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我國網絡輿情的發展呈現出一些固有的特點,在此基礎上針對網絡輿情管控的法律法規的完善和健全,對于引導網絡輿情的良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網絡輿情的特點出發,對國內外網絡輿論管控進行分析,并得到一些有效的建議。
關鍵詞 網絡輿情 規制 行業自律 法律管控
作者簡介:子映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344
一、網絡輿情的含義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傳播媒介的迅速革新,我國網民數量急劇增長,據調查截至2016年末,我國網民數量已經達到7.31億,相當于歐洲人口的總量,互聯網普及率達53.2%,并且這一數據還在持續增長。網民利用微博、論壇、貼吧等互聯網應用來表達對現實中某一熱點事件的看法或意見,這些觀點在網絡上不斷發酵,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和導向性,這就是網絡輿情。網絡輿情因其其產生的特殊性而具有一些專門的特點。
二、網絡輿情的特點
(一)網民容易僅以部分事實運用個人邏輯推理和道德判斷來下結論,帶有強烈的個人情感色彩
網絡給人們提供了一個信息分享的平臺,一些爭議性較大的案件總能第一時間出現在網上,人們也樂于對事件發表自己的觀點。但一些事件真相未明,在僅能獲得部分信息的情況下,人們容易以自己的主觀推理和經驗判斷對案件蓋棺定論,推測性言論的發表進一步影響其他受眾的主觀判斷,形成強大的輿論導向,對事件當事人及涉訴案件的審判造成壓力,不僅容易使事實真相蒙于塵埃,在案件的審判中,來自輿論的隱形施威更會使法官迫于壓力而做出“群眾性”的選擇。例如藥家鑫案件。
(二)網絡信息的真實性難以保證
網絡上每分鐘有數以億計的信息產生,數量龐大的網民每個人都可以在上面發布信息,雖然已經推廣了網絡實名制,但對謠言、虛假信息監控的不到位以及各大新聞網站為了追究點擊率,制造獵奇效果,將道聽途說的消息進行大肆渲染后發布出來,導致虛假信息泛濫,大大降低了新聞所應具有的真實性。如“上海姑娘逃離江西農村”、“東北村莊‘禮崩樂壞”、“長沙大巴被縱火”等虛假信息的傳播,在掀起輿論熱潮的同時,也使大眾陷入了認識誤區。
(三)網絡輿情的導向性和盲目性
網絡的普及打破了消息傳遞的地域限制,其特有的虛擬性決定了消息在網絡中的傳播速度要遠大于現實世界。通過無線網絡,一則消息可以在短短幾分鐘之內迅速傳播,加上新聞媒體和社交媒介的轉載,傳播范圍以幾何的速度擴大,在鍵盤敲擊之間,人們能迅速完成信息交換,發表評論并將消息再次轉播。這就決定了網絡輿論具有快速傳播的特點,但是,由于缺乏系統的規范,網絡消息真假難辯,部分網民偏聽偏信,導致網絡輿論的導向性和盲目性。
三、網絡輿情的現行立法
(一)國內立法
1.立法現狀
當前我國在互聯網輿情立法方面的法律包括國家法律、部門規章、行政規章、司法解釋等各個層次,內容涉及政治、經濟、生活、文化等各個領域。如2017年7月1日起施行的《網絡安全法》,2015年7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2013年3月1日起施行《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從層次上來看,屬于國家法律層面的有《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國家秘密法》等;屬于部門規章層面的有《互聯網文化管理暫行規定》、《互聯網安全保護技術措施規定》和《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等;屬于行政規章層面的有《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等;司法解釋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互聯網、移動通訊終端、聲訊臺制作、復制、出版、販賣、傳播淫穢電子信息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
總體上看,我國對于網絡輿情管制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以下特點:第一,明確了各部門在網絡輿情管控中的職能分工,各部門各司其職,分工明確。第二,明確了網絡輿情的管控范圍。如在《網絡安全法》第十四條中,規定任何個人和組織有權對危害網絡安全的行為向網信、電信、公安等部門舉報。收到舉報的部門應當及時依法作出處理,不屬于本部門職責的,應當及時移送有權處理的部門。第三,各部門采用事前審查、事中管控、事后救濟等多種方法對網絡輿情進行控制管理。如采取延時發布、合法性審查等事前管控方法對網絡論壇發帖進行管控;對消極、敏感、違法輿論等進行全程追蹤與引導,必要時通知發布者刪除等事中管控;對違法發布不當言論者追究法律責任等事后管控方法。第四,網絡輿情的實際管控效果不理想。網絡輿情的管控需要多方配合與理解,雖然目前有多個部門對網絡輿情進行監督管理,但缺乏網民及相關部門的支持,部門管理效果甚微。
2.存在的不足
(1)法律法規內容不健全,缺乏救濟機制。網絡輿情往往牽涉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領域的問題,這大大加大了對網絡輿情的治理難度。一部法律的施行需要經過多角度多方位的探查研究方能最終定稿,制定法律的滯后性直接導致了許多問題頻出卻無相應的法律加以規范。 目前我國對網絡輿情的管理主要是《刑法》,以及公安部出臺的一些條例、規定和辦法,如《互聯網管理辦法》等,雖能對網絡輿情起到一定的規范作用,但這些法律法規缺乏完整性,不能形成系統的體系,各法律之間存在漏洞。對管控部門監管不力,失職、瀆職、濫用職權的行為缺乏相應的監管機制,和對被管控方的事后權利救濟機制。
