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亞囡 楊斯婷
摘 要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讓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但是隨之而來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環境污染案件頻發,這不僅對公眾的身體健康產生威脅,同時也制約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于環境違法案件的處理,我國主要采取行政執法,環境公益訴訟較少,環境違法事件不能通過司法途徑得到有效解決。本文從環境公益訴訟類型出發,探討我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完善,對我國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 環境保護 公益訴訟 制度完善
作者簡介:曲亞囡,大連海洋大學法學院講師,法學博士,研究方向:國際法、海洋法;楊斯婷,大連海洋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法、行政法。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249
現階段,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構建生態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重視環境保護,完善環境立法。隨著環境違法案件的增多,環境公益訴訟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我國民事訴訟法中規定,對于環境污染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為我國的公益訴訟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對我國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進行研究,有利于建立健全我國的環境訴訟體系,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實現。
一、環境公益訴訟的理論基礎
(一)環境公益訴訟的內涵
我國的環境公益訴訟研究起步晚,對于我國環境公益訴訟的概念并沒有統一的規定,一般認為,環境公益訴訟指不特定的主體,包括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個人等,對于發生環境違法或者浪費國家環境資源危險或者結果的案件,有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權利,以保護環境,防止資源濫用。但是根據我國最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我國現階段的環境公益訴訟是指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對于環境違法案件有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權利。
(二)環境公益訴訟的作用
環境公益訴訟以其獨特的理論優勢,在保護環境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首先,環境公益訴訟制度能夠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環境公益訴訟的出現,起到了向社會公眾宣傳環保意識的作用,促使公眾成為環境保護和監督的主體;其次,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具有預防性。與一般的訴訟不同,環境公益訴訟制度針對已經發生的或者有危害環境危險的環境案件,使得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天然的具有預防性的特點,能夠有效的預防環境違法造成的危害,在大力開展環境保護的今天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再次,環境公益訴訟制度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護我國環境公共利益,這同樣也是環境公益訴訟天然具有的作用。該訴訟的提起不是為了保護個人的私益,而是為了維護我國大多數人的享受良好環境進行生產生活的公共利益,這也是我國維護最廣大人民利益的體現;最后,環境公益訴訟制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政府職能的轉變。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是有關政府機關和組織自覺進行訴訟的制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與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不謀而合,這也就成為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另一個功能。
(三)環境公益訴訟與環境私益訴訟的關系
所謂私益訴訟,與公益訴訟相對,指起訴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向人民法院提起的保護自己合法權利的訴訟類型。大部分訴訟都是私益訴訟,如民事訴訟、行政訴訟、刑事訴訟中的自訴案件等等。環境私益訴訟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受到環境違法案件侵害自身合法權益時,有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制度。環境私益訴訟是比較常見的訴訟類型,與其他私益訴訟相同,都具有保護自身合法權益,制止不法侵害,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的作用。環境公益訴訟與環境私益訴訟是相對的兩個概念,二者有不同的作用,但是正因為二者有不同的作用和適用空間,才能夠填補我國環境訴訟的空白,完善我國的環境訴訟制度,構建系統的環境法律體系 。
二、環境公益訴訟的類型
我國環境公益訴訟的學理類型分為以下幾類:
1.按照案件類型不同劃分,將我國的環境公益訴訟類型分為民事環境公益訴訟和行政環境公益訴訟。其中民事環境公益訴訟指對于民事主體的環境違法行為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對其提起訴訟的訴訟類型。而行政環境公益訴訟則是針對行政違法行為,如企業污染環境對其進行行政管理的行為等提起的訴訟。對于這種劃分,大多數學者都表示贊同,從案件的性質上進行劃分,可以有效的界定案件適用法律情況,提高訴訟效率,節約司法資源。
2.按照原告的不同劃分,將案件劃分為利益相關人環境公益訴訟和利益無關人環境公益訴訟。利益相關人環境公益訴訟為案件的審理結果與原告有一定的利害關系,這種說法不免讓人產生歧義,環境公益訴訟的公益性似乎與此種分類相互矛盾,但此處的利益相關雖然與案件有一定的關系,但是仍然是為了公共利益提起的訴訟;利益無關人環境公益訴訟則是純正為了公共利益提起的訴訟,最大限度的體現環境公益訴訟的公益性特點。
