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是我國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辯護權是一項訴訟權利,它專屬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是有法律賦予的,這代表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能夠通過辯解來反駁對其的不利指控,從而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而這種權利恰好是其訴訟權利的核心。那么,他們的辯護權由何而來?本文試從各種相關原理入手,分析被告人與犯罪嫌疑人辯護權的來源,論證辯護權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關鍵詞 辯護權 辯護原理 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
作者簡介:任凱麗,河北工業大學人文與法律學院2015級法學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338
一、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概述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是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也是憲法的基本原則。那么,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辯護權由何而來呢?下面,將從辯護、辯護權、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等相關概念入手,進一步分析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原則背后的深層次原理。
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是辯護權的主體,辯護權與辯護是主體的主要權利。辯護,是一項訴訟活動,是用來維護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程序權利,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的;而辯護權則是一項訴訟權利,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有權為自己進行辯解,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辯護權恰好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訴訟權利的核心 。
所以,也可以說,另一種表述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的方式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擁有辯護權,二者在本質上一致。那么辯護權由何而來,辯護權的背后又有著哪些原理為其提供強大的支持,這個問題將在本文中展開論述。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原則的相關原理分析
(一)自然規律原理的驅使
趨利避害生物生存的自然規律,這也告訴我們,我們應該有防御意識,朝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去發展。此時辯護權正是我們人類在訴訟活動中的防御權,保護我們人類免受不利因素的妨害,遵循趨利避害的自然規律。因此,辯護權作為一項防御權,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對其辯護權的行使是人類追求趨利避害自然規律的驅使。
(二)人權理念和人權保障原理的體現
辯護權的和辯護制度的發展,是人類追求對人權的保障的歷史,現代的辯護制度也是從人權理論中推導出來的。
在資產階級革命前夕,人類便提出了“天賦人權”、“主權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口號,并以此為基礎提出讓辯論式取代糾問式訴訟模式,將辯護權賦予被告人,主張在審判中采用辯護原則,這些想法的提出都為辯護制度打下了堅實基礎。而人們認識到到人權保障的重要性是在二戰以后,在法西斯踐踏人權的血的教訓中,國際社會為此達成了并通過了一系列國際公約和文件來保障人權。
在強大如斯的國家司法機器面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處于絕對弱勢地位,若沒有保障他們的權利或制度,會很容易淡化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權益的保護,不利于對他們的人權保障 。所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充分行使辯護權是對人權理念和人權保障原理的有力體現。
(三)刑事訴訟法目的實現的要求
刑事訴訟法目的的實現是國家制定刑事訴訟法和實施刑事訴訟法的起點和追求其目的實現的結果。我國《刑事訴訟法》第32條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辯護權以外,還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為辯護人?!边@種辯護權的設立和行使,是為了提出有利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材料與意見,來反駁相關控訴,根據事實和法律,論證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應當從輕、減輕、免除處罰。
我國刑事訴訟法是為保障正確實施刑法,懲罰犯罪,保障人權,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秩序的。而刑事訴訟法中的辯護權,是刑事訴訟法的目的衍生物,是通過反駁與控訴,來證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無罪、罪輕或者應當從輕、減輕、免除處罰,保護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為了達到刑事訴訟法該目的,行使辯護權的權利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必須擁有的。
(四)刑事訴訟目的原理的體現
刑事訴訟作為三大訴訟之一,是國家偵查機關、檢察機關和法院依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責任而進行的活動,有利于實現國家刑罰權,其中心內容是解決被追訴者的刑事責任問題,依照法定程序,由國家專門機關負責進行的,并且必須有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參加。因此,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作為當事人有權參加刑事訴訟活動。
刑事訴訟目的是達到一種,是國家根據刑事訴訟主體的客觀需要和其對刑事訴訟價值的認知所預先設計的、希望,通過刑事訴訟立法和司法而實現的理想的訴訟結果。追求控制犯罪與保障人權相統一是其直接目的,從而維護通過憲法確立的制序。而辯護權的存在,能夠有力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權益,保護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人權,維護憲法所確立的保護人權的基本原則,更好的體現刑事訴訟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權的直接目的。
(五)刑事訴訟結構原理的內在要求
