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世平
[關鍵詞] 學校管理;科學;藝術
“頂層設計”最初為引進的工程學概念,含義為:從最高端向最低端、從一般到特殊展開系統推進的設計方法。頂層設計有四項原則,即頂層優先原則、系統建構原則、精煉簡明原則和切實可行原則。
學校的各個方面,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這就要求學校需要科學、系統的設計和規劃。而規劃就必須有切合學校的核心理念,即有“校訓”,有“教育思想”。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它既是校訓,又是核心理念和學校的精神旗幟。很多時候,我們可將“教育思想”“辦學理念”“學校精神”“校訓”等歸并合一為核心理念。構建學校的核心理念,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在實踐中若能真正助于學校的發展、人才的培養,切合國家的教育方針,含義深刻,又通俗易懂,還兼容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學校傳統和彰顯時代精神,那就可以加以保持和傳承。
頂層設計,即核心理念的構建,不是照搬別人的,也不僅是去抓一些所謂的新詞、熱詞。必須充分理解國家的教育方針,以此為燈塔,根據本校教育的最為典型現實的問題,從全局性及長遠性著力,結合校長及教師心中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學校的歷史發展中所積淀的經驗,并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念、模式等來加以改造、提煉。如,有的學校借助名家的理論,有的學校借用《論語》《老子》中的經典名句作為學校的教育思想。這理念,除了反復論證,歷經校內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反復討論,還必須表述清楚、簡潔,有新意,具有長效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不管校長怎么更換,依然能保持下來,并不斷為其注入新鮮的血液,豐富其內涵,引領著學校及師生和諧地向前發展。
古人云:“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從這里我們不難得到啟示,一個校長要想管理好學校,即使是搞好了頂層設計,也必須首先管理好自己,提升自己。有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沒管理好自己,又如何去管理好他人。有語云:“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不難想象,車頭就不行,如何能帶動學校教育這列火車向前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成為靈魂人物,有思想是第一位的。但“指望別人給你拿出現成的思想,無異于讓別的女人替你生產你懷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陣痛中去生產出來的,這樣的思想才最寶貴。”(波蘭教育家雅努什·科爾恰克)校長的管理崗位在第一線,必須深入第一線去觀察、調研,與師生談話、交流,在實踐中分析、研究、實踐,開掘思想的泉源,從而產生自己的思想。校長完全應該做一個忠實的學習者,踏實的教學者,務實的研究者。
校長需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校長自我的角色不明,往往會居高臨下,導致與師生的距離越來越遠,成了孤家寡人,嚴重不利于學校的管理。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校長的第一品質應是熱愛學生,深深熱愛學生。因此,對學生而言,校長是師長,充滿愛心且嚴格要求。對教師而言,工作期間,對教師進行管理和引導,是校長;工作之外,校長是同事和朋友。哪位教師有什么實際的問題需要解決,校長都盡力去幫助。對社會和家長而言,校長更應成為楷模。用自己的學識、修養而成為師表,讓社會及家長因信賴校長而相信學校。對上級而言,校長得有效執行教育政令。堅決貫徹貫徹教育方針和上級決定,創造性地完成上級交辦的任務。對自身而言,校長應始終是一名教師。也能走進課堂上課和聽課,成為業務領域的燈塔。
竭力探索、開拓創新。校長所面對的學校、教師和學生,都始終處于動態的變化之中,不能用昨天的經驗來引導今天學校里的一切。校長必須在頂層設計的大方向指引下,隨著現狀的變化不斷探索,創新策略,改變行走方式,從而創造出切合自己學校的獨特的發展模式。
自我修養,胸懷寬廣。與其說校長是管理者,不如說是引導者和引領者。校長的思想和一言一行無不時時給師生以影響。校長必須謹言慎行,每一句話,每一個行動,都可能會影響學校的全局和師生的發展。如以身作則,按時上下班,嚴格按學校的規章制度辦事,不搞特殊化。同時,以良好的精神狀態出現在學校,給全校師生以正能量。在校長的身份中,應該讓自己成為一個讀書人,并積極打造書香校園,堅持不懈,用濃濃的書香滋養師生的成長,潤澤學校的發展。因為每個教師、每個學生都是具體的,各具個性,言行上難免會讓校長難堪。這自然要求校長要有胸襟,凡事站在師生的角度來看待所發生的事情,妥善處理好與師生之間的關系。
