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國家經濟主權原則是國際經濟交往中的重要原則之一,該理論的建立歷經了多個時代也發生了幾次重大的變化。時至今日,由于世界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家經濟主權原則受到前所未有的質疑。美國依據“301”調查結果向中國單邊制裁,枉顧WTO的爭端解決機制,從權力本質看正是來源于國家經濟主權。本文認為,國家經濟主權在當下仍然有其重要作用,其通過權力的讓渡、放棄等方式體現出來,不僅不會滅亡,而且會隨著時代辯證發展,煥發新的生機。
關鍵詞 中美 貿易戰 單邊主義 多邊主義 國家經濟主權
作者簡介:周雅捷,華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292
一、 中美貿易戰引入
早在2017年,中美貿易戰就已經初步顯露。2017年8月1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令,指示萊特希澤按照美國《1974年貿易法案》第301條對中國發起調查,內容包括中國是否侵犯美國知識產權、強制美國進行技術轉讓等。而這類根據第301條開展的調查也稱“301”調查。
2018年3月22日,中美貿易戰正式打響。特朗普政府宣布“因知識產權侵權問題,對中國商品征收500億美元關稅,并實施投資限制”。3月23日,中國商務部宣布擬對自美進口部分產品加征關稅,以平衡因美國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加征關稅給中方利益造成的損失。
中美此次貿易戰,從本質上看國家經濟主權與經濟全球化的矛盾。美國通過《1974年貿易法案》對中國開展單邊貿易制裁,這一行為實質上違反了WTO成員國的義務,未通過WTO爭端解決機制而擅自開展貿易制裁,破壞了中美乃至世界貿易秩序和自由貿易環境。新華社4月8日發表社論稱,這是單邊主義和多邊主義之間的一場斗爭,是貿易保護主義和自由貿易之間的斗爭。
因此,在這一熱點下,重新審視并討論國家經濟主權的內涵及其變化發展實為必要,隨著世界全球化的發展,國家是否還具有完全的經濟主權,經濟主權的限制又是什么,這些問題的解決有利于我們正確認識中美貿易戰。
二、 國家經濟主權概述
國家經濟主權是國家主權中的重要一部分,也是國家主權在經濟領域的體現。國家經濟主權的重要意義在于,主權國家可以在不干涉他國經濟主權的前提下,根據本國的國情,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自主制定相應的經濟發展戰略和各種有利于本國經濟發展的法律、政策、制度。
國家經濟主權具有雙重性,可細分為對內最高決策權與對外平等獨立權。在主權國家內部,國家有權自主選擇國家經濟制度、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和市場經濟運行規則,自主開發和利用本國的經濟資源。在國際上,主權國家有獨立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主權國家可以自主決定是否參與某一國際經濟活動,同時主權國家在承擔義務的同時也有平等的權力,國家之間的經濟往來應以平等互利為原則,主權國家有權保護自己不受外來經濟勢力的掠奪和剝削。
國家經濟主權本身含有幾重內涵。其一,國家經濟主權要求主權國權對境內的自然資源享有永久資源,這是因為自然資源對一個國家的發展而言是基礎也是根本。其二,國家經濟主權包含對境內的外國投資以及跨國公司的活動享有管理監督權。其三,對境內的外國資產有權收歸國有或征用。其四,主權國家參與國際經濟事務具有平等權和決策權。
三、 國家經濟主權的否定浪潮
否定國家經濟主權原則的思潮則始于20世紀初,尤其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各國發現了過于獨立的主權國家可能帶來的危害,開始重視國際組織的作用,另外歐洲共同體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國家經濟主權的限制,開拓了一條嶄新的發展道路。
1992年托馬斯·魏士和賈拉特·喬普拉提出:“主權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1995年特里·戴貝爾進一步認為,“禁止干涉內政己成為國家主權基礎上的舊制度。”直至近年來,西方國家提出“人權大于主權的”論調,進一步促進了否定國家經濟主權原則浪潮的發展。
這些否定國家經濟主權原則的理論可歸結為“國家過失論”,其中主要包含三種觀點,分別是民族國家終結說、國家職能缺陷說和國家主權轉移說。從第一種觀點來看,第二次世界大戰到冷戰結束后,民族國家的世界地位大不如前,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各國逐漸融合,國家的民族性逐漸淡化。從第二種觀點看,當今世界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是地球自然環境的破壞和污染,而環境保護和治理并非一國之力可為,它需要所有地球居民共同努力,一個國家的能力在解決這一問題上就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各國需要讓渡部分經濟主權、參與國際組織或國際條約才能實現協作。從第三種觀點看,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主權轉移的實踐就是歐洲聯盟。
因此世界上否定國家經濟主權的浪潮并非空穴來風,而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和國際社會實踐的進步,逐漸引發的對國家經濟主權的新思考。
四、 國家經濟主權的發展現狀
(一)國家經濟主權的讓渡——歐洲聯盟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洲作為二戰主要戰場歷經戰爭的磨難,各國百廢待興,經濟亟待發展,傳統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也不復往日榮耀,而美國卻大發戰爭財,一舉成為世界霸主。在此背景下,歐洲各國重新開始了艱難的復興之路。
