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2017年高考真題和《考試說明》出發,觀照論述類文本的文本特點和命題趨向,理清高考選文和命題的新變化,并從選、讀、練三個方面提出備考策略,以期讓論述類文本備考少走彎路,更具實效。
關鍵詞:論述類文本;文本體式;整體閱讀觀
一、考查走向
1.文本選擇:時代性和導向性
選文的內容從學人觀點走向社會熱點,從學術殿堂走向百姓生活,而且選文的價值不再僅僅停留在命題考查之用,其附加值明顯增強。2016年的選文談甲骨文研究、小說中的虛構問題和文學中有歷史因子問題,都是專業性特別強的學術論文,選文高高在上、遠離生活。而2017年的三篇選文則明顯不同:
新課標Ⅰ卷的文本節選自曹明德的《以氣候正義為視角》,此文刊載于2016年《中國法學》。2016年巴黎氣候大會的召開是本文寫作的大背景。而習近平主席關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則是選擇此文的出發點。命題者通過這篇文章要告訴人們:我們有權使用氣候資源,但還要承擔起自己應盡的義務,保護好后代共同享有氣候的利益。新課標Ⅱ卷的文本節選自萬明的《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軌跡》,此文刊載于2008年的《故宮博物院院刊》,貌似時代比較久遠,但其節選內容卻是非常應景的:在“一帶一路”戰略大背景下,談論青花瓷引領世界時尚,談論青花瓷外銷促進國內技術創新、文化發展和社會轉型,其選文意圖也是明顯的。新課標Ⅲ卷的文本直接搬用了2016年《人民日報》之思想縱橫欄目中陸邵明的《留住鄉愁》一文,其關注的焦點則是新農村建設。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17年的選文最大特點便是其時代性和導向性。摒棄那種完全不考慮學生閱讀感受的選文思路,增強學生的參與感,提高學生思想認知水平的文章一定是2018年高考的最佳選擇。
2.命題方向:文體性和綜合性
2017年《考試說明》變化最大的地方就是更加關注文本體式,加強了對文體特征的考查。在總論和分述中都特別強調了要分析文本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要注重文本的邏輯性和說理性。當然這本應該就是論述類文本考查的題中之義。如新課標Ⅱ卷第2題A選項:“文章第一段通過元明兩代瓷器的比較,論證了瓷器發展與審美觀念更新的關系。”本選項“論證了”一詞表明了第一段中論據是“元明兩代瓷器”,分論點是“瓷器發展與審美觀念更新的關系”,“比較”則主要涉及論證方法。
其次,題目設計的綜合性明顯增強。考查內容從原先對字詞句的理解把握逐漸演變到了對句段篇的理解,考查更側重整篇文章觀點的把握,更側重整個段落的理解,更側重語句之間的邏輯關系的考查。以往選項內容大多在原文中可以找到相關語句進行比對,而2017年真題中很多選項是找不到相關語句比對的,只能根據考生自己對文章的整體理解和細部探究做出選擇。如:
(選項)文章在論證中以大量篇幅闡述代際公平,彰顯了立足未來的氣候正義立場。
(原文)從時間維度上來看,……我們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權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們作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對子孫后代負有道德義務。
從以上示例看,選項中的“立足未來”在原文中是找不到類似表述的,只能是全面把握此段的內涵,尤其要品味“我們這一代”“我們作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等關鍵詞的含義,才能理解文章不是“立足未來”,而是“立足當下”的。這種設題方式的目標指向就是學生的綜合理解能力,這是超越以前對一個詞或一句話的理解的。
2017年高考命題彌補了多年以來文體考查缺失的不足,肯定要堅持考下去。為了讓學生真正學會讀文章,字詞句段篇的理解把握都會在命題者視野之中,2018年備考都不可忽視。
二、備考策略
1.選:目光聚焦社會現象
在備考過程中,教師應多關注社會問題,給學生選擇與熱點問題相關、與百姓生活相關、與國家大事相關的時評類文章,讓其開闊眼界,關注社會。我認為《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各大媒體充滿正能量且具有一定思想性的社會和民生熱點評論必須多加關注。
2.讀:建立整體閱讀理念
在閱讀時評等文本時,依據文本體式閱讀,依據文體特征閱讀,成為了閱讀的關鍵。要讀明白文章整體框架結構,是總分總式的還是層層遞進式的,列舉現象段、分析問題段、提出解決方案段、得出最終結論段等的段落劃分;要讀明白文章的核心觀點是什么,論據有哪些,運用了哪幾種論證方法;具體到某一段中,觀點句、分析句、材料句、總結句要辨認清楚。建立整體閱讀理念,養成閱讀習慣,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文章閱讀便不再困難。
3.練:把準高考命題脈搏
論述類文本閱讀題多如牛毛,但教師應認真品味、研讀2018年《考試說明》,吃透其透露的命題方向,握準高考脈搏,命制出符合高考新要求的新題型。同時還要強調,一定是先讀透文章再去做題,以前先看選項再讀文章的做題方法已經不能適應高考新題型了。
作者簡介:宗學耀(1982—),男,山東省淄博第一中學中級教師,主研方向為語文高考備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