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些年,人工智能領域得到了迅速發展,標志著人類科技水平不斷向前推進。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生成物也孕育而生。這些都預示著這一領域不僅僅是競爭激烈的地帶,而且是未來改變世界的方向。人工智能創作物作為其生成物的一部分,其出現對現有法律提出了挑戰,尤其在知識產權歸屬問題上引起廣泛討論。
關鍵詞 人工智能 創作物 知識產權 歸屬
作者簡介:李思源,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法律碩士,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332
一、人工智能發展以及創作物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圖靈發起了“機器能否有思維”的詢問,諸多科學家為此思考,在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上,科學家正式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工智能簡單的說就是讓機器能夠有人類一樣的思維,并且能夠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和應用的科學。從概念的提出到現如今,人工智能科技發展驚人,雖然理論上仍然存在著弱人工智能和強人工智能之分,但是至少現今很多科技的智能程度已經足以讓幾十年前的社會所驚嘆。
人工智能距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遙遠,隨處可見,大到航天工業,小到我們每天使用的智能手機,都可謂是人工智能的一部分。結合當下形勢,便可知人工智能的下一步發展,就是更加深層次的對人進行深度學習,使其能夠像人一樣獨立的思考與工作。當然已經有很多科技公司進行了大膽的嘗試,都取得了不錯的成果。當前最吸引人眼球的便是谷歌旗下一公司開發的“阿爾法狗”圍棋人工智能程序。在2016年與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的對抗中4:1戰勝對手,無不讓人引發世界是否會被機器人所取代的深思。然而2017年該公司研發的新一代增強版“阿爾法狗”圍棋人工智能程序,輕松擊敗第一代“阿爾法狗”。更令人震驚的是新一代的最強版“阿爾法狗”研制出來時完全不會圍棋,所有的圍棋技巧全靠其自己零基礎學習。除了谷歌旗下的“阿爾法狗”圍棋人工智能程序,還有微軟的聊天助手“小冰”和蘋果公司的語音助手“siri”,他們都能夠在和人之間的交流中不斷深入學習對方習慣和喜好等,以便能持續交談。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工智能技術會得到更加迅速的發展,機器會像人腦一樣更加深入學習,在未來可能只要有體系化的知識都會被機器所掌握,與其相關的工作也會逐漸被機器人所取代。當然機器在深入學習知識的同時,也會學習人類的情感,結果便是人工智能程序翻譯的語句能像人類翻譯的一樣優美,“阿爾法狗”的圍棋步法也能有藝術的美感。
當前,我國正緊抓科技發展步伐。2017年十月,黨已將人工智能寫入十九大報告,在《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部分,明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2017年十一月,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又明確“到2020年,人工智能產業競爭力進入國際第一方陣”。這一切都充分說明當今黨和政府對于人工智能的高度重視,希望抓住機遇將我國發展成為科技大國。
人工智能技術雖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現在人們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實現了自身的很多需要,比如創作出了音樂、文學作品、新聞稿件、商標等,甚至發明出專利。那么在給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其生成的東西就被稱作生成物。人工智能創作物是人工智能生成物的一部分,主要指人工智能程序創作出來的音樂、文學、新聞、攝影作品等。
二、人工智能創作物保護重要性
加強對于人工智能創作物的保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主要在于:
首先,加強對于人工智能創作物的知識產權保護有利于人工智能產業的良性發展。加強對于人工智能創作物的知識產權保護,可以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的進步。如果人工智能產業的創造物不能得到應有的知識產權保護,那么對于新興的高科技產業發展來說就沒有太大必要發展,其創作物的地位與一般作品無異,更加會造成該人工智能行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降低,惡性循環,使得人工智能產業也就發展停滯不前。
其次,加強對于人工智能創作物的知識產權保護有利于文藝作品的發展。人類文明在發展的這么多年中,產生了無數的文學藝術作品,正因為這些文藝作品,使得人類文明更加美好。現如今,人工智能產業的迅速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創作物相繼涌現,它們的出現,豐富了人類文明的進程。同時,人工智能創作物的出現,也使得文藝作品在形式、內容等方面更加充實。因此加強對于人工智能創作物的知識產權保護才會顯得更加有必要,也才會更加有利于文藝作品的更好發展。
最后,加強人工智能創作物的知識產權保護有助于提高現階段人們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雖然近些年我國知識產權保護越來越受重視,如在影視音樂方面,各大網站都爭相購買內容版權,影視音樂內容已經逐漸形成了正版化的良性競爭。但不尊重知識產權的現象仍然猖獗,市場上盜版橫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現階段人們知識產權意識仍不夠深刻,總趨向于低價、免費的內容,給了盜版勢力成長空間。加強對于人工智能創作物的知識產權保護,可以提高人們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原因在于人工智能創作物屬于現階段廣大人民群眾持續關注的熱門領域,在如此熱門領域中讓每個人親眼目睹對于其知識產權保護后的良性影響,會真正明白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