在刑事訴訟結構中,控、辯、審三方作為三大支柱共同構造了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的訴訟結構,呈現出“等腰三角形”,或說是“正三角形”的結構 。三者互相牽制、地位平等是訴訟結構穩定的基礎。其中三方主體分別是,代表控訴一方的公訴機關,代表審判一方的居中的審判機關,以及代表辯護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一方,由此可知犯罪嫌疑和被告人處于訴訟中的主體地位,至少應當與公訴機關擁有相當的力量,這才能保證訴訟結構的穩定。關于國家監察制度改革對訴訟結構的影響,本文暫不予研究 。
刑事訴訟就像拳擊賽,只有控辯雙方具備實力相當的攻擊和防御拳擊技巧,才能平等參與并獲得比賽勝訴的可能性,這要求刑事訴訟法把對等的訴訟權利與義務給予公訴機關和被告人,以使雙方能夠真正平等地、有效地參與刑事訴訟。法官是訴訟裁判者者,也是法律的化身。因此,控辯平等在一定程度上是法官面前控辯雙方的平等,這就要求法官在訴訟中保持客觀中立,平等對待控辯雙方 ,來實現訴訟的公平正義和司法的公信力。國外刑事訴訟理論中出現過 “手段同等原則”,也就是我國學者主張的控辯平等原則 ,即原則上對被告人和刑事追究機關應給予同等對待。由于被告人處于弱勢地位,若要在訴訟中實現實質控辯平衡,最佳選擇是通過辯護律師來增強辯方力量。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辯護權誕生于訴訟對立平衡理念,這是刑事訴訟結構原理的內在要求,有利于切實保護弱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實現法學控辯平衡原理,實現刑事訴訟結構的真正合理。
(六)事實真相的哲學認識論保障
我們從哲學認識論可得,世界是可知的,是可以被認識的,那么,事實真相也作為物質世界的一部分也是可以被認識、可以被發現的,因此案件事實是完全可以查清楚的,司法實踐中絕大多數案件得到了正確的判決就說明了這一點。但是人的思維的至上性表明,查明事實真相,對案件做出正確的判決需要具備許多條件 ,整個認知過程需要足夠的時間和充分的條件,這并非簡單容易之事,諸如“聶樹斌案”類的冤假錯案的出現就能夠說明這一點。進一層次來說,辯護權的存在增加了認知過程的需要條件,是保障事實真相被認識的必要性因素,事實真相可以通過辯護權從被告方得到認識,而不是一味地聽信原告或公訴人的觀點,進而帶來對事實真相的不公平的片面理解。
因此,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辯護權保障了事實真相被認識的可能性,有利于真相被認識,正確判決案件,是事實真相在哲學認識論上的保障。
(七)體現憲法原則
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體現憲法原則。《憲法》第125條規定: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這使被告人擁有辯護權成為一項憲法原則,一項公民的基本權利 。結合各國法律法規來看:
第一,訴訟階段不限制辯護權,它在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貫穿;第二,有無罪和罪行輕重不能限制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其權利的行使,他們享有平等的辯護權;第三,辯護權不為調查情況所限,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依法享有辯護權;第四,辯護權不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認罪態度所限;第五,行使辯護權不為辯護理由所限,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辯護權的享有不受影響。
可知,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以憲法的形式被確認下來,具有合法性,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享有辯護權是憲法原則的體現。
(八)辯護制度歷史發展趨勢的必然選擇
在近現代司法改革的歷程中,辯護不斷的在深度、廣度及類型上擴展和成熟,換句話說,形式訴訟的發展水平從刑辯制度健全和完善程度可以看出??梢哉f,刑事訴訟發展史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主體地位的確立史,是辯護權的擴大史 。
無論是在英美法系還是大陸法系中,都能體現出辯護制度的完善和發展。比如,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通過判例的形式在英美法系國家確立,它通過排除非法手段獲得的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不利的證據,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人權,保障了辯護權的行使;律師參與刑事訴訟活動,是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抗辯力量的加強;不能強迫自證其罪原則通常以成文法典的形式在大陸法系中表現,表達了對人性與人格尊嚴的尊重,增強了與國家機器抗衡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力量 ,擴大了對辯護權的保護。
因此,辯護權的不斷發展,是辯護制度歷史發展的必然,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享有辯護權也是辯護制度能夠蓬勃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總結
有充分的理論依據支持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辯護權的存在。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其辯護權作為訴訟活動中的防御權,來自人類趨利避害自然規律原理的驅使,來自對人權理念和人權保障原理的有力體現,來自實現刑事訴訟法的目的的要求,也來自于刑事訴訟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權的直接目的體現,以及刑事訴訟結構原理的內在要求,來自于對事實真相在哲學認識論上的保障,來自于憲法原則的體現,當然更重要的是這是辯護制度歷史發展趨勢的必然選擇。因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擁有辯護權無論從歷史發展還是訴訟價值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注釋:
陳光中.刑事訴訟法(第六版).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74-75.
陳興良.為辯護權辯護——刑事法治視野中的辯護權.法學.2004(1).
彭云森.論刑事訴訟結構理論的完善.公共行政.2016(10).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開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決定》,決定在2016年12月26日起施行,監察委員會的定性為國家機關,將實現對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面覆蓋,建立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監察體系,履行反腐敗職責,建立監察委員會與司法機關的協調銜接機制。
秦緒才.我國刑事訴訟結構的類型屬性和運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河北法學.2000(3).
王玉鈺.淺議刑事訴訟中的控辯平等原則.法治研究.2011(11).
彭艷芬.審判監督的認識論分析.問題研究.2007(4).
尹曉紅.獲得辯護權是被追訴人的基本權利——對《憲法》第125條“獲得辯護”規定的法解釋.法學.2012(3).
朱桐輝.辯護權的擴展與偵查辯護的獨立價值.中國刑事法雜志.2009(12).
何家弘、張衛平.簡明證據法學(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17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