瓦,重檐雕梁,庭院兩邊散置著十幾個柱礎,每個都有茶幾那么大。儒雅洋地處偏遠,起步較晚,而今劣勢轉化為優勢,村里現存的數十幢明清古建筑就成了開發旅游業的寶貴資源。當地流傳著一句俗語:“蕭家谷,何家竹”。象山多產毛竹,毛竹貿易基本由何氏壟斷,行銷四方,勢力很大。我們眼前的何家祠堂,就是這條俗語的注腳。
鄭輝先生告訴我:何姓祖先仁六公于明洪武末年自墻頭下沙遷此,至乾隆年間何氏家族發展到鼎盛時期,成為象山望族。古宅以恭房、友房命名,其中恭房為何涵一系所有,友房為其兄長何源一系所有。如今在村里還能看到友房一系的友大房、友二房和友五房等。這些建筑年代雖有不同,但是格局以四合院為主,木雕精細繁復,極少有雷同者。
修復后的何家祠堂還有待充實,以前內有藏書樓和書房,主要是供何氏弟子修學進業。何家祠堂一側還有個承志堂,也是四合院結構,現在這里成了一個古建筑部件的修復作坊。上世紀四十年代,祠堂一度是抗戰期間的縣政府駐地,信用社、郵電局、影劇院、醫院等一應俱全,后被縣中學和村中學征用,書聲瑯瑯,弦歌不絕,直到2000年學校才遷至別處。
村里還有一座規模更大的祠堂崇本堂,目前正在大興土木。修復完成后將成為儒雅洋旅游業的最大亮點。靠近大路還有一處文物保護點——儒雅洋團練房也值得一看。不過我認為另一處建筑更值得研究,它就是村口的碉樓,三層樓高,方方正正,建于清晚。碉樓的主要功能是由何家訓練的團練看守,負責保衛儒雅洋村和驛道的安全。磚木結構的碉樓倚靠著山墻,墻體上開一個小窗戶俯瞰路面,易守難攻。一位老人給我們指路:在碉樓后面還有一個醫院呢!
村口還有一家小超市,店主是一位精神矍鑠的老太太,名叫賴雪琴,臉上刻錄著海風與歲月留下的滄桑。老太太拗好造型讓我們拍照,并讓我們猜她的年紀。我們沒一個猜中。她居然已經92歲啦!賴婆婆說,兒子和孫子都住到城里去了,她不愿意去城里,只想留在村里守祖業。
路經另一處高墻深院的古建筑,聽到了木工機器的喧囂聲,我們推門進去一看:不得了!村里引入了民間資本,欲將此處打造成民宿,有兩百多個床位。中共象山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羅來興很豪爽地說:歡迎上海的作家們經常來這里采風、創作,儒雅洋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民風淳樸,我們可以提供一幢老建筑讓上海作協建成創作基地。
我們這幫寫作人齊聲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