總之,加強對于人工智能創作物的知識產權保護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僅對于人工智能產業,而且對于文藝作品領域都有促進作用,最后還能讓廣大人民懂得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
三、人工智能創作物屬性以及著作權主體問題
人工智能創作物從形式上來講和我們自然人、法人等創造出來的作品基本相同。但是現階段,就人工智能創作物本質屬性上是否算一個作品仍存在很大爭議,理論界對此觀點不一。具體如下:北京大學的曹源認為,人工智能創作物在本質屬性上是否應當歸于作品,應當由各國根據自身的具體國情來決定; 華中師范大學的熊琦認為,人工智能創作物可以歸屬于作品,并且該作品所有權歸于人工智能所有者所享有; 北京大學的易繼明認為,人工智能創作物是否應當歸于一個作品,應當看知識產權法律是否規定作品必須由自然人來完成以及對于該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獨創性進行一個判斷。
對于人工智能創作物著作權主體問題,目前同樣有很大爭議。對于解決人工智能創作物的知識產權歸屬至關重要。很多學者不承認人工智能程序可以成為其創作物著作權的主體,主要理由在于:法理學中所規定的法律關系主體大致包括的是公民、法人以及國家;而法律關系的客體為物、行為、智力成果、人身權益。由此可見,對于人工智能程序應劃分為物或者智力成果,在法理學中應歸屬于法律關系的客體而非主體地位,貿然將客體地位提升至主體,甚至會造成法律體系混亂。并且我國現如今的《著作權法》規定著作權屬于作者,創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最多承認的是由法人和其他組織主持或代表其意志再或者法人和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作品,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成為作者。 也并未含有人工智能程序可以成為著作權主體,成為作品的作者。
那么對于人工智能創作物的屬性是否能夠歸于作品,筆者認為需要從創作物是否具有獨創性來判斷。作品本身享有著作權,而獨創性就是重要特征,代表作品與其他作品有著很大不同。在音樂方面,索尼公司已經運用人工智能程序進行作曲,原理是人工智能程序通過分析一個龐大的歌曲庫,然后讓其自身探索出一種風格后自行作曲。就目前所看,所作歌曲能保持流暢性,最重要的是能夠保持獨創性。在新聞稿件方面,“今日頭條”公司和北京大學聯合研發的人工智能寫稿程序已經問世,該程序能夠確保在最短的時間內撰寫新聞稿件,并且確保新聞稿件與職業記者所寫稿件相差無幾,重要的是能夠保持獨創性。由此,具有獨創性的人工智能創作物應將屬性歸于作品。
對于人工智能程序可否成為著作權主體的問題,雖然學者認為現階段很多問題的思考要尊重現有法律規定,如果法律對于著作權主體加以了限制,那么一切問題都要在這個限制內進行。這種說法并非沒有道理,但是筆者認為法律總是擁有一定的滯后性,社會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面對新事物的出現,立法者總需要時間去進行調整。在未來,人工智能程序能夠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那么相信在這么多的時間里,法律也能夠被立法者所調整,確定人工智能程序的著作權主體地位。
四、人工智能創作物的知識產權歸屬問題
筆者的觀點是人工智能創作物只要擁有獨創性便應當將其劃為作品,并且在人工智能程序保持獨立思考進行獨立創作時,可賦予其著作權主體地位。這些對于我們進一步解決人工智能創作物的知識產權歸屬問題都至關重要。
縱觀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大概了解人工智能產業在近幾十年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未來人類所要賦予其的角色。在過去的日子中,由于人類技術有限,人工智能的發展都僅僅局限于去輔助人類工作,在人類的工作中充當助手,去盡力讓人類的工作完成的更加出色或者解決人類所面臨到的一系列困難。但是從現在的一些跡象可以看出,人類未來對于人工智能技術是希望它們能夠像人一樣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獨立解決一系列的復雜問題,希望它們能夠真正意義上不需要人類的指揮便能完成一切。因此筆者認為對于人工智能創作物知識產權歸屬問題要結合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歷程來回答。
首先,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前期,人工智能程序并無獨立思考能力,它們的工作內容都是依賴于背后的使用者的命令來完成,此種情形下,人工智能創作物的知識產權應歸屬于人工智能程序使用者。原因在于人工智能程序是為了完成指令,其行為主要代表了背后使用者的意志,同時背后的程序使用者對程序的創作物負有一定責任。
其次,在人工智能技術逐漸成熟后,人工智能程序便能夠擁有同人類大腦一樣思考問題的本領,它們能夠獨立創建任務,處理困難到最后解決問題。對于創作物能夠自發形成寫作意識,自身對自己的創作物負責。那么在此情況下,人工智能創作物的知識產權就可不再歸屬于人工智能程序的使用者,而是歸屬于人工智能程序本身。
五、結語
科技的進步對現如今人類生活影響越來越大,促使一批新的法律問題出現。人工智能快速發展便是對現有法律的挑戰。雖然我們應當遵循現有的法律規范解決問題。但有時也不應局限于現有的法律規范體系之中。時代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進步,法律規范也應不斷調整。筆者認為有獨創性的人工智能創作物理應歸屬于作品;隨著時代發展,人工智能程序應可成為著作權主體;結合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歷程,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工智能程序形成的創作物其知識產權應歸屬于背后的人工智能程序使用者,往后有獨立思考學習能力的人工智能程序可對其獨立形成的創作物擁有著作權。同時愿往后的著作權法律修改過程中,能夠將人工智能創作物納入其修法規劃之中。
注釋:
曹源.人工智能創作物獲得版權保護的合理性.科技與法律.2016(3).488-508.
熊琦.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著作權認定.知識產權.2017(3).3-8.
易繼明.人工智能創作物是作品嗎?.法律科學.2017(5).137-147.
羅祥、張國安.著作權法視角下人工智能創作物保護.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7(6).14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