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娟
[關鍵詞] 核心素養;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時政性
《2017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明確了政治學科的課程性質在于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核心素養。這次修改的依據是中國共產黨十九大的相關精神及十余年來的高中課程改革實踐經驗。標準是最近修訂的,在近幾年的全國高考卷中卻早已釋放了這樣的課程導向信號。
區別于我們的階段性學期測試,高考全國卷非常重視對學生的綜合素養的考查,而非是簡單地對學生的知識學習進行考查。注重考查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突出對社會熱點問題和國家大政方針的考查。無論是主觀題還是客觀題都是通過一定的情境設置來引出問題。試題通過政治、經濟、人文領域的熱點,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或知識庫知識對其加以分析的能力。特別重視課本知識與時事知識的融合,試題基本上都是對社會生活的分析思考。主要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焦點、生產發展和科技進步、優秀文化的傳承;關注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如2016年Ⅰ卷16題考查的民主管理、18題涉及的依法治國、39題涉及的“英雄精神”;2017年Ⅰ卷考查的“戶籍改革”(17題)、“供給側改革”(38題)、“一個中國”(39題)、“中國詩詞大會”(40題)等。
每年國內外都會有許多影響重大的事件發生,如何對這些熱點進行篩選,是我們在教學中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我們可以從高考試題中尋找社會熱點的篩選標準。
2017年Ⅰ卷38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政背景,通過翔實的消費數據,從數量的分析來歸納經濟發展的性質,考查了企業的相關知識。情境設置不回避熱點,以試題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發展中的重大事件。
2017年Ⅰ卷39題,以“一個中國”為背景,對公職人員依法宣誓做出司法解釋。考查學生的“政治認同”“法治精神”,體現政治學科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
我們在課堂上設置相關情境時,就要以試卷為導向。情境材料內容應該主要是國家生活或社會生活中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事件,如國家發展成就、重要法律政策、社會焦點事件等。特別要關注每年的幾個重要的會議: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等。要以正能量事例強調學科的價值引領作用,體現學生的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精神、公共參與等核心素養。要選擇能體現國家的發展,展現國家積極進步形象的材料。
政治教學要將教材知識與當前的方針政策結合起來。通過引入新素材、創設新情境,引導學生從本學科所學的知識出發去解讀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課本知識必須聯系重大時事、社會生活中的熱點話題,幫助學生拓寬眼界、打開思路。
日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主動關心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要讓學生熟悉年度時事內容和時事新知。不僅要了解社會熱點,更要掌握重大熱點的實質精神。對于重大熱點的解讀,要放到社會大背景中去進行,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對于這些熱點問題,不僅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要了解事件,更要了解熱點事件發生的背景。把握事件的重要意義、明確關鍵詞語,使學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簡單的方式了解熱點的全貌。如“無人智能便利店”,這個新鮮事物就要從“互聯網+”、大數據、電子商務、創新驅動戰略中去把握,才能真正具有時代性。“一帶一路”不僅是國與國之間的政治往來,文化上的交流借鑒,更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背景下,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去產能”,提高產能利用率。
我們把握時事材料是為了運用時事材料,因此我們還要對時事進行歸納,提煉出有聯系的關鍵詞。2017年Ⅰ卷38題參考答案:“質量標準”“高端消費品研發投入”“品牌培育和推廣”;2017年Ⅰ卷39題參考答案“香港部分公職人員擅自篡改誓詞,是對我國國家統一的蔑視,對基本法做出解釋,能夠展示我國堅決維護國家統一的決心,鞏固現有政治制度”。答案基于教材相關知識但又沒有拘泥于教材知識。事理交融,分析中有教材原理,原理中包含材料信息和時政語言。
我們不僅要指導學生了解時事政治,更要將中央文獻或國家領導人講話中的一些權威性、經典性、核心性、代表性的關鍵詞語,納入自己的知識庫,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庫存。2017年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如“建設社會主義經濟體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
一些重大的熱點事件,“無人智能便利店”涉及勞動力成本、供需精準對接、消費體驗等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熱詞。中央國家機構改革,明確了“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簡約高效”。對于這些熱點事件,我們要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歸納。
時代在進步,課堂也在不斷變化。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面對處于偉大復興中的中華民族,我們不能做“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我們要成為“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新時代人才。使時事成為課堂教學的源頭活水,積極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