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留振
德魯·福斯特或許是中國讀者最為熟悉的美國人之一,我猜測這主要不是因為其專業學術成就,而是因為她作為哈佛大學校長的名氣才為國人所熟知的。福斯特同時還是哈佛歷史上首位女校長,也是1672年以來第一位沒有哈佛學習經歷的,而且是在南部長大的女校長。對于長期推崇哈佛大學的大部分中國人來說,福斯特的這些經歷是極為耀眼的光環,她受到普通讀者的關注也是情理之中。
但對專業學者來說,福斯特的名氣則首先在于她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優秀歷史學家,她在美國內戰史、南部史和婦女史等研究領域取得了引領學術潮流的前沿地位。這主要是由她的兩部最重要的著作奠定的,即1996年出版的《創新之母:美國內戰時期南部蓄奴州的女性》和2008年出版的《這受難的國度:死亡與美國內戰》。《創新之母》并不是福斯特的第一部著作,但它是福斯特的第一部成名作,該書獲得了美國歷史學會頒發的年度最佳著作獎和美國歷史學家組織頒發的“帕克曼獎”等學術大獎;而《這受難的國度》獲得了更多的學術獎項,包括象征美國史學最高獎的班克羅夫特獎。因此,福斯特的成就不僅是她擔任了長達十多年之久的哈佛校長,更在于她在美國內戰史研究領域的卓越成就。似乎巧合的是,這兩本著作在2015年同時被翻譯為中文出版,但它們在國內受到的“待遇”卻判然有別:《這受難的國度》一書得到眾多讀者的推崇,并有不少專業學者撰寫書評對其進行解讀和紹介;但專業學者對《創新之母》一書的關注寥寥。這大概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創新之母》并不是一部新書。該書英文版初版于1996年,距今已有20多年,在這20多年間,美國史研究的范式和方法發生了重大變化,雖然福斯特在該書中探討的問題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但新的學術研究已經遠遠超越20世紀90年代的研究范圍。從研究領域和研究視角而言,《創新之母》屬于美國內戰史研究領域里的婦女史和社會史著作。美國的婦女史研究興起較晚,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這一時期的婦女史是社會史的一個分支,其研究者大多也是六七十年代的民權運動、學生運動、反戰運動和女權運動的活躍分子,所以這一時期的美國婦女史研究受到當時政治氛圍的影響,尤其強調婦女在美國歷史上的積極作用,注重分析婦女的種族和階級差異。到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婦女史的研究受到“種族轉向”的影響,學者們開始重視婦女史研究的多樣性,出現了大量關于拉丁裔美國婦女史、亞裔美國婦女史、土著美國婦女史和非洲裔美國婦女史等學術著作,美國婦女史的研究呈現出勃勃生機的局面。同時,受到瓊·斯科特(Joan Scott)的著名文章《社會性別:一個有用的歷史分析范疇》的影響,美國婦女史研究拓展了研究視角,在借鑒包括人來學、后殖民主義研究和其他新興領域的知識的基礎上,學者們紛紛借用這一概念來解釋社會性別范疇是如何塑造了人們的身份認同和權力關系的。性別史的興起大大豐富了歷史學家對婦女史研究主題的理解,此時的婦女史不再是社會史的一個分支,其研究領域極大擴展。同時“社會性別”概念也為其他歷史分支的學者提供了分析工具,各個歷史分支領域的學者,都使用它作為一種重要的分析范疇。可以說,美國婦女史發展至今,已成為美國史研究領域中成果最為豐碩的領域之一。借用美國婦女史研究著名學者琳達·戈登的話說:“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美國歷史學領域中,就研究成果之多、創見之豐富、且能引人入勝者,以美國婦女史為最。”
可見,《創新之母》一書恰好處于這一學術史脈絡的中間位置。相比后來的研究,福斯特的研究主題和視角似已不再新鮮,但相對于之前的婦女史研究,《創新之母》的研究有許多重大突破。《創新之母》以南部白人女性為研究對象,綜合運用“種族”“性別”和“階級”等分析范疇,令人信服地論證了南部白人婦女從內戰前作為依附于白人男性的“女士”,向內戰后成為獨立女性的轉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南部白人男女的社會性別關系發生了轉變,內戰前南部社會的“家長制”觀念遭到破壞,白人女性對白人男性的態度和觀念也發生了徹底改變。由于家長制觀念也是奴隸制所賴以維持的根本基礎,所以南部的奴隸制也在這個過程中遭到瓦解。福斯特指出,美國內戰給南部帶來的不僅是白人女性在男性走上戰場的情況下,被迫獨自承擔在后方管理奴隸和走上工作的選擇,而且破壞了南部的性別關系,并從根本上摧毀了南部誓死捍衛的奴隸制。福斯特的研究深刻地揭示了內戰前南部的性別觀念和種族觀念的關系,并論證了這種關系在內戰期間經歷的變化。福斯特的研究構思巧妙,史料運用爐火純青,加之細膩的寫作筆觸,該書一經出版,就廣受好評。
《創新之母》在國內未受到特別重視的另一個原因,可能與該書的翻譯有關。該書的譯者并不是美國史研究者,而且令人不解的是,該書中譯本的四篇推薦序也都是由非專業學者所寫。雖然我很好奇也很期待非專業學者如何解讀這部著作,但從專業學者對該書的“冷落”來看,將一部專深的美國內戰史和婦女史學術著作交由非專業讀者來推薦,可能并不是最佳做法。從這個角度而言,肖軍偉同學對《創新之母》所作的書評,可能相對來說更為專業一些。他在文中已經意識到要對該書的研究進行學術史梳理(雖然稍嫌薄弱),并對該書的研究主題和要旨進行總結、探討和反思,這些都說明,即使對于初學者來說,只要具備撰寫學術書評的方法,同樣可以寫出較有見地的專業書評。
(作者為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