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破產法是否有必要進行建立的爭論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到現在為止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雖然目前有一系列的替代性制度,但是這些替代制度在實施時往往會出現很多問題,所以本文認為個人破產制度的建立是有必要的。并且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等一系列經濟融合事件的客觀發生,更是逼迫了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建立。我國的經濟目前處于穩步增長階段,社會保障制度也在不斷加緊建設,個人信用制度也初步建立,這都為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優秀的物質基礎和理論基礎。但是個人破產制度的建立并不簡單,我們應該保證個人破產制度在構建上具有嚴謹性,從而保證個人破產制度能夠良好運行,同時也要建立相應配套設施,以保證在破產后破產人的衣食住行都能夠得到保障。
關鍵詞 個人破產制度 主體 內容 配套制度
作者簡介:王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274
一、個人破產制度的含義
個人破產制度是說:當債務到期時如果債務人無法按時償還,如果債務人的情況符合法律規定,就可以根據法律規定程序對債務人的資產進行全部清算并對其實施破產,對其無能力償還債務依法進行赦免。這一制度最早出現于古羅馬時期,當時的羅馬經濟繁榮,但也經常會出現債務人經營失敗而無法償還債務的情況,這時裁判官就會將債務人抵押的財產進行變賣,然后平均分給各債主。在破產法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國家都保留了個人破產制度,但是我國卻沒有保留這一制度,只是有《企業破產法》等一系列并不適用于個人破產的法律。
近些年來,我國的經濟總額不斷增長,個人債務糾紛也在不斷增加,人們要求建立個人破產制度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在2013年十八屆中央委員會三次會議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就提到了許多關于個人破產的內容,這表明了中央想要建立個人征信體系的愿望,這一信息也確認了個人在市場經濟當中的主體地位,個人破產制度可以說又被推到了話題的風口浪尖。
二、個人破產制度的建立是否有必要
個人破產制度的建立是否能對我國經濟起到效果目前存在兩種觀點:
贊同建立的研究者認為需要建立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全球正處于經濟一體化發展階段,我國經濟正在與其他國家經濟接軌,大多數國家都有個人破產制度,如果想要與其相適應就必須建立自己的個人破產制度。
第二,個人破產制度作為破產法的重要組成,如果失去了就會使法律出現漏洞。
第三,把個人破產排除在外,并不利于債權人得到公平的債務清償。
反對建立的人們認為,我國建立該制度的時機并沒有來到,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我國目前并沒有一套完善的個人信用制度,并且沒有良好的個人財產登記和信用環境,這樣一來個人破產有可能會被債務人作為逃避債務的原因。
第二,我國的消費理念還較為傳統,當前的環境和市場并不適合個人破產制度。
第三,我國司法制度和資源都比較匱乏,在實施個人破產制度時會出現漏洞。
但是經過研究表明,個人破產制度的建立不是需要完全依靠個人信用制度,這二者其實能夠互相補充,并且我國的消費模式也在不斷轉變,影響個人破產制度建立的桎梏已被打破。所以,可以說目前是一個建立個人破產制度的絕佳時機。
三、個人破產制度的具體內容
(一)破產免責制度
破產免責制指的是在進行過破產清算以后,債務人沒有能力再償還的債務,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部分不用繼續償還。在以前的破產法中,債務人是首要保護對象,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新的制度應該將債務人和債權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這樣一來破產免責制就起到了更加有效的作用。破產免責制不但可以增強債務人主動進行破產,還可以幫助債務人留有以后東山再起的機會。當然破產免責制并不是沒有任何條件的,而是要根據實際的債務狀況進行合理的免責,避免債權人的利益被侵害。
(二)破產失權和復權制度
破產失權制度指的是債務人在申請破產以后的一定時間內,被剝奪一些法律的權益和資格。這對債務人來說是一種懲罰措施,但是這種懲罰制度有益于債務人在打理自己財產時提高警惕,避免其因為粗心等原因而造成破產。但是這些權利是一個人的基本權利,長時間的剝奪就侵犯了人權,也不利于債務人償還債務。所以,在債務人失權期限滿后,或者債務償還清楚以后,要對債務人進行復權,恢復其因為申請破產而喪失的權利。
(三)自由財產制度
該制度指的是,在破產人申請破產以后,為了保障其以及家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在進行財產清算時應該給予破產人一定的自由財產進行支配。這一制度主要是出于人道主義和社會保障,保證破產人及家人因為財產問題而影響到必需的衣食住行,在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44條就有類似的規定。
