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懲罰性賠償責任作為一項舶來品,在我國歷經二十余載的發展演變逐漸形成了一項極具中國特色的法律制度。本文從懲罰性賠償責任在中國確立之原因、制度之內容、適用之情況這三個角度出發,以闡述我國的懲罰性賠償責任制度。
關鍵詞 消費者權益 懲罰性賠償 激勵功能
作者簡介:張茜連,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法學專業2015級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275
一、概念與功能
懲罰性賠償是指,當行為人在惡意、故意、欺詐或放任的主觀狀態下對他人實施加害行為,從而導致他人受損時,受害人可以向法院主張行為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損害賠償數額高于實際受損額的一種損害賠償責任。
由于在懲罰性賠償責任中,“懲罰”的特點尤為突出,因此,與補償性賠償不同,懲罰性賠償的功能不在于削峰填谷對非違約方或者受害人的損失進行彌補,而在于對違約方、侵權者,即本文語境下的經營者施加懲罰,通過對行為人處以高額賠償數額,增加其違法行為的成本,從而降低行為人再犯可能性,并起到教育、警戒他人的作用。如果說確定補償性賠償責任的視角在于當事人雙方之間的利益衡量,著重維護當事人之間的“小公平”。那么確立懲罰性賠償責任則是從整個社會的交易大環境出發,注重對交易中誠實信用觀念的塑造和經濟秩序的整頓,重視關乎社會整體的“大公平”。
二、法條依據及立法目的
當前我國法律中關于懲罰性賠償的規定有三處,分別是《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七條、《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稱《消法》)第五十五條以及《食品安全法》(以下稱《食安法》)第九十六條第二款。侵權賠償責任方面的基本法——《侵權責任法》肯定了懲罰性賠償責任的存在,但未進一步明確懲罰性賠償的具體計算方法。因此,學界和實務界談到懲罰性賠償時,主要是指后兩項法條。作為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領域的一般法,《消法》于其五十五條規定了三倍價款賠償和二倍損失賠償。作為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領域的特別法,《食安法》于其九十六條第二款規定了十倍價款賠償和三倍損失賠償。本文對懲罰性賠償責任的討論,也是基于《消法》第五十五條這一視角。
實際上,懲罰性賠償責任的確立源于英美法系。傳統大陸法系國家則認為民法在民事賠償領域應實行同質補償的原則,嚴格劃分公法和私法的調整范圍以保證法律體系的邏輯性和嚴密性。我國屬于大陸法系,在立法體系、制度建設上受德日影響較大,所以我國在民事賠償領域奉行填補原則,采納補償性賠償。那么,為什么2009年的《消法》要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使消費者獲得多于其實際損害的賠償,而不是一以貫之適用補償性賠償責任呢?這跟我國當時的社會經濟環境有很大關系。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猛。但相關法律法規等制度建設沒能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市場環境良莠不齊。特別是二十一世紀以來,一系列產品責任事件被曝光,瘦肉精、三聚氰胺奶粉、名為進口實為國貨的達芬奇家具等等。市場環境中存在的大量欺詐行為極大地打擊了消費者對本國產品的消費信心。而大量具有瑕疵的產品在市場中流通也對消費者的人身、財產權益造成嚴重威脅,這既不利于發揮消費對生產的促進作用,又不利于社會民生的發展。因此,在此背景下,立法者考慮到將懲罰性賠償制度引入《消法》,以期待其發揮懲戒制裁違法經營行為、震懾威示以預防不法行為、激勵消費者維權保障自身合法利益三大功效,從而凈化市場環境,促進社會經濟、民生領域的發展。
三、違約型懲罰性損害賠償責任
