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集資,原本是常見于日韓粉絲的應援方式,集資的錢通常會被用來給偶像做應援,如買生日禮物、幫偶像買廣告位、買專輯、買花籃、給工作人員提供餐食等。隨著日流韓流襲來,這種應援文化也傳播到了中國。
“三十萬,換得你第十出道,我愿意,以后請多指教。“這是《創造101》決賽直播當天,一位粉絲為了幫助傅菁贏得出道位,在最后時刻狠砸30萬后發的微博,同時他還曬出了自己的銀行存款余額。在出道位點贊排名中,傅菁一度排在11名、12名,因此有人認為,正是這最后的30萬,幫助傅菁成功出道。
除了傅菁,當天C位出道的孟美岐粉絲集資數額也公開了——總額預計超過1200萬。有媒體統計,截至6月23日,101整體粉絲公開集資達到4453萬,加上未公開數目以及各種私人集資,實際總數預計超過5000萬,并且數字還在不斷攀升中。
那么,如此龐大的數額,粉絲究竟花在哪兒了呢?
買卡。
《創造101》除了前兩期分組依靠專業評審,后面的排名完全依靠觀眾,因此,它一開始就打出“女團創始人”的概念,完全由粉絲點贊數決定選手去留,這也使得粉絲的作用被空前放大。由于投票規則規定:每位非會員每天可以為11名選手各投1票,而每位會員每天可以為11名選手各投11票,如果想再單獨為某位選手投票,就需要購買騰訊視頻的選手定制會員卡,可以為喜歡的選手投132票。這就決定了101女孩的粉絲集資中,除了極小部分用于常規的自制周邊和應援之外,剩下的將悉數用于購買騰訊視頻的會員卡。
為了投票,不少粉絲還成立了打投組。粉絲打投組織一般就是直屬于后援會或話語權最大的站點,粉絲組織通過集資拿到錢,購買賬號后,這些賬號會分發給各個打投群管理,然后再分給參與的粉絲。
根據“娛樂資本論”的報道,打投組有嚴格的管理,賬號分為固定號和流動號,粉絲領了固定號就是要每天都投,沒有時間每天投票的可以當天領取流動號,發號的管理者每天會抽查投票情況,一旦有領號不投或者投其他練習生的,就會直接點名。
在《創造101》中,很多人的排名都相當不穩定,為了直觀地看出各類數據的變化,及時彌補短板,有粉絲還自制了網絡數據排名,不斷刺激著各家的粉絲。而幫助偶像達成目標的途徑只有一個——砸錢。
6月15日,孟美岐、Sunnee、賴美云和楊超越的粉絲進行了一次為期54小時的集資友誼賽,獲勝者能夠得到對手為自家偶像一定數量的點贊投票。
據網友截圖爆料,許多粉絲還會互相刺激激勵,有的粉絲會承諾,只要某個項目的集資金額或人數達到一定數量,就追加一定金額,從幾百、幾千到幾萬不等,互相動員。
在為偶像出道集資的過程中,花錢越多的粉絲,情感投入得更多,黏性也就越大。不過,也有不少人指出,粉圈這種非理性的集資存在隱患,2016年AKB48總選舉后,渡邊麻友貼吧團隊遲遲無法公布完整具體投票賬目,矛頭瞬間直指某位臺灣吧主,質疑其涉嫌中飽私囊,詐騙百萬集資款項。除此之外,粉圈集資還會鼓動一些未成年的學生群體赤字為偶像花錢,造成負擔。
2014年6月,渡邊麻友以16萬首次票登頂日本AKB48總選舉,這其中1/4的票數來自其中國粉絲,總募集金額約為180萬元人民幣,“中華炮”一鳴驚人。
2015年,中國本土的SNH48實現了粉絲導流與模式復制之后,也在以總選舉為主的現金進賬方式上不斷升級,從2015年第二屆總選舉的2000萬進賬,到2017年第四屆總選舉1.1億進賬,其中鞠婧祎一人就包攬了1000萬的投票現金入賬。
在此期間,還出現了一款專為死忠粉設計的App——O!what,包括商品、活動、應援等在內、與粉絲群體相連接的所有業務線幾乎都已涉及。“大量的現金在個人手上,不管是對賣方、歌迷會還是普通的粉絲來講,都很不方便,整個過程也不算透明。”如今的O!what在粉絲圈已經積累了一定口碑,在《偶像練習生》播放期間,各家粉絲站從O!what上組織起來輸送到節目、周邊、冠名品牌的消費金額占到了70%-80%。
到了《創造101》集資混戰,平臺也不再是O!what一家獨大,微博投資的摩點App也成為了戰場。
根據藝恩數據預計,到2020年,偶像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預計將步入發展快車道,中國偶像市場總規模將突破1000億元。
辰海資本合伙人陳悅天此前接受采訪時曾表示,目前,在國內從事女團經紀的公司,主要分為日系養成和韓國練習生模式。在他看來,作為流量型產品的韓團消費門檻低、用戶群大。日系養成團則側重于更深度的體驗和服務更垂直化的人群。他認為在中國市場,養成團是未來的趨勢。
“以前的偶像是學成出道后紅了,才有粉絲喜歡;但現在的偶像是邊學邊成長,還沒紅先吸粉,養成系偶像的粉絲更愿意給偶像花錢。”一位追星女孩告訴《新民周刊》,“養成系偶像最大的吸引點在于,他不像已經出道的藝人那么高高在上,粉絲很容易與偶像面對面,甚至做交流得到回應。”
不過,經過韓國娛樂體系培養出的偶像,面對本土偶像存在碾軋式的優勢。最近5年,除了已經單飛但不解散的男團TFBOYS,中國市場沒有出現新的擁有討論度的偶像團體。
有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此前中韓關系緊張,“限韓令”在客觀上為國內的偶像市場創造了機會,不論是《創造101》,還是《偶像練習生》,都彌補了這一階段粉絲無星可追的局面。
然而,這些快餐時代養成的偶像,在出道后即遭受質疑。《偶像練習生》的“百分九少年團”見面會門票被炒到12800元,代言的某品牌產品按照單人銷量給愛豆排名,就差直接跟粉絲伸手要錢;而上周剛成團的“火箭少女101”在出道當天,某品牌就選了5位女孩做代言人,要求粉絲買夠多少套產品才能成功讓她們代言,次日該團的出道秀還遭遇假唱質疑……
有不少粉絲在比賽結束后表示,雖然我當時拼命送小姐姐出道,可是等她們真出道了,我卻不想繼續追下去了。
追星的需求或許永遠存在,但這些速成的選秀偶像能否擺脫“出道即巔峰”的魔咒,仍然需要更多的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