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視頻監控的深度運用,公安機關通過視頻偵查破獲案件的比例大大提升。近年來,視頻監控的建設、維護、運用不斷遇到新問題。雖然視頻偵查的作用體現顯著,但它同時也具有兩面性,雖然對人們來說更加便利和安全,但私生活也將相應受到影響。濫用或不合規范的使用視頻監控信息將構成對公民隱私權的侵害。
關鍵詞 偵查 隱私 監控 侵犯
作者簡介:馬馭,南京師范大學,江蘇警官學院聯辦法律碩士(警務方向)研究生,靖江市公安局。
中圖分類號:D91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340
視頻監控作為安全防范的重要工具,為公安機關打擊和預防犯罪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隱私權屬于人格權中重要的一項,法治社會應該重視對其的保護。然而,被視頻監控下的個人隱私,我國立法并未給予足夠關注,實踐中視頻偵查涉及的侵犯公民隱私權問題大量存在。
一、我國視頻偵查現狀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視頻監控更新換代,智能化技術也是層出不窮。例如通過視頻結構化分析,實現對人、車、行為模式等的智能識別。社會治安監控系統需要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總體思路開展建設工作,路面上大部分監控是公安機關安裝為了公共安全、追查犯罪等目的安裝的。由于參與視頻監控體系的部門比較多,還有相當一部分屬于居民自用,造成整個體系缺乏統一的規范,使得視頻監控體系在健全過程中略顯盲目,整體布局也不合理。以靖江為例,該市總面積673平方公里,人口66.5萬人,截至2017年底,建有高清公安視頻監控7439個,社會面監控2萬多個,包括企事業單位、醫院、商場、居民小區等自建監控,大量分散的視頻監控不能統一接入、統一管理。隨著技術手段的發展,監控可以區分機動車、非機動車種類,并對車輛追蹤。動態人臉識別、步幅識別技術等的升級,可以使監控精準識別人員身份,進而綜合研判、推送信息。由于視頻偵查技術的深度運用,從事該項工作的人員隊伍也在擴大,因而公安機關招錄了大批警務輔助人員(簡稱警輔人員),但警輔人員工作流動性大,保密意識較差,容易侵犯公民隱私。
二、隱私權的概念
中國傳統文化中“隱私”的“私”有貶義色彩,會被認為只顧“私利”,而一直以來,西方對個人隱私相當重視。在他們的觀念中,個人隱私包含的范圍十分廣泛,包括個人時間、個人空間、個人領域以及其他一切維護私人利益的各種私人權利。中西方在隱私觀念意識上的差異很大方面受到中西不同文化影響下的價值觀影響。現今如何理解隱私權?我國著名民法學者、法學教授張新寶提出,“隱私權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等的一種人格權。”作為具有獨立意識的個體,每個人都被法律保護,享有個人生活、信息不被他人不法侵犯的權利。隱私權是一種防御性的、消極的、被動的權利,在隱私權遭到侵害之前,單獨的個人無法積極主動地保護該項權利,只能在隱私權遭到侵害后請求公權力采取排除妨害、賠償損失等措施,因此隱私權是公民一項易被侵犯甚至被侵犯了還不自知的權利。我國尚未確立憲法對隱私權的制度保障機制,主要由部門法保護,集中在民法、侵權責任法等領域。2009年12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由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其中第2條首次明確地規定隱私權為一項獨立的公民人格權,這也體現了我國在隱私權法律層面的重大進步。但法律的宏觀規定只是原則性的,社會生活的復雜性決定了法律保護的有效性與公民隱私保護的美好期待之間會存在差距。
三、視頻偵查與公民隱私權沖突
隨著人權意識的加強,人們對隱私權倍加關注。從視頻偵查維護公共安全的角度分析,法律法規的空白和行為規范的缺失,公權力機關的一些行為不可避免會與公民隱私權產生沖突。
(一)泛濫式采集對公民隱私權的侵犯
視頻監控作為公安機關偵查案件和社會治安管理的基礎,已廣泛滲透進人們生活中,安裝部位從以往集中在主要路口不斷向公民的私人領域滲透,例如田間支路安裝的指向住戶的監控,小區樓梯口拍攝進出人員的人臉識別監控,酒店、網吧等場所秘密安裝的采集人員信息的監控等。公安機關作為行政機關,出于治安管理目的,需要采取一些特殊手段,但在投入使用之前應履行規范程序,或者在安裝部位進行必要提醒。
(二)視頻監控管理不規范
出于維護公共安全和治安管理的必要,在公共場所安裝視頻監控的主體,只能是國家公權力機關,安裝時要根據綜合公共利益本位和最大限度地維護人格尊嚴等原則來確定。相比公安機關,其他主體在安裝、管理、維護等方面沒有完善的管理規范。視頻監控的監控范圍涉及到隱私權的空間范圍,就目前而言,視頻監控的安裝主體紛亂繁多,有政府部門、通訊公司、企業單位、個人等,缺少統一建設標準,導致的后果就是監控情況不互通、難以管理。
(三)視頻圖像偵查流程規范性問題
視頻監控體系在偵查領域的廣泛應用如果不能遵守基本的法律界限,必將侵犯個人的隱私權,甚至可能導致不公正的起訴以及錯誤的裁決。出現的侵害個人權益的現象,和公權缺乏應有的規范密切相關。一方面,偵查主體應該是偵查人員,但受限于警力不足的客觀原因,多數視頻偵查隊伍由輔警構成。他們接觸到大量的視頻監控信息,重要視頻資料一旦泄露,輿論后果和法律后果極為嚴重。另一方面,調閱監控的程序存在嚴重問題。刑事訴訟法是程序正義的體現,法治社會條件下,嚴格履行法定程序是應有之意,而實踐中僅憑借警官證或者沒有任何證件直接調取監控的情況大量存在。
四、視頻偵查與公民隱私權之衡平
