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由于我國缺失仲裁第三人制度,因此本文提出有關制定第三人制度的看法以及需要重視的問題,以期為仲裁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 仲裁第三人 第三人制度 法理基礎
作者簡介:向開元,廣東昱橋律師事務所主任。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250
一、仲裁第三人內容
關于仲裁第三人的含義規定,部分研究人員講述:仲裁第三人是除仲裁協議內容中的人物,根據合同內容或者其他資源聯系,針對其中的財產權益具有單獨的特殊權利,即使不具有特殊權力也能影響仲裁結果,不論是自主提出加入或者被當事人引領,又或者是被仲裁庭,借款人會向貸款人提出仲裁,而第三人便因與仲裁結果有密切的利害關系而成為仲裁第三人,在此背景下,雖然第三人并未明確介于借款人與貸款人之間,但他作為原仲裁協議外的第三人屬于既定事實,而且他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仲裁結果。因此,仲裁第三人成為仲裁程序關注的重點。
第一,與仲裁的法律具有一定聯所要求,進入到仲裁流程中的第三當事人的這項含義類似于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要想保證其合理性,我們必須構建部分前提,因此本文詳細介紹了仲裁第三人制度,判斷出仲裁協議中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對案件的影響,不論此項制度是否存在,但總會出現仲裁第三人的情況。
第二,仲裁第三人是獨立于仲裁流程所提及的當事人以外的人物,由于社會進步過快,工作劃分更加細致,大量的案件都會牽扯到第三人,仲裁制度在所有領域的運用頻率都較高,比如外貿行業中的經濟活動,借款人借給貸款人、貸款人又因其他因素借給第三人,隨著金錢的不斷運轉系,仲裁第三人制度能夠體現實體法。
仲裁第三人制度中的第三人所具有的鮮明特點就是可以對案件的內部關系以及案件結果產生一定影響,而案件的內部關系大多數會影響雙方當事人的某些利益,所以,法律中所謂的第三人制度與實體法中的部分規定具有緊密聯系,實體法中的部分規定需要程序法中方可體現,并能夠使得實體法中所要求的權利義務關系明確實現,此外,程序法需要以實體法作為基礎來為實體法服務,否則它難以凸顯自身存在的合理性,現階段,訴訟方式可以有效保障第三人的相關權益,因而制定訴訟第三人制度。但是仲裁與訴訟又有一定區別,同樣能夠合理地解決糾紛問題,仲裁屬于程序法的范圍,它也需要維護第三人的相關權益,充分了解案件內容并明確當事人的責任。綜上所述,我們給予第三人明確含義:已經存在的但不屬于仲裁內容范圍內的人,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仲裁結果,并且其應該納入仲裁流程中。而仲裁第三人制度便是在仲裁環節中采取某種規定將第三人合理地納入仲裁環節中,最終實現解決糾紛的目的。
二、當前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缺陷
如今,仲裁第三人制度依然具有部分缺陷,部分人并不贊同此項制度,認為最高人民法院已經出臺相關政策說明:當事人已同意仲裁協議內容,因而仲裁協議應當產生法律效應,如果當事人同意協議內容后死亡,此項協議對協議中明確規定有繼承權的繼承人產生效力,在此背景下,當事人訂立仲裁協議時還具備其他規定:債權債務轉讓事物,仲裁協議對繼承人有效,如果轉讓債權債務時,繼承人明確拒絕或者并不了解仲裁協議內容,將沒有法律效應。綜上所述,我們對仲裁第三人制度科學分析后可知,兩者并不相同,事實上需要承擔仲裁義務的繼承人即使不希望借原當事人名義繼續進行仲裁流程,但這項規定屬于權利變更,不算作第三人納入仲裁環節的狀況,因此,當前國內的仲裁法并未出臺關于仲裁才第三人的法律法規,本文將其缺陷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導致矛盾判決,損害仲裁的權威性
