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光宗
日韓都是發達經濟體,又在文化上深受儒家傳統影響,在我們的想象中,應該是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國度。事實卻不然。對比一下日韓與中國老人的退休生活,我們會發現:中國老人退休時,日韓老人在工作;中國老人跳廣場舞時,日韓老人在工作;中國老人帶孫輩時,日韓老人還是在工作。日本甚至提出一個口號:打造“永不退休”的老齡社會。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日韓老年人退休后卻不能安度晚年,還要開啟自食其力的自我養老模式?老年人就業一方面是個體需要,養老金入不敷出或缺乏養老保障。在韓國,由于存在嚴重的老年收入貧困現象,老年人平均要工作到71歲才能真正休息。據統計,韓國60歲以上老年人平均每月領取的養老金約合2000元人民幣,還不到最低生活標準的1/3,成為發達國家中老年貧困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一個悖論是:活得越長,越容易掉入相對貧困的陷阱。據OECD測算,韓國48.7%的65歲以上老人陷入相對貧困(收入小于該國中位數收入的50%)狀態。2015年,韓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只占總人口12.8%,而到了2060年,這個數字預計會達到恐怖的41%。
另一方面是社會需要,少子化背景下出現了人力資源短缺,這是少子老齡化過程中代際人口失衡的普遍情形。低生育和少子化導致青年人口數量持續減少,讓高齡者回歸勞動力市場的必要性會越來越高。2016年,日本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高達22.8%,目前日本建筑工地上約有1/3的工人超過55歲,為引進年輕勞動力,日本甚至不惜放寬嚴苛的移民政策。此外,日本新創業人群中約1/3是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30年前這個數字只有8%。
日韓涌現的退而不休現象啟示我們,人口穩態、均衡、可持續發展應該成為重要的社會目標。如果說“制度性退休”以年齡為界限,那么“功能性退休”則以能力為邊界,健康老齡化將保障“功能性退休”。但無論哪一種退休,不可能無限延長,期望80歲甚至9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堅守工作崗位是不現實的。低生育、少子化、少勞化和高齡化背景下人口年齡金字塔的倒置和逆轉是非常危險的人口趨勢。因為一方面是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另一方面被負擔的老年人口增多,人口代際比例失調會產生老無所養、老無所依等很多社會問題。提振生育率和遏制少子化是新時代人口戰略的歷史使命。
日韓的少子老齡化揭示了規律性現象,人類社會將步入“功能性退休”時代。“功能性退休”標志著以能力界定老年而不僅僅是以年齡界定老年的“新老年”概念誕生,從積極方面看,有利于消除年齡歧視、確立能力本位,實現積極老齡化和成功老齡化;從消極方面看,貌似“活躍老化”其實可能是被動無助,說明了老年期的生存壓力,將降低老年人的生活品質。我國也不例外,高齡勞動者和功能性退休均有所增加。譬如,近年來,高齡農民工增多以及勞動年齡人口連年減少現象已經給出了這樣的信號。中國老年人口貧困和失養問題將十分嚴峻,因此保障好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使他們能夠安養、樂活和善終是重中之重。▲
(作者是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
環球時報2018-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