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峰
高新技術企業是推動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也是培育產業新動能、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生力軍。當前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下簡稱“國高”)出現創建高潮,全國“國高”數量僅兩年間就由7.9萬家激增到13.3萬家。在這輪“創高”競賽中,粵蘇等兄弟省份及其主要城市高度重視,特別是廣東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呈現井噴式增長,已與浙江拉開很大差距。按此態勢,浙江在新興產業領域或將難以保持走在前列,值得高度關注。
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享受較大力度的稅收優惠和創新扶持,在投入技術研發、組織產學研合作、提升產品價值和信譽度等方面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是一個地區技術更新和產業升級的強力牽引極。同時,“國高”政策可發揮結構性降稅的功效,并起到涵養稅源作用,對地區經濟結構調整和財政增長具有長遠意義。浙江近年通過實施“科技企業‘雙倍增’計劃”,“國高”培育工作取得了較好成績,累計認定數量已由五年前的5008家增加到2017年的11462家,占全國的8.6%,位居第四位。

圖1 粵蘇浙近三年“國高”數量及年均增速

圖2 廣州、深圳近三年“國高”數量
然而,值得關注的是,粵蘇等兄弟省份正在引領這輪“國高”創建高潮,浙江雖然起點較高,但與粵蘇相比不占上風。從數量上看,廣東省近兩年“國高”累計認定總數已達3萬家,是浙江的2.6倍,其中深圳和廣州的引領作用明顯,僅用三年就分別增長了2倍和4.5倍;江蘇“國高”數量也比浙江多了近2000家。從增速上看,浙江近兩年“國高”數量年均增長21.9%,不僅低于廣東的65.1%,更是低于全國的29.8%(見圖1、圖2)。
長期來看,“國高”數量的差距必將導致省域間創新水平和產業素質的差距。可以說,抓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和創建,就是牽住了創新驅動的“牛鼻子”,抓住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點”。浙江宜跟蹤兄弟省份動態、吸收有益經驗,抓住此輪趨勢機遇壯大“國高”群體規模,進一步做強產業新動能。
廣東、江蘇等省份以及廣州、深圳等城市將培育創建“國高”擺到了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位置,建設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增強儲備、給予直接獎補加大激勵、培育科技企業厚植基礎,取得了明顯成效。
高站位明確目標導向。廣東、江蘇及其主要城市2018重點工作清單中,均突出以“創高”引領創新驅動的目標導向。廣東將培育和發展高新技術企業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首要舉措,提出2018年“國高”總數達到3.4萬家(新增近4000家);廣州市科創委把高新技術企業培育作為“一號工程”,深圳在提前三年完成市“十三五”確定的“國高”超萬家目標基礎上,提出全年要新增“國高”2000家以上。江蘇2018年計劃“國高”數量累計達1.4萬家,其中南京市目標新增800家,是2017年(150家)的5倍多,蘇州目標新增500家。各地主動加壓加快“創高”的態勢明顯。浙江2020年目標是“國高”數量達到1.5萬家,從目前趨勢看,屆時與粵蘇相比仍將不占優勢。
下力氣建設高企培育庫。粵蘇兩省省級政府及深圳市、蘇州市均建立起了實質運作的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到2020年,兩省目標入庫企業數要分別達2萬家和1萬家。這些培育庫通過較強的直接獎補政策和創新激勵導向(表1),調動了企業入庫積極性,也明確了基層政府發掘和培育后備企業的工作導向,成為政企合力“創高”的主要抓手。如深圳市寶安區就梳理出1800多家具備潛力的企業納入培育庫,并進行專門跟蹤、專題輔導、專項提升,僅兩年時間“國高”數量就從1232家增長到了3030家。
高標準給予直接獎補。雖然粵蘇兩省省級政府對成功認定(復審)為“國高”的企業并無資金獎勵,但市縣普遍會給予相關企業直接補貼(表2),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業申報“國高”的積極性。例如,廣州市對提交“國高”申請并獲省科技廳受理的企業獎勵20萬元,對通過認定(含復審)的企業由市區兩級財政按一定比例給予每家100萬元獎勵,補貼力度全國少有;深圳市市級和區級政府同時給予獎勵性補助;蘇州市的相關獎勵多來源于區級政府,獎勵金額大致在10萬-30萬元之間。