實際上,在防范非法監控資料調閱方面,河南、黑龍江、內蒙古等地已經進行了探索。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在2013年8月審議通過了《河南省公共安全技術防范管理條例》,該條例中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傳播、買賣或者在未經公安機關授權的情況下查看、復制機房系統保持或采集的信息,否則縣級以上公安機關可以對其處以最高3萬元的罰款。上海在2009年6月30日召開了“公共場所監控圖像采集利用與隱私權保護研究報告會”,會上,上海政法學院法學教授湯嘯天指出,作為一門技術,視頻監控的應用同樣有兩面性,快速擴張的監控攝像頭及其監控區域,將使得公民隱私權保護受到威脅。隨著監控的快速擴張,越來越多的學者投入到視頻監控與公民隱私權問題的討論中。視頻監控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既給社會帶來了便利與安全,也將在影響了部分群體的隱私。在法治社會日漸成熟的形勢下,既運用好視頻監控又保護好公民隱私權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一)推動立法進程
以英國為例,其在1998年就在法律層面上對視頻監控系統的管理進行了規范,如視頻監控體系的備案、賦予數據主體新權利、規范視頻監控使用者行為等。而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并未對視頻監控領域進行權威規定,隨著技術的突飛猛進,公權力機關可以便捷的收集、存儲、利用公民隱私信息。出于對公權力的限制,更好保障公民權利,國家有必要且有義務采取一定的措施對通過監控收集的個人信息進行保護,最可靠的方法就是立法對涉及視頻監控領域的問題予以規范,明確視頻監控的統籌部門、運行過程中的管理、數據存儲和應用以及公民隱私權被侵犯的救濟途徑等各個方面。對公權力機關而言,法無授權即禁止,立法時需明確規定安裝主體的準入門檻,并指定特定部門對其進行嚴格審批及監管,可行的做法是授權縣級以上公安機關進行統一登記和管理,同時盡快出臺偵查機關共享社會信息資源的法律法規。
(二)平衡公權和私權間關系
一般認為規范公權、保障私權,是法治最根本的要素。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公權和私權都基于民主程序、按照法律規定產生和行使,都受法律的規范和保護。私權是公民個人利益和意志的體現,但公權的行使也是為了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從這來講,兩者在本質上不沖突。行使視頻偵查時,要尋求與公民隱私權保護的平衡,把握好度的問題。在公共場所,個人隱私與公共利益相悖時,個人隱私可適度讓步于公共利益,目的是建立規范、穩定的社會秩序,但同時也要顧及個案平衡。在公民隱私權讓位與公共利益時,公安機關盡可能減小損害或者限制對公民隱私權損害的擴大,還應包括在不可避免地造成損害后設定救濟性措施,因此有必要對視頻偵查流程加以規范。
(三)加強監控流程規范化管理
在機制建設方面,筆者認為社會面的視頻監控監管應當由政府統一組織,將規劃、審批、安裝、備案及維護的權限職責統一,改變多重主體、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的現狀。通過制度規定明確授予主體權利,在調取、查閱、分析、應用的實戰應用層面,注重人員管理、責任追究等機制的建設與完善,使公安機關真正成為掌握視頻監控系統的監管主體,在視頻監控體系中發揮積極作用,與各建設、安裝主體和諧共贏,不僅能把握微觀動態,也能把握區域大局。在視頻偵查方面,加強執法者法治思維和執法規范化建設是當前公安工作要重點關注的。在被動式的視頻偵查方面,應當嚴格限制監控系統的使用,防止不必要的侵害公民的基本權利。 隨著依法治國進行的推進,公安機關執法工作會越來越規范,必然要嚴格取證程序,在使用及保管上做到有權必有責。
(四)暢通隱私權救濟
現代社會法律在不斷發展,重要趨勢之一就是敦促政府強化保護隱私權方面的管理職能,公安機關從事的視頻偵查活動旨在維護群眾利益,對于侵犯公民隱私權需要救濟的,可以結合我國現行法律體制和實際情況,適當借鑒發達國家隱私權保護的經驗,形成具有特色的公民隱私權保護法律體系。如設立獨立的監督機構、明確申訴程序、完善行政救濟制度等。對于群眾的監督要暢通渠道,對經查確實存在侵權行為的被監督主體要第一時間履法履職,并第一時間將處理結果反饋監督主體。
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視頻偵查不僅產生了巨大效益,但也產生了侵犯公民隱私權的實際問題。我們也應當對視頻偵查保持一種客觀的態度,對其在追查犯罪和侵犯公民權利兩方面做一個權衡。在不斷探討如何提升視頻偵查價值的同時,應盡快完善立法和各項制度,保障公民隱私權,在兩者之間尋求一個動態平衡點,使公民隱私權得到適當的保障,實現公權與私權的雙贏。
參考文獻:
[1]周曉宇.視頻偵查的規范化研究.西南政法大學畢業論文.2014.
[2]郭玲玲.視頻偵查規范化研究.東南大學.2015.
[3]趙欣.論視頻監控系統在偵查中的應用與完善.西南政法大學.2015.
[4]李曉明.論公共視頻監控系統對公民隱私權的影響.法學雜志.2010(11).
[5]孫展明,等.視頻圖像偵查.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1.
[6]丁家祥.城市社會治安圖像監控系統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公安研究.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