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鳳娥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紅火炬小學,廣東廣州 510100)
教育部2016年9月頒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成為學校課程設計的依據和出發點,引領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幫助學生明確了未來的發展方向,也為學校的校本課程的建設和校園文化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其中,文化基礎領域中的文化底蘊這一核心素養的形成要靠一定的文化積淀,要通過大量的閱讀涵養學生;在社會參與領域中關于責任擔當這個核心素養的形成需要增強青少年兒童對國家的認同、對自身民族文化的自信。而開展豐富多彩的優秀中華經典閱讀,一方面能夠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與文化的了解,夯實學生的文化底蘊,涵養學生的心靈,同時也能極大地提升青少年學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堅定信心[1]。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因為精神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悠久文化,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有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過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種在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繼承和發展,夯實了我們文化建設的根基,奠定了我們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也為我們教育工作者開展德育工作,提高育人效果帶來啟示。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也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
教育改革就是要堅持文化自信,我們的任務就應當以堅定的正確立場、觀點和方法論主張重塑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心。文化自信與文化自卑相對,所以我們的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的小學階段,應當從起始年級抓起,讓學生從小浸潤于經典文化的光輝之中,得到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滋養,為學生一生的精神成長打下堅實的文化根基,使他們以作為一個中國人而驕傲,建立起堅定的文化自信,從而肩負起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歷史使命。為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著名學者朱光潛說:“在一定意義上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發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史”。因此,多年來,我們紅火炬小學以經典誦讀為突破口,以大量閱讀的方式,從浩如煙海的優秀古典書籍中選取具有現代意義的優秀作品,用具有民族精神的教科書,讓每個學生熱愛閱讀,熱愛經典,讓民族精神得到弘揚和發展。我們秉承為學生的一生發展負責,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的信念,在認識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做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文化創新,讓學校的傳統文化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緊密結合。學校幾十年如一日開展立德育人活動,通過建設文明校園、書香校園、綠色校園,多渠道增強學生的人文底蘊和人文情懷,讓學生從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吸收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精神養料,不斷豐盈學生的生命,使他們成長為德行高尚,知識淵博,行為優雅的現代中國人。
在培養學生精神文化的過程中,首先我們要解決學什么的問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浩如煙海,選擇什么內容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問題[2]。學校通過慎重考慮,決定從圣賢典籍入手,從經典古詩文入手,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于是我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習能力,確定不同的學習內容,低年級學習背誦《三字經》,中年級學習《弟子規》,高年級學習《論語》,輔之以大量的經典美文誦讀,讓學生從這些有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字魅力經典中學習,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善良的品性。在學習時間上,我們開展課前經典誦讀活動,落實好每日的午讀,每學期的背誦檢查,保證學生的閱讀效果。學生浸潤于經典文化的光輝之中,得到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滋養,為其精神成長打下了良好的文化根基。