違約責任屬于典型的民事責任,作為違約責任重要形式之一的損害賠償責任,在我國一直適用填平原則。2013年修改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時,該法第55條規定了懲罰性賠償責任,并根據責任產生的法律依據不同,將懲罰性損害賠償責任分為違約型和侵權型兩大類。該條第一款即對違約型懲罰性損害賠償作出規定。在以補償性損害賠償責任為原則的前提下,加入懲罰性損害賠償責任,豐富了民事違約責任的內容與適用。
由于在違約責任中,補償性賠償為原則,懲罰性賠償是例外,因此懲罰性賠償責任必須在當事人特別約定或者法律明確加以規定的情況下才能適用。
根據法條的表述,違約型損害賠償責任的適用條件是——經營者的欺詐行為。即經營者與消費者達成交易的合意,但經營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務的過程中實施了客觀的欺詐行為,消費者由于經營者的欺詐行為受到了損失。關于欺詐行為的認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于2015年公布了《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處罰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其中對于欺詐行為有較為詳細的列舉,作為認定的參考。該辦法列舉了15種直接認定為欺詐的行為,即只要出現這些行為,消費者請求經營者承擔違約型懲罰賠償責任的訴求就應得到法官的支持。還有6種推定為欺詐的行為,在被證明有前述6項行為前提下,經營者要想否認違約型損害賠償責任的成立,他必須有充足證據證明自己的行為不屬于欺詐行為,法律將舉證責任賦予經營者,若經營者舉證不能,則承擔與實施了欺詐行為等同的后果。上述欺詐行為根據程度的深淺分為直接認定和推定兩類,這些行為主要涉及商品的質量和價款、對商品的介紹與宣傳方面。
違約型懲罰性賠償責任的成立,除了要求經營者存在欺詐行為,要求經營者主觀上有過錯嗎?對經營者的主觀過錯由哪一方承擔舉證責任?是否要求消費者遭受現實的損失?
民法總則中也有對民事法律關系一方欺詐的規定。賦予了非欺詐方合同解除權。該處的欺詐行為是指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 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 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 因此,在可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語境下的欺詐要求欺詐方在欺詐的故意下實施欺詐行為,被欺詐人因此陷入認識錯誤從而做出了意思表示。由于具有不同的立法目的與立法精神,《消法》中的欺詐行為并不應該完全照搬民法中欺詐行為的概念。并且,根據文意解釋,《消法》中的違約型懲罰性賠償責任并不要求經營者具有欺詐的故意。因為法條的表述是——“經營者提供商品或服務有欺詐行為的”,因此經營者的主觀狀態不影響違約型懲罰性損害賠償的成立。并且根據《辦法》對欺詐行為的列舉,也可看出違約型懲罰性賠償責任屬于嚴格責任而非過錯責任。由于立法之初的目的是打擊經營者的違法行為、震懾市場主體、整頓市場秩序,因此才將懲罰性賠償引入違約責任中。并且,由于懲罰性賠償責任有違平等原則,所以在合同領域將其適用范圍嚴格限制在經營者的欺詐行為中。因此,在這些前提下承認違約型損害賠償責任并不會導致不公平與不當得利。違約型損害賠償責任的法律效果是:消費者因此享有對經營者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在經營者承擔消費者的損失后,消費者還可請求經營者賠償三倍于商品價款或服務費用的金額,最低賠償額為五百元。
四、侵權型懲罰性損害賠償責任
根據法條的表述,侵權型損害賠償責任的成立原因是經營者在明知商品或服務存在缺陷的主觀狀態下,實施了與消費者進行交易的客觀行為。造成消費者或他人死亡或健康嚴重損害的結果。關于“缺陷”的界定,可參照產品質量法的相關表述:缺陷是指經營者生產、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沒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因此,侵權型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是:經營者在故意的主觀狀態下,實施了將有缺陷的商品或服務與消費者交易的客觀行為。