如果第三人無法參與仲裁程序,卻發起其他仲裁的現象也許導致矛盾判決,但是導致這類現象的原因有多種,首先,兩次不同的案件收集到的數據并不一致,其次,同一案件或者不同案件的律師專業程度不同,最后,法官與仲裁員的看法不統一,總而言之,上述三種原因都會導致兩次審判結果不同,難以保障當事人權益,更無法合理配置當事人責任,最終減弱了仲裁的權威性。
(二)無法跟上現有的仲裁趨勢
各個國家的仲裁事業都在不斷改革,為制定仲裁第三人制度提供了理論基礎,因此,該制度的發展是極有必要的,每個國家都對相關法律提出了各自的規定。
(三)不符合仲裁的效率價值目標
研究團隊并未針對仲裁給出合理的解釋,但已經將效率當作仲裁的價值方向,而且此項舉措深受大家認可,仲裁流程更加方便,高效地解決當前問題。若沒有仲裁第三人制度作為基礎,案件中的第三人難以得到救濟,不論是反復申請仲裁或者提起訴訟均會造成司法資源的二次利用,最終導致原有的問題也無法解決,這顯然不符合當初仲裁追求的效率價值。
三、構建仲裁第三人制度的法理基礎
(一)意思自治原則之合理限制
首先,意思自治原則擁有明確的界限,由于仲裁具有自治性而獲得大多數人的喜愛,任何一方當事人都能選擇令自己滿意的仲裁機構,最終仲裁員能夠獲取自身利益。但上述所說的自由是有一定限制的,一旦我們認為仲裁是完全自治,當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治理,我們便無法行駛自己的權利,更無法凸顯仲裁協議的效力,我們會頻繁討論裁決是否需要存在,最終導致“你的權利止于我的鼻尖”此類說法陷入兩難境地。其次,從當事人完成仲裁協議起,就應當明白意思自治原則的意義,表達的一切意思旨在保護自身的合法利益。除此以外,司法的保障能力也是以上述制度作為前提。本文以子公司和債權人公司為例,兩者因債務問題產生糾紛,從而利用仲裁的方式解決問題,我們對此展開分析,子公司擁有自己的法人資格,他們和債權人公司產生矛盾后,雙方便簽署仲裁協議,仲裁協議中將一般情況下的糾紛問題作為基礎,母公司明確表示即便可以利用仲裁向他人明確自己的債權。然而,一旦母子公司無視規章制度而傷害債權人公司的利益,根據“刺破公司面約”原則,母子公司必須承擔全部責任,此時,若根據意思自治原則,必須滿足當事人的要求,那么根據原先兩者所簽訂的仲裁協議來看,債權人將會受到巨大的經濟損失,顯而易見,上述制度難以將債權人的真實意思凸顯出來。
(二)整體效率價值之考量
仲裁因比訴訟流程更具效率而具備一定優勢,可是有關專家認為如果制定仲裁第三人制度會加大流程的復雜性,嚴重降低仲裁的效率價值。然而,價值取向與仲裁法的目標保持至,換言之,就是仲裁制度想要實現的效率價值。雖然制定仲裁第三人制度可能導致仲裁流程更加復雜,但“粗糙的正義”并不會實現所有人的目標,這是由于當事人選擇仲裁方式解決問題,代表著他們想去的公正的判決,如果一味追求辦事效率而不顧及當事人的自身權益,最終造成仲裁裁決不公正或者無法完成判決。那么雙方當事人只能求助法院,申請撤銷,放棄執行仲裁裁決,此時第三人就可以再次起訴,導致司法資源的二次使用,這違背了仲裁制度的初始目標,所以為實現整體效率價值,仲裁制度必須竭盡全力使最后的判決具有絕對的公正,以免浪費資源,并且保障裁決的權威。
四、制定仲裁第三人制度的注意事項
(一)第三人的參與時機