我們注重加強校園環境文化的建設,營建書香校園的氛圍。校園里建起了德育宣傳長廊,在“愛祖國、愛集體、愛學習、愛科學、愛勞動”的教育壁畫中,岳母刺字、鑿壁借光、孔融讓梨等傳統故事,讓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浸潤于心;在校園的走廊上,我們以“愛的旅程、我愛我家、成長歷程、友誼長存”等主題,為學生建起了閱讀長廊,讓閱讀陪伴學生成長;在教室墻壁的顯著位置,精心布置了有關讀書的名言警句,時刻激勵著學生的學習熱情。
我們建立起學生的圖書庫,讓學生有書讀。我們與廣州圖書館少兒部開展手拉手活動,在學校圖書室設立了少兒圖書廣圖專柜;我們取得新華書店東山書城、《現代小學生報》《少先隊員》等單位的支持,添置了一批又一批圖書,保證了學生的閱讀來源。學校語文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閱讀能力,為學生精心編輯一套《書海飄香》叢書,配合廣東省閱讀課題研究,開展南方分級閱讀活動,讓學生隨課文學習。語文教師以“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精心挑選課外閱讀書籍,按學校每個年級五個班的規模,為每個年級配備250本書,供學生一年內閱讀。各年級內每月進行一次班級圖書交換,保障學生有書可讀,隨處可讀,隨時可讀。
師生共同閱讀經典,分享名家精品。這既是一種情操的陶冶,更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只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才能“帶好一班人,教育一批人”,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學校教導處組織各科組開展優秀文章品讀活動,每月推薦兩篇優秀文章,人人閱讀,共同賞析。我們在教師中開展誦讀經典的活動,每周五下午教師政治業務學習時間,由行政人員領讀,帶領全體教師進行10分鐘集體經典誦讀,強化教師的經典誦讀意識和個人的文化素養。為幫助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提高指導學生閱讀的能力,學校還開展了“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滲透古詩、古詞、古文教育”的課題研究。通過課題研究和實踐,教師根據主題教學模式,總結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在課堂上開展大量進行古詩、古詞、古文教育的方法,實現了課程主題意義建構的開放式教學方式。例如,古詩詞主題教學模式,就是在執教古詩詞教學時,根據同一作者歌詠的對象和表達的情感的相同點作為主題,對教材進行拓展性的閱讀教學,通過對比性閱讀,在誦讀、涵詠、領悟古詩詞中,實現精神與語言的雙重建構,從而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在與精神相通的主題學習中獲得提升。通過課題研究,教師尋求到了古詩詞、古文的教學方法,學生也體會到了古圣先賢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愛國情懷,體驗到了那種“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的剛健不息、志存高遠的品質,學習到了孔子、孟子、陶淵明、李白、杜甫等人的高潔品質和人生理想。學生在課外的大量閱讀中,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對本民族的感情愈加濃厚,文化底蘊和審美情緒更加深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的文化自信,價值取向,文化底蘊的影響是長久而深遠的。
只有讓閱讀成為孩子的習慣,我們的教育才有意義,才更有價值[3]。在閱讀活動中,我們總結出一些良好的方法:
一是做好閱讀記錄。將書海中的美妙詞句摘抄下來,適當理解記憶甚至背誦,是學生提高語文素養,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書海飄香”摘抄本讓學生在書海中學會尋找、學會分析,從而也增強了他們理解性閱讀的能力;一張張設計精美的小書簽和好書推薦卡叫人賞心悅目;一份份圖文并茂的手抄報使人贊嘆不已;一篇篇感人至深的讀后感令人回味無窮。
二是提供各種讀書展示平臺,讓閱讀有成就感:演講比賽、朗誦比賽、辯論賽、師生同臺講故事、課本劇、名人故事、我與書的故事等系列讀書、說書、評說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提高了能力,愛上了書籍。把“讀書”和“活動”緊密結合起來。讀書成了一項興趣盎然的活動,讓閱讀充滿無限魅力,讓閱讀成了一種習慣,也讓閱讀伴隨著孩子一生的精神成長。
三是定期評價,讓閱讀展碩果。學校建立了書香班級、書香家庭、讀書之星評價制度。每年六一前夕,學校組織一年一度的讀書藝術節評比活動,評選出閱讀之星、書香家庭、書香班級,以評比來鞏固習慣的養成。我們組織學生參加了省、市、區組織的撰寫讀后感比賽、兒童詩歌創作、小書蟲、中華經典美文誦讀表演大賽、全國青少年“春蕾杯”征文等活動,豐富了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正是學校這種“讓閱讀成為生活的重要內容”的校園生活,使學生養成了很好的閱讀習慣。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經典閱讀習慣,培養了學生的愛國熱情,提升了學生的智慧,陶冶了學生的品德和情操,更樹立起了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分感受到源遠流長的民族精神,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才會變得更加充實;炎黃子孫只有堅定對本國文化的認同,保持自己的文化自信,才有可能在世界競爭的舞臺堅定不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

[1] 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 楊九詮.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三十人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3] 季風.四書五經里的學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