而經營者的故意隱瞞使得消費者不知該商品或服務存在缺陷,由于此種不知情使消費者或他人對缺陷商品無法采取應對措施,最后該商品的缺陷造成了消費者或他人健康嚴重受損及以上的后果,健康受損的程度根據相關人身損害的規定加以認定。法律效果是:受害人對經營者享有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若給受害人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受害人還享有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除上述兩項請求權外,受害人還可以主張經營者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其金額以因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瑕疵而給自己帶來實際損失的兩倍為限。
本款法條是消法2013年修改時的新增內容,由于侵權責任法對懲罰性賠償制度僅做了原則性規定——“相應的懲罰性賠償”,并未規定具體計算方法,使得其在實踐中的可操作性并不強。此條的納入體現了侵權責任法規定在消費者保護領域的具體化,增加了侵權型損害賠償責任的可適用性。
在我國立法上,侵權型損害賠償責任既屬于侵權責任,又具有懲罰性賠償責任的性質。因此,在實踐中會出現法條競合或是請求權基礎競合的現象。比如,在瑕疵產品致人損害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產品責任與二倍懲罰性賠償責任的競合,如果產品是食品,還會與食品安全法規定的十倍懲罰性賠償相競合。
因為懲罰性賠償對經營者的懲罰力度較大、對消費者或被侵權人的賠償金額也高于其所受損失。因此,懲罰性賠償責任的成立條件也就相應地嚴于普通的產品責任。首先,體現在歸責原則上,對于被侵權人來說,產品責任是無過錯責任。只要生產者或經營者的缺陷產品導致了他人人身或財產上的損害即可,至于侵權人在提供產品時的主觀狀態如何,并不是影響產品責任成立的因素。但侵權型損害賠償的適用以過錯為前提,經營者提供產品時具有故意的主觀狀態是侵權型損害賠償責任成立的前提之一,對于經營者來說,無過錯則無此責任。其次,歸責原則的不同導致了被侵權人所承擔的舉證責任不同,對于普通產品責任而言,被侵權人只需證明經營者的缺陷產品導致了其人身或財產上的損害,無需證明侵權人的主觀狀態。但對于主張侵權人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的被侵權人來說,他必須證明侵權人提供產品時具有故意的心理狀態,法官才會支持他的訴求。雖然主觀上的心理狀態可以通過一些客觀行為加以判斷與證明。但由于時過境遷,并且被侵權人,相對于經營者來說處于弱勢地位,他很難有渠道去收集關于經營者在生產、經營環節中的具體行為來作為證據。因此,相對于普通產品責任而言,懲罰性賠償責任要求消費者或其他被侵權人承擔更重的舉證責任。再次,產品責任和懲罰性賠償責任對于缺陷產品造成的損害后果的程度也有不同的要求。產品責任只要求缺陷產品造成他人損害,既可以是財產損害也可以是人身損害,并且對于財產損害并無數額上的限制,對人身損害也無傷殘等級上的要求。但懲罰性賠償責任對損害后果的限制更為嚴苛,不僅明文規定損害后果只針對人身損害,不適用于財產損害,并且也對人身損害的程度作出嚴格的要求,必須達到健康嚴重受損或者死亡的程度,懲罰性損害賠償才有成立之可能。綜上所述,產品責任與懲罰性賠償責任并不是對立排斥的關系,特別是與侵權型懲罰性賠償責任之間,是包含關系。因此,實踐中會出現請求權基礎競合的情況。但具體以哪一規范作為自己的請求權基礎,還需要被侵權者根據自身的損害以及舉證的難易程度加以選擇,從而使自身的權益得到最大限度的維護與保障。
五、適用爭議
(一)關于在商品房買賣合同中的適用
最高院于2003年頒布關于商品房買賣合同的司法解釋,認為若商品房買賣合同存在欺詐,也應適用懲罰性損害賠償責任。但鑒于商品房價格遠比一般商品高,所以將欺詐行為限制在是買受人最終無法取得房屋所有權的類型中。并且將新增的損害賠償的額度限制在一倍購房款以內。有學者認為商品房買賣不應適用懲罰性賠償,認為有損當事人之間的公平。但筆者不認可這一觀點。首先,將懲罰性賠償責任引入民商事領域,本身是一種法政策的考量,從其內容上看,這一責任本身就不在于強調當事人之間的公平,而在于對有違法行為一方的懲罰、對第三人的威懾。其次,若商品房買賣合同中存在欺詐,這在主體、標的物、行為上都符合違約型懲罰性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因此就應依法而為,支持受欺詐一方請求房地產開發企業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