當前,制定仲裁第三人制度需要重點考慮第三人怎樣加入到已經進行的仲裁流程中,根據世界范圍內專家的不斷摸索,先不考慮仲裁庭要求第三人加入案件的特殊情形,即使仲裁必須遵循大家的意見,不過一旦失去公信力,仲裁庭就難以將第三人納入仲裁流程,并且必須以當事人的申請為條件方可納入三人到仲裁程序。
1.當事人申請
當事人申請能夠歸納為三種情形:首先,仲裁雙方當事人以及申請內容中的第三人均同意參加仲裁程序;其次,單方當事人以及第三人同意進入該仲裁流程,另一方當事人不同意;最后,仲裁雙方當事人同意,但第三人不愿參與仲裁流程。情況一,按照三方觀念達成一致協議,并重新制定新的仲裁協議;情況二,如果仲裁中的某一方當事人和申請內容中的第三人達成一致,則仲裁庭必須詢問另一方當事人的看法,若該看法合理,則不同意該要求,此項方案是仲裁庭雖然不具有公權力,但仲裁雙方當事人已經就當前糾紛問題簽訂仲裁協議,仲裁庭作為解決糾紛的主導人,因此,第三人的加入可能當時某一方當事人具有巨大優勢,從而贏得仲裁,所以,仲裁庭必須詳細調查案件再利用合理的方式解決糾紛,凸顯自身積極作用,必須認真聽取另一方當事人的看法;情況三,如果雙方當事人無意見,但第三人不同意進入仲裁流程,那么需要遵循第三人的個人想法,這是因為仲裁需要按照意思自治原則執行,而且當前法律并無法強制要求第三人加入仲裁程序。
2.依仲裁第三人申請
由于第三人主動加入仲裁流程的情況較少,而且仲裁不必像訴訟程序必須公開審理,所以第三人可能并不了解案件內在的利害關系,但是,假如第三人已經明確案件而且愿意參與仲裁流程,第三人擁有提交參與仲裁申請的權利,當仲裁庭詢問兩邊當事人的意見后,如果當事人雙方都不允許此項申請,則第三人無法參加。
(二)仲裁第三人的參與時間
如何合理配置仲裁第三人加入仲裁流程的時機,才能更加便于解決糾紛是當前難以解決的問題,考慮到制定第三人制度的目的以及仲裁的效率價值取向,第三人能夠從仲裁受理直到結束前均可參與其中,仲裁辯論是關鍵環節,因此雙方當事人需要根據主觀觀點提供有效證據,當仲裁庭確認其真實性后,第三人便可參與仲裁,但此時仲裁庭需要再次調查而降低仲裁速度,違背經濟性原則。
(三)仲裁第三人的義務
當第三人參與仲裁環節后,他就擁有辯論案件的權利,雖然第三人可以申請撤銷或者放棄執行,但是第三人參與前便決定的相關決策是否需要根據第三人的反對意見而進行調整?本文認為應當從程序的穩定性入手,原則上不允許調整已經決定的結果,除非出現仲裁員必須回避等法律明確規定的情形出現。總之,如果第三人加入仲裁程序,第三人的權利需要與雙方當事人保持一致,但是為保證仲裁的有序進行需要適當限制第三人的權利。
參考文獻:
[1]范小宇.淺談仲裁第三人制度.東方企業文化.2011(6).
[2]譚璇.淺談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缺失與構建.法制與經濟(下旬).2013(9).
[3]陳丹丹.我國仲裁第三人制度構建研究.華中師范大學.2017.
[4]鄒淵.走出設立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禁區——寫在《仲裁法》頒布十周年之際.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
[5]葉永祿.論我國仲裁第三人的理論基礎及制度構建//中國仲裁法學研究會(China Acad emy of Arbitration Law)、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最高院民四庭.中國仲裁與司法論壇暨2010年年會論文集.2010.
[6]周影珠.從《上海自貿區仲裁規則》看仲裁第三人制度在我國的應用與展望.法制與社會.2015(20).
[7]肖晗、唐俊、張翔宇.淺論我國仲裁第三人制度的問題分析與法律探究.湘潮(下半月).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