弄清管理“是”什么的問題,一切的管理行為才會合規矩。教育直面一個個生命,學校管理應當為每一個生命的健康成長,以及為他們生命的幸福生活奠基。
管理是幸福的代名詞。
英國一位數學家對我們有這樣的批評:“每個學生就是指向大學的一門大炮,12年的基礎教育就是由教師不斷地往炮筒里塞火藥的過程,教師就是炮手,12年準備期到了,炮手點燃了每一門大炮,結果,有的大炮打到了目標,有的沒有。無論是否打到目標,那一門門大炮剩下的都僅僅是空殼。”如此,我們的學生還有什么幸福可言。他們的幸福被分數擠瘦了,而真正給他們幸福的,恰恰是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這些雖然不考,卻是他們追求幸福的根基。管理者不能讓這些不考試的科目為考試的科目讓道,而應該按照國家的規定開齊開足課程,培植完整的個性和完美的人性,讓他們能直面自己的未來,蓄積幸福的底蘊,習得創造和享受幸福的能力。
管理是生活,是創新。
鐘啟泉教授說:“沒有選擇的教育,不講個性的教育,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訓練,而不是真正的教育。”今天,我們的教育強調整齊劃一,尤其是我們所進行的“標準化”教學,其結果自然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盧梭)校長管理學校,還必須創建豐富的課程,引領教師創新教學方式,讓學生自主選擇課程,去自主參與,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敢于質疑問難,去主動創新,成為個性全面發展的人才。讓學習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成為完善與發展自我的需要,在課程學習中獲得精神上的享受。
管理是發現,是喚醒。
當前,絕大多數校長都極力強化自己的管理角色,熱衷于管束。對于一個個充滿生命活力的個體,校長的作用就是搭建好多種多樣的平臺,用豐富多樣的活動去引領和引導師生,從中發現師生的長處,從而再用切合其個性的方式去發展他的特長,讓他們因為自己的特長而不斷向前發展,走向成功。
每一個人的潛能都是巨大的,搭建平臺,也自能喚醒師生的潛能,因為“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之所在。”(馬克思)管理也是如此。為師生建立一個恰當的“場”,就能觸動他們心靈的某根弦,激活他的潛在智能。
生命的成長,人的發展都是有規律可循的。校長在學校的一切管理行為,都首先應該合乎“道”,即遵循教育規律。不按教育規律辦事,不但無法切實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很大程度上會讓自己的管理陷入山窮水盡之境,貽誤一代又一代人。
管理是慢的藝術,任何不切實際的所謂超常規、跨越式發展都是對生命的戕害,因為“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就是說,我們將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盧梭)對孩子的教育就像牽著一只蝸牛在散步。因為生命的成長是慢慢地進行著的,該經歷的,必須讓他去經歷。教育他們就像養花一樣,給他們充足的生長條件,然后靜待花開,靜待他們在身體和心智上的不斷成熟,靈魂的不斷豐滿。這就像手中的沙子,你抓得越緊,就漏得越多。有時,必須放手,給他們慢慢成長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去為自己贏得一生的成長。
用人之道就是用人之長。人都充滿復雜性,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能力,而且都有著不同的做事動機,但每個人的潛力都是巨大的。管理者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發現教師的特長,并“以用為本”,給他合適的平臺,讓他的長處得以彰顯,讓“英雄有用武之地”,讓他的特長既為學生的成長服務,又為學校的發展助力,還能因此進一步發展自己的特長。
教師是最重要的人力資源。很多校長熱衷于把校園的外觀搞得越來越漂亮,卻不注重教師辦公條件的改善。著名教育學者顧泠沅說,如果一所學校擁有一流的教師,即使是在破廟里,也能辦成一流的學校。學校管理,真正的以人為本,在于用最恰當的方式激活人的潛力,不能把學校辦成“藏龍臥虎”之地,而應讓其成為“龍騰虎躍”之地。真正了解、順應和利用每一個教師這潛力無限的資源,讓學校這方天地成為教師與學生成長的天堂。盡可能地開掘教師的潛力,發揮好教師的作用,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才能真正在學校教育中落地生根。
學校管理是一門科學,尊重事實,以求真的態度開展管理才能創造價值。學校管理是一門藝術,把握好頂層設計,尊重規律,才能真正走向創新,以管理的生命力培植一個個充滿活力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