(二)是否適用于“知假買假”
知假買假的情況下能否適用懲罰性賠償呢?筆者認為可以。
首先,關于知假買假者是否屬于消費者。消法對消費者的定義是以生活消費為目的購買商品、接受服務的人。因此,不能認為在民商事活動中,合同當事人只要不是經營者就是消費者,因為可能還存在著既非經營者也非消費者的第三種人。劃分消費者與非消費者的唯一標準是生活消費行為。所以即使購買商品者或接受服務者明知合同標的物存在問題,只要他是為了生活消費而作出交易行為,就必須肯定他的消費者地位。消法對消費者身份的明確規定,是承認知假買假者是消費者的必要性。而知假買假者從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曝光、打擊經營者的違法行為,起到社會監督者的作用,承認他們的消費者地位、有利于調動其社會監督的積極性,也和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引入的初衷相一致。
其次,在知假買假的情況下,接受商品或服務者對提供者的欺詐行為或者商品服務存在缺陷的明知,是否影響對提供者欺詐行為和侵權行為的認定。筆者認為,回答這一問題,要明白懲罰性賠償責任不是合同當事人之間的意思合意,而是法律與商品或服務提供一方之間的調整與被調整關系。因此,在懲罰性賠償責任的成立與否取決于商品或服務提供者的客觀行為,而不取決于接受者的主觀狀態。并且,最高院在其作出的關于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的司法解釋中也明確了對知假買假者的態度。認為生產者、銷售者以購買者明知食品、藥品存在質量問題而仍然購買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三)是否導致懲罰過重
如前文所述,在民事領域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目的不在于維護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公平,而在于對當時屢禁不止的違法行為的懲罰和對市場秩序的整頓。這些立法目的決定了懲罰性賠償責任在適用上的嚴厲性。由于懲罰性賠償責任屬于民事領域,是經營者對消費者的賠償責任。但這只是民事立法對經營者的評價,由于存在不同的法律部門,不同的部門法也應當對經營者的行為作出評價與調整,而某一法律部門責任的承擔與否,不影響其他法律部門責任的承擔,即可能出現一行為觸犯多種部門法的法律規范,從而引起責任并存的情況。因此,經營者承擔民事領域的懲罰性賠償責任,可能承擔行政法上的罰款責任,若行為惡劣之程度更深,還可能承擔刑事領域的罰金責任。在多種責任并存的情況下,當然可以實現威懾的目的,但未免有過度懲罰之嫌。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將公法上的罰款、罰金責任與私法上的懲罰性賠償責任相聯系,在經營者負擔多種責任的情況下,可以相應減少經營者在公法方面的受罰金額,因為私法和公法上的責任都有懲罰與威懾的功能,但私法上的賠償還有利于調動民事主體的權利救濟積極性,從長遠來看,民事主體自發性的提高更有利于市場的健康與繁榮。
六、結語
懲罰性賠償責任源于英美法系,雖然不是我國的本土制度,但我國立法者在面對產品質量良莠不齊、消費者消費信心受挫的市場“沉疴”時,選擇將懲罰性賠償責任制度這一“猛藥”引入消費者權益保護領域,因此,這決定了懲罰性賠償責任的內容在其發源國和中國具有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不是因為法理論和法技術,而是由各國的具體社會情況、現行法的相關制度所決定。從確立至今,這一制度在中國大地上已生根發芽十余年,在這期間,懲罰性賠償責任對市場環境的整頓起到很大作用,但由于并非自發形成,因此一些適用上的難題也逐漸顯現,比如知假買假能否適用,懲罰性賠償責任與公法上的罰款罰金責任如何銜接。這些問題,都值得理論界和實務界的考慮。
注釋:
《民法通則》意見第68條.
楊立新.我國消費者保護懲罰性賠償的新發展.法學家.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