四、個人破產制度建立的重要意義
(一)為債權人得到公平的償還提供保障
個人破產制度的首要保護目標是:保證債權得到實現,維護債權人的利益,并不是為了幫助債務人免除債務。雖然在《合同法》中對債務人私下處理財產的行為已經有了初步的約束,但是其保障性和效果并不能夠讓人滿意。債權人通過個人破產制度能夠更清晰的維護自身權益,避免更多的損失。可以說,個人破產制度有力的保障了債權人公平受償,保障了自身利益不遭受到過多損失。
(二)為債務人安全退出市場提供了保障
債務人能夠在個人破產免責制度下受益。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個人創業的趨勢已經不可阻擋,但是創業存在失敗的危險,在原有的法律基礎上,破產人因為要償還巨額債務往往很難有機會在東山再起,也會因為巨額債務而喪失信心,這并且不利于債權人的債權得到償還,而個人破產制度就為人們保留再來一次的機會,也可以幫助債務人重拾信心,對債務人的權利提供了保障。
(三)有利于保護社會穩定和諧
首先,個人破產制度可以幫助解決債務糾紛,在解決了債務糾紛后就可以穩定債務人和債權人的情緒,避免雙方出現過激行為,在這一層面上無疑保證了社會的穩定和雙方的安全。其次,在實施了個人破產制度后能夠緩解人們對于創業破產的害怕心理,激發了人們在創業的激情以及吸引新的投資。最后,通過歐美國家對破產原因的發現,破產的原因有很多種,但是其中一個共同點是問題都發生在中下階級的創業者身上,而中下階級才是組成社會的主力,而個人破產制度就能夠很好地保護中下階級,從而保證社會穩定。
五、個人破產制度構建內容簡介
(一)最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個人破產制度主體
目前世界范圍內的個人破產制度主要包含三種分別為:消費者破產、商個人破產以及一般個人破產。消費者破產是指:只有個人所背負的債務是由于非盈利行為造成時才可以申請破產;商個人破產是指:進行商品貿易或服務獲得利益的人擁有破產的權利;一般個人破產適合上述兩種情況的破產人群。
根據我國目前的狀況來講,上述三種都不是十分適用,最恰當的選擇是狹義的一般破產模式,就是說個人可以進行破產,但是要符合一定的條件,一些不滿足條件的人不能夠申請破產。
(二)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主要構造
1.設置合適的前置程序
我國由于人口眾多并且經濟發展迅速,個人債務糾紛的數量是十分龐大的,龐大的數量會對我國的司法機構正常運行造成困難,所以建立一定的前置程序是必須的,例如進行雙方和解,這個和解可以在庭內進行也可以在庭外,這樣一來法院就可以減少開庭次數。但是在我們要賦予和解協議一定的法律效益,才能夠具有較強的執行力,從而保證和解協議的執行度,我國的《企業破產法》第一百條中已經有類似規定。
2.設置合理的個人破產門檻
我國目前的個人信用體系、個人破產司法系統等都不完善,對于個人破產申請的應對還未做好,這時候如果將申請破產的門檻設置過低,就會加重司法部門負擔,同時個人破產制度也會被一些人濫用。首先,在設置破產門檻時,要考慮申請人的家庭中是否存在家庭成員患嚴重疾病或者收入大量減少等等困難情況,只有存在這類情況才允許進行破產。其次,進行破產時債務人所背負債務不宜過少,少量的債務糾紛不應該被允許破產,同時低額的債權糾紛也可以通過庭外和解來解決。再次,債務人如果有較高的后續償還債務能力,就不能夠申請破產,以免債權人的利益受到傷害。
3.設置嚴格缺有限度的免責制度
破產免責制度是破產制度中心,如果缺少了該制度,那么個人破產制度的意義就不存在,并且無法進行實施,債務糾紛也不能夠得到良好的解決。但是,破產免責制不是無條件、無限制的,如果不能夠進行合理的限制那么就會遭到債權人的反對。在剛開始建立個人破產制度時,應該平衡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利益,對免責制進行嚴格的條件限制。
4.制定妥善的后續監督機制
有些債務人會利用個人破產來進行惡意債務逃避,所為我們應該制定相應的監督手段以保證個人破產制度不被這些人所利用。例如,可以參照我國香港的個人破產制度:在申請破產以后,申請人不能夠進行奢侈消費、不能夠使用信用卡等等,此外為了保證申請人確實遵守上述限制,還會派遣相關工作人員到申請人家中視察。個人破產法是為了保證正常債務人的權益而不是惡意逃債者的保護傘。因此在進行個人破產制度建立之時,完善的監督機制可以保護該制度進行有效的保護,以保證個人破產制度能夠順利實施。
六、總結
根據現在我國的經濟以及司法情況來看,我國已經可以開始著手建立個人破產制度了。但是我國的個人征信制度、財產登記制度等的不完善,會給個人破產制度的實施埋下不小的隱患,所以我國還應該加強在這些制度上的建設。同時,在建立個人破產制度的時候,還要注意其構建的完整性與妥善性,這樣才能夠保證個人破產制度能夠在我國良好的實施。當我們能夠認知到個人破產法對我國市場經濟的作用后,適合我國的個人破產制度就能夠迅速并完善的建立。
參考文獻:
[1]蔣國艷.論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構建.廣西社會科學.2010(8).
[2]趙萬一、高達.論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構建.法商研究.2014(3).
[3]許德風.論個人破產免責制度.中外法學.2011(4).
[4]蔡曉容.從負債應償到破產免責:破產債務清償責任衍進的中國法律史敘事.法學家.2013(6).
[5]周葉中、龐遠福.論“中國法治”的內涵與本質.政法論叢.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