從歐洲煤鋼共同體到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再到歐洲共同體以及歐洲聯盟,歐洲的復興史就是歐洲聯盟的發展歷史,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加入這個聯盟。隨著1993年11月《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生效,歐洲一體化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新階段,歐洲一體化程度進一步深化,由以經濟領域一體化為主擴展到了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和司法與內政領域的合作。這代表著歐盟的組織更加復雜,所擁有的權力也更多。
在歐盟的發展過程中,一方面使歐盟的權力越來越多,涉及范圍越來越廣;另一方面是各成員國受到更多來自歐盟的管束,這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主權國家固有的主權,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稱之為“權力讓渡”。當我們重新審視歐盟權力的來源時不難發現,這些權力正是原屬于各成員國的主權權力,而他們選擇加入歐盟的代價就是讓渡出部分的權力給歐盟這個統一體,放棄部分領域的權力以獲得其他領域的權益和發展。
(二)國際經濟主權的保護主義——美國經濟保護主義
2017年1月20日,唐納德·特朗普宣布就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就任以來,一改奧巴馬時期的政策,開展了許多改革。其中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核心思想為“美國第一”,也即將美國人民和美國安全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時,特朗普在對外貿易上也更加保守,上任后隨即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也即TPP協定,同時加強貿易執法,對“不公平傾銷和補貼”的國家征收懲罰性關稅。
美國作為最早主張自由貿易的國家之一,如今卻開始固守國家經濟主權,以國家利益為首,退出有利于自由貿易的TPP協定、拒絕簽署有利于地球環境保護的條約等。這些固守國家經濟主權原則的行為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似乎與世界潮流背道而馳。
經濟保護主義的抬頭是各國重新重視國家經濟主權的表現,但經濟全球化卻要求各國放棄或是讓渡部分經濟主權,從而實現協作共贏,如何實現二者的平衡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難題。
五、國家經濟主權的現代化延伸——以網絡領域為例
網絡時代,國家經濟主權原則的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許多國家開始呼吁保護新興領域中的經濟主權,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網絡領域的國家經濟主權。互聯網領域的國家經濟主權同樣包括兩個方面:對內,主權國家擁有對該國境內互聯網獨立的管理權、控制權,能獨立制定網絡領域的政策、制度、法律;對外,則體現為主權國家都擁有平等參與國際網絡管理和網絡活動的權力,以及在遭受他國干涉、侵犯網絡主權時擁有的當然自衛權。
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中提出“互聯網治理四項原則”,包括“尊重網絡主權、維護和平安全、促進開放合作、構建良好秩序”。在網絡時代,網絡安全意味著信息安全、財產安全甚至是國家安全。我國目前使用的因特網是由美國國防部研發的軍用科研網演化而來的,目前它的關鍵管理系統仍然由美國政府或美國公司管理。因此我國從2010年就提出“互聯網是國家重要基礎設施”,代表著我國已經意識到網絡安全的重要性,重視網絡領域的國家經濟主權。
網絡領域的國家經濟主權是一種新領域發展而產生的新要求,這種經濟主權在今天日益重要,因此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國家經濟主權。
六、 結論——矛盾發展
國家經濟主權原則發展至今,經歷了“萌芽-蓬勃發展(民族國家時期)-淡化(二戰后)-矛盾發展(經濟全球化時期)”的變化過程。重新審視今天的國家經濟主權原則,我們很難得出得或舍的肯定答案。對于發展中國家、亟需保護的經濟新領域,國家經濟主權原則至關重要;而在對外貿易領域、一體化發展中,國家經濟主權又面臨著放棄或者讓渡的必然要求,這是經濟全球化和世界一體化發展中必然產生的矛盾。
從整體上看,國家經濟主權原則仍然是一個具有普世性的國際經濟法原則。尤其在國際經濟貿易中。與此同時,行使國家經濟主權也有一定限制,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下,世界各國開展自由貿易的需求日益增大,傳統的貿易保護主義已不可取。
各國間的貿易爭端應通過一個公平、統一的爭端解決機制予以解決,如在WTO框架下利用WTO的爭端解決機制,而非采取單邊報復性措施,這樣的行為既不利于爭端的解決,也不利于維護穩定的貿易環境,勢必造成兩敗俱傷的結果。
因此,所有的跨國經濟行為都必然以行使國家經濟主權為前提,對待國家經濟主權應辯證認識,不一味肯定也不可一味否定,即使是在全球化的未來,國家經濟主權仍會起到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持一種矛盾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錢文榮.聯合國憲章和國家主權問題.世界政治與經濟.1995(8).
[2]王春暉.互聯網治理四項原則基于國家理應成為全球準則.南京郵電大學學報.2016(2).
[3]劉文秀.歐盟國家主權讓渡的特點、影響及理論思考.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5).
[4]王玫黎.全球化語境中的國際環境法——國家主權原則在環境法中的地位探討.經濟法論壇.2005(12).
[5]樊靜.經濟全球化趨勢下的國家主權原則.法學雜志.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