(2)法律法規的層次不高,管控效力不足。當前我國對網絡輿情的管理多以條例、規范和方法為主,層次不高,眾多的法律法規只停留在部門規章的層面,從總體而言對于網絡輿情的管理仍大多以各種“規定”、“暫行規定”和“意見”等為主。且制訂部門多以地方政府、部門委員會為主,全國性的立法較少,缺乏一部對網絡輿情進行管理的專門法律。
(3)立法過程缺乏民主參與,網絡違法事件頻發。當前我國針對網絡輿情的立法大多是由部門機關自己制定,民眾很少能夠參與立法。各部門制訂出的法律法規大多從宏觀出發,強調網絡秩序的規范和維護、而對相關網絡參與者主體權益的保護缺少詳細的法律規定,難得到社會認可,執行難度自然加大。同時,各部門雖然出臺了多項法律法規,但實際執行并不到位,受管理者想盡辦法逃避管理,缺乏行業自覺性,再加上市場調節機制不完善,相關信用制約機制欠缺,使得當前網絡輿情的法律治理效果并不明顯。
(4)各法律法規間銜接性差,內容上存在沖突。由于目前我國針對網絡輿情的法律法規是由不同的部門所制訂的,彼此之間缺乏溝通交流,沒有達成統一的立法規范,導致網絡輿情管控法律法規存在內容重復、立法空白等問題。同時,法律界定的模糊性導致在實際適用法律時產生糾紛,提高了制度的運行成本,責任主體界定的不明確導致各部門之間互相推脫責任,不利于主體利益的維護。
(二)國外立法
在網絡輿情管控立法方面,各國依其實際情況各制定了不同的法律法規。美國是互聯網最早的起源之地,互聯網也最早在美國等國家得到發展。從立法層面上看,美國政府針對本國的國情,從聯邦和州兩個方面入手進行機構設置和立法管理,管控體系已經較為成熟。在網絡輿情方面的法律有《竊聽法》、《隱私保護法》、《電子通信隱私法》、《兒童互聯網保護法》以及《互聯網用戶隱私權利法案》等,此外,奧巴馬時期還啟動了“網絡空間可信身份標識國家站略”,通過創建身份標志系統,減少在信息化時代虛擬社會中的顛覆、侵權、入侵、欺詐等不法行為。除了成文法的規定外,美國聯邦和州法院每年審理的大量網絡案件,也成為其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德國,是在西方國家中第一個針對網絡危害性言論制訂了專門法律的國家,也是第一個應允許非法言論發表而對網絡服務提供者進行行政歸罪的國家。立法層面,德國制定的法律主要有《信息和傳播服務法》(ICSA,又稱《多元媒體法》),是一部綜合性法律,對侵權、責任,未成年人保護等方面均有規定。此外還有2011年的《網絡安全戰略》、2015年的《德國網絡安全法》等。
韓國在網絡輿情方面的立法主要有《促進信息化基本法》、《信息通信基本保護法》、《促進信息通信網絡使用及保護信息法》、《電信事業法》、《互聯網內容過濾法令》等。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早制定互聯網法規的國家之一,相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有《反垃圾郵件法》以及《互聯網內容法規》、《互動賭博法》、和《廣播服務法》、《電子營銷行業規定》等,網絡實名制在澳大利亞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發展。
四、對我國網絡輿情管控的建議
(一)修訂完善現有的網絡輿情管控法律法規,制定的專門救濟機制
要根據互聯網的現行發展趨勢,針對網絡輿情管控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或新問題,在現有法律的基礎上進行補充完善,綜合現有法律,發現互相沖突、矛盾或重疊的部分,并對其進行增減修改,使其與當前網絡發展形勢相適應。制定專門的救濟機制,改善目前我國互聯網法律法規中“重管理 、輕救濟”的傾向。
(二)重視技術手段的運用,嚴格落實網絡實名制
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網絡輿情管控方法,擴大技術手段的運用,加強技術開發,利用先進的技術對互聯網信息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多渠道的管控,及時發現不良信息并進行有效的處理。 進一步落實網絡實名制。
(三)注重和加強行業自律,鼓勵公眾參與
行業自律是西方發達國家網絡管控的核心原則。加強互聯網行業的自我監管,在當前法律管控體系不健全的前提下,可以有效補充法律規范、政府監管的規制。加強網絡行業自律,不斷從各方面完善網絡自律體系,制定專門的行業自律規范,建立行業協會和自律組織對網絡輿情進行監管,并賦予其一定的權威。鼓勵民間團體、個人、及非政府組織參與輿情監督,建立舉報獎懲機制,及時披露行業自律信息。
(四)盡快推出專門的網絡輿論管控法
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專門的、系統的關于網絡輿論關控的法律,相關規定均分步在其他法律法規中,這對于規范網絡輿論,以及對相關主體的權利、義務的規定,涉案主體的責任追究都是極為不便的,若能針對網絡輿論制定專門法,對相關問題均加以具體的規定,對于解決網絡輿論糾紛問題,責任追究以及加強網絡輿論的可控性,都具有重要意義。
五、結論
網絡輿情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若對其進行正確的規范,將發揮重要的監督、引導功能,反之則造成社會危害。善用者盡其利,不善用者盡其弊。我國在對網絡輿情進行規范時,還需借鑒西方國家的發展經驗,加強網絡立法、鼓勵行業自律。多措并舉,保證網絡輿情的健康發展,促進網絡輿論在法治管控之下發揮積極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歐陽旭、魏志強、程潔.中外互聯網輿情管控法律體系比較分析.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6).
[2]李楠.論網絡背景下的輿論監督.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12).
[3]王曉君.論我國互聯網法律的立法完善.法學研究.2016(9).
[4]胡嬿婉.美國網絡輿情管理和引導的主要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