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文
[關鍵詞] 家長資源;主題座談;溝通平臺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其基本內容就是“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就是要吸引家庭和社會力量對學校管理和運行的有效參與。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最完備的社會教育是學校——家庭教育。”整合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資源,形成教育的合力,這更有利于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延續與升華;而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指導與深入。家校合作就是家庭與學校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梁,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互補,相互促進,共同形成教育磁場。
“上課”,并不是教師的特權。家長也可以走進教室,成為“講師”。作為高中生的家長,他們的人生閱歷都比較豐富。因此,家長這個群體有著寶貴的資源。筆者通過邀請家長來學校上課的方式參與學校的德育工作,共享家長資源,助力學生成長。例如,某家長是一名優秀的企業家,筆者邀請這位家長來校為班級學生講講他創業的故事。活動結束了,不僅很多學生從這位家長的人生經歷中懂得了很多道理,而且他的女兒更尊敬和佩服父親了。某家長在本區人民醫院工作,筆者邀請這位家長為學生上了一堂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課。聽了這節課之后,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收獲頗豐。某家長是出租車司機,筆者邀請這位家長來講講從事出租車行業的所見所聞。通過這位家長的真實講述,學生了解了這個行業的艱辛,感受到父輩們工作的不易,發自內心表達了要好好學習來報答父母。這樣的“上課”方式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而且為增進孩子與父母之間情感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平臺。
教育家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在家校合作的過程中,教師應針對不同學生不同的情況開展多種主題的座談會。通過筆者的實踐證明,開展主題明確的小范圍家長座談會的形式非常有效。例如:為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召開主題為“從我做起”的座談會。學生的學習習慣與家長的生活習慣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座談交流,家長意識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家長在督促孩子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同時,自身的行為習慣也在慢慢地發生著變化。又如,為培養學生遵守校紀校規,召開主題為“遵守校規校紀”的座談會。在座談中,家長了解到遵守學校規章制度的重要性,并配合學校做好相關工作。遵紀守法,不僅僅是要求孩子做到,家長更應該以身作則,提高自己的政治素養和覺悟,為和諧社會盡微薄之力。借助家長座談會這個平臺,教師也傾聽了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彼此攜手共進,共同致力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隨著網絡的發展、微信的普及,教師與家長交流的平臺越來越多。網絡時代最大的優勢在于交流自由、共享資源。筆者借助網絡這一平臺建班級微信群,這為家校合作提供了全新的溝通方式和交流平臺。每逢周末,筆者在班級微信群中發起相關主題的討論活動,使家長們能相互借鑒家庭教育的方法,幫助家長掌握心理學、教育學等知識,從而提高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與此同時,筆者和家長們把精彩的文章、教子心得、教育信息等放到群里實現資源共享。在班級微信群,家長們不僅可以與教師加強溝通,也可以跟其他家長交流。通過班級微信群,教師與家長的聯系更為緊密。一旦聯系增多之后,教師與家長間的情感得到了升華。家長更能了解教師的為人、理解教師的工作,更好地支持與配合教師或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小小班級微信群,連接著你、我、他,讓彼此不是一家人勝似一家人,家校間的合作力增強,朝著共同的目標一起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