表1 廣東和江蘇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獎補政策

表2 廣深蘇對“國高”認定企業的補貼政策

圖3 全國科技型中小企業信息庫各地企業注冊數
多舉措壯大企業梯隊。“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國高”創建需要眾多科技企業組成充分的后備梯隊。截至2017年9月30日,深圳市有19.5萬戶科技類企業,占全市企業的11.3%,廣州科技型企業也達到了15.3萬家,為“國高”誕生提供了強大支撐和源頭活水。科技類企業數量的統計口徑各省不同,浙江也尚無確切的公開數據,但從全國科技型中小企業信息庫注冊數來看,浙江排名在廣東、江蘇及上海之后(圖3)。各地對培育科技企業的主要舉措有:一是全力引進科技人才和項目。廣東通過科研人才團隊引進、國際合作引智、舉辦海交會等途徑,吸引了大量優質項目;江蘇南京已舉辦了十屆留學人員國際交流與合作大會及“海內外博士·項目對接會”,促成1500多個技術項目與南京對接合作。二是重視科技企業孵化平臺建設。廣東、江蘇擁有大量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分別是浙江的2.6和2.4倍(圖4),廣州市的孵化器空間由2015年的不足200萬平方米增長到目前的909萬平方米,在孵企業及項目超過12000個。深圳的國家眾創空間數量達到91家,遠超杭州市的55家(圖5)。三是推進成長性企業“重點拔高”。廣州市建立了科技創新小巨人企業庫,2018年力爭新增小巨人企業1500家、科技創新企業1萬家,并提出建立“一對一”聯系企業、貼身服務的工作機制,重點扶持200家高精尖中小企業。
培育高新技術企業與浙江發展壯大新興產業的戰略決策高度吻合,要借鑒兄弟省份做法,結合發展實際明確導向、建立平臺、升級政策、做強梯隊、優化環境,以此為抓手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產業素質。建議近期以“五個一”為重點,推進以下方面。
樹立一個合力培育創建“國高”的目標。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企業是核心主體,高新技術企業則是重中之重。要打響浙江全力培育創建“國高”的響亮一槍,借培育“國高”統領企業研發平臺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人才創業等一系列工作,并作為浙江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關鍵工程。頂層設計方面,要在《浙江省科技企業“雙倍增”行動計劃(2016-2020)》的基礎上,立足實際、對標先進、主動加壓,面向未來五年適當制定“國高”創建目標,科技、人才、財政、稅務等部門要加碼政策力度,力爭“國高”數量年均增速不低于全國,避免中長期與粵蘇等地拉大差距。

圖4 粵蘇浙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

圖5 主要城市國家級眾創空間數量
建設一個省地聯動的“國高”培育庫。摸清企業“家底”,“育高”才能有的放矢,要加快培育庫建設,挑選具有成長性的企業入庫培育,并將其打造成浙江潛力企業的信息庫、涉企政策的調研庫和技術動態的跟蹤庫。運行組織上,由省科技部門制定入庫企業標準,并負責平臺管理;縣(市、區)負責企業入庫組織,將入庫企業數作為考評市縣科技創新工作的重要指標,調動地方積極性,并鼓勵市縣對企業加強政策宣傳、長期跟蹤和專項輔導。激勵政策上,由省財政劃撥經費,對入庫、出庫企業采用“固定補貼”和“根據近年企業研發平均支出一定比例進行獎勵”相結合的方式給予獎補,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日常運營上,運用大數據手段,對入庫企業作好統計分析、異常監測和在線調研,相關數據對市縣科技部門開放,便于針對不同類型企業給予精準支持。
設計一套激勵“國高”申報的獎補政策。建議省市縣聯動從兩方面進行獎補。省級層面可向申請“國高”的企業發放服務券,全額補貼企業在申報過程中涉及的專利申請費、審計費、檢測費、查新費、咨詢費等成本費用,解決企業申報“國高”的“后顧之憂”。設區市與縣(市區)政府可按一定比例劃撥專項獎勵資金,對成功認定或復審“國高”的企業予以獎勵,具體額度要就高制定。這部分獎金要規定企業專門用于研發活動,這樣既能提高企業積極性、又能保證資金激勵創新的使用導向,避免申上了“國高”的“殼子”,還是低效低質的“里子”,真正使企業沿“高新化”成長、向“高新化”轉型。
壯大一群沖刺“國高”的后備梯隊。擴大“國高”數量既要充分挖掘存量,又要避免“揠苗助長”,根本之計在于壯大科技型企業增量規模。建議謀劃實施“培育‘小雄師’①定義為具有較強研發動力、掌握較高水平技術成果的科技型企業,具體指標可再研究制定。三年行動計劃”,掀起培育科技型企業的浪潮。一是招引創新人才和優質項目。借鑒廣東及南京等地作法,面向國內外重點高校、院所和重點專業的博士生、留學生及科技人才,建立人才實地考察和項目對接的平臺與機制,在新一輪科技人才和項目爭奪戰中取得先機。二是加大孵化器建設力度。實施“科技企業孵化器倍增工程”,力爭3-5年內實現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或面積的倍增,并著力提高專業化管理服務水平。三是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放眼全球主動出擊,與美國舊金山灣區委員會等國際機構加強對接,促成人才、科技、項目等方面的合作,并在技術前沿國家和地區建立一批“離岸孵化器”,助力科技項目的引進孵化。四是市場化引進科技團隊。委托和鼓勵一批中介服務機構,瞄準科技前沿領域搜索、引進國內外知名專家及核心團隊,實現“墻外紅花墻內香”。
營造一個保障“國高”創建的環境。深化落實“最多跑一次”改革精神,營造服務科技型企業成長壯大的政務環境。一是加強對“國高”相關政策的宣傳,定期開展“政策入企”活動,提高政策知曉度。二是優化“國高”申報流程,減少企業“跑腿”麻煩和額外工作量,使企業輕松完成申報。三是鼓勵縣(市、區)領導及相關局委領導分頭對接服務一批科技企業,主動解決企業成長遇到的難題,實現“精準育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