3.按照救濟對象不同劃分,可分為不特定多數人的環境公益訴訟和集體環境公益訴訟。在此要區分不特定多數人和集體的概念,不特定多數人指環境侵權案件的受害者是潛在的,并且不可以進行量化的,而集體則為救濟對象是可以量化的,在起訴時可以確定的。因此,不特定多數人的環境公益訴訟和集體環境公益訴訟的概念就是顯而易見的了。這樣的分類并不多見,但是筆者認為對此進行區分可以減少訴訟后的第三人訴訟糾紛的發生,仍然具有一定的意義。
4.按照訴訟功能不同劃分,可分為預防型環境公益訴訟和救濟型環境公益訴訟。此種分類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觀點,本文這樣分類主要是從訴訟功能加之訴訟發生時間的角度來進行劃分。預防型的環境公益訴訟是指在環境侵權的危害結果尚未發生時由公益訴訟主體提起訴訟。救濟型環境公益訴訟則是在環境侵權的結果已經發生而由相應的主體提起訴訟。預防型的環境公益訴訟充分體現了公益訴訟的優點,而要在現實中擴大預防型公益訴訟的范圍還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
三、我國環境公益訴訟審判實踐及問題分析
本文將我國的環境公益訴訟審判實踐類型分為兩類,排除妨害型與損害賠償型。所謂排除妨害型,即在損害尚未發生時進行的訴訟類型。排除妨害型的案件在我國比較少,因為我國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出現晚,對于環境公益訴訟提起主體的界定一直不明確,因此,此類案件不多見。損害賠償型案件比較多,在一般的環境公益訴訟的審判中大多都有損害賠償的要求。廣州海事法院2008年12月審判的一起環境污染案件,審理結果指出,要求被告承擔11萬元的損害賠償。2008年5月望城縣人民法院審理的噪聲、粉塵污染案件中,法院做出調解,被告承擔每年給予49戶居民每戶6萬余元的補償。
通過研究我國現有的環境公益訴訟審判類型發現,我國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我國的環境立法尚未健全,法律依據不足造成法院在審理環境公益訴訟案件時無所適從,而各地方的規定不一,很可能造成同案不同判的現象。
第二,關于環境公益訴訟啟動主體資格的限定存在模糊之處,因此,法院對于案件的立案標準界定不清,不能夠快速有效的解決案件,有可能造成損害的進一步擴大。
第三,環境公益訴訟中公民的參與度不高。公民在環境公益訴訟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環境權受到侵害往往需要公民向法院提起環境公益訴訟,但是實踐中,公民往往沒有法律意識,即使愿意提起訴訟也會因為繁瑣的司法程序而望而卻步。
四、完善我國環境公益訴訟類型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我國環境公益訴訟的相關立法
我國新出臺的《環境保護法》并沒有規定環境公益訴訟類型,但是做出統一規定是必要的。首先,在全國人大及常務委員會出臺的有關環境保護法律文件中對環境公益訴訟做出明確的規定,在較高效力等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中規定,有利于保證法律規定的權威性;其次,在配套的法規性文件中進行環境公益訴訟類型的進一步解釋,下位法進行具體的規定可以促進理論研究的深入,并為解決實踐中的具體情況提供有效參考;最后,各地的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也要在上位法規定的基礎上,對環境公益訴訟類型進行具體規定。建立從法律到法規規章再到地方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三位一體的完善統一的立法體系。
(二)擴大我國環境公益訴訟的參與主體
我國的環境公益訟訴包括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和環境行政公益訴訟。在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其主體不應當僅僅是個人,除了個人可以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外,民間環境保護組織、相關單位甚至是國家機關都可以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在環境行政公益訴訟中,其提起訴訟的主體應當不能限定在檢察機關,環境行政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應當與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相關規定一致 ,即除了國家檢察機關、還應當包括個人、民間環境保護組織、相關單位等,因為被告往往是代表公眾利益的國家機關,特別是政府部門往往因為自身利益的關系不作為或者行政措施不能解決問題時,不愿意主動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導致公眾的環境權受損。因此,綜合性的環境法律《環境保護法》應當明確規定公眾的環境權,積極促進和發展環境公益訴訟, 明確環境公益訴訟的參與主體。
(三)構建環境公益訴訟的公眾參與制度與激勵機制
我國目前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和其他案件相比數量非常少,究其原因,除了訴訟原告主體受限制之外,更多的是公民自身的原因。在美國的環境公益訴訟中,存在一種“原告0負擔+物質獎勵”的制度,即原告不需要支付任何訴訟費和律師代理費,并且可以獲得國家的物質獎勵。中國當前并不存在這樣的制度,當然這也并不是公眾不參與環境公益訴訟的主要原因。大部分的公眾并不十分了解和關注環境問題,在發現污染環境的問題之后也不會主動提起公益訴訟,除非公民自身是環境損害的直接利益相關人,否則公眾的參與度非常低,更不會主動提起行政訴訟。再加之我國的激勵機制并不健全和完善,司法程序的復雜更讓公眾望而卻步。應當盡快設立環境公益訴訟激勵機制,激發公眾參與環境公益訴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設立環境公益訴訟獎勵基金,在簡化環境公益訴訟司法程序的同時,對合理起訴的原告給予一定的精神或者物質獎勵,能夠極大的促進公眾參與度,更有利于保護公共環境和公民環境權。
五、結語
建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環境保護的必然趨勢,治理我國的環境污染,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都與環境公益訴訟理論密不可分,完善我國環境立法,加強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建設,鼓勵公眾積極參與環境公益訴訟,維護公民環境權,對我國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注釋:
王明遠.論我國環境公益訴訟的發展方向——基于行政權與司法權關系理論的分析.中國法學.2016(1).66.
蔡守秋.從環境權到國家環境保護義務和環境公益訴訟.現代法學.201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