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預設是基于課堂教學中語言環境的一種提前準備活動。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問題預設引導學生積極開展思維活動。科學合理的教學預設,不僅有利于教師駕馭課堂教學,更有利于課堂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預設;教學主體;教學目的
在日常教學中,不少教師習慣于進行大量的教前設計,即課堂預設。最近,觀摩了一節公開課,講授的是蘇軾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在這節課中,我再次見到了痕跡明顯的教學預設。在此,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談談教學預設的內涵、現狀、目的和注意事項。
一、了解預設內涵,認清預設現狀
從語言學角度上講,預設原指說話者在說出某個話語或句子時所做的假設。移用到教學領域,預設多指教師對課堂教學內容、方法、步驟等的假設。可見,教學預設多由教師獨自發起,預設的質量如何很大層面上取決于教師的個人素養。因此,教學預設非常關鍵,優秀的教師會想方設法為實現目標進行最優化的預設,生成精彩課堂,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可是一旦教師的能力不夠,就會導致預設失敗,預設會成為束縛學生手腳、禁錮學生個性發展的枷鎖。
從教學實際出發,就教學預設的根本目的筆者談談個人看法。我認為公開課的教學預設是失敗的,原因是教師的教并沒有基于學生的學,而是為了能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出于這種目的,教師的教學預設往往是先設定一個假想的目標,然后自行確定教學方式,按照既定的教學程序,將設定的教學任務完成。
前文述及的那節公開課就是屬于這種情況的預設。教者預設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體味蘇軾復雜的情懷,并且將其預設成曠達與低沉兩個傾向。在教學操作中,教師讓學生圍繞這兩點進行取舍,并通過引導學生誦讀的方式,讓其分別從文中尋找依據。于是,學生們圍繞這種預設開展了貌似熱烈的討論。但是,優秀教師一看就知道,學生所有學的行為都在教師預先劃定的圈子里。說形象點,學生就是在戴著鐐銬跳著很不自由的舞蹈,雖然想跳,但是跳得不舒坦、不舒展。于是,這種舞蹈自然跳得別扭、不自在。從學生的心理層面看,這是對其個性的束縛。
二、廓清預設的目的,發揮其積極效應
客觀地講,像開展任何工作一樣,教學也是需要預設的,否則課堂就會變得漫無邊際。教師的教就會沒有實在的抓手,使不上力量。教學要有預設,要有成功的預設,要求教師對教學預設的本質、教學預設的目的要有正確的認知。
還原教學預設的本質,一是利于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二是促成教學效益的高度達成。不少教師的預設僅僅停留在前一個層次。于是,他們的預設就只是服務于教學任務的完成。為此,語文教師要提高素養,要向優秀教師學習,進行合乎教學規律的教學預設,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和即將提升的目標。最有效的教學預設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水平、心理特點等諸多方面。以學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一文的教學為例,在執教之前,教師不能簡單地根據自己的喜好與判斷進行教學目標、流程、方式等的預設。正確的操作應該是通過布置預習作業的方式,客觀調研學生的詩詞鑒賞基礎,例如誦讀能力、詩詞鑒賞能力等。預習作業完成后,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細致地批改和深入地分析、整合,繼而了解全班同學現有的詩詞鑒賞水平。在此基礎上,教師才能進行教學目標的預設,也可以對教學目標的達成進行相應的預設。
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都知道一個基本事實:教師的諸多預設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意外。對于這些意外,有些教師的反應是“無視”和強硬的“歸位”,一切服從于其既有目標。嚴格意義上講,這就是懶教。為此,教師必須選擇正視這些意外,內省既設的目標、方式等有無偏頗乃至謬誤,把教學中發生的意外生成課堂的精彩。我們的教學面對的是每一個鮮活的個體,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品質和學習品質,如果單由教師采取整齊劃一的教學方式,這樣的教學必然不能被大部分學生所接受。因此,對學生個性和學習基礎的分析就應該是教學預設的一個相當重要的前提。例如,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之前,教師獲悉學生大多掌握了意境的分析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可以由此切入,讓學生暢談蘇軾在詞作中營設的多重意境。再結合到學生的個性品質,有的羞于在公開場合表達,有的勇于表達,教師也應在預設中采取差異化的教學策略。對前者,可以讓他們在組內表達;對后者,可以讓他們代表小組發言。在了解學生基礎的前提下進行的教學預設效果明顯,它能讓所有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之中,讓學習行為真正發生積極效應。
三、總結預設的實施,反思教學預設的效果
對于事物的可持續發展而言,任何活動都需要認真總結,教學預設也是如此。
很多教師都有這樣的體驗,一節課結束后,總感覺有不如意的地方,這需要深刻反思。要總結預設有無達成,達成的原因是什么,沒有達成的因素是什么。還要進一步考慮,怎樣將沒有達成的在下一次操作時達成。例如,對蘇軾在詞作中情感的復雜性理解,執教者沒有引導學生自行感悟,就應該反思造成這種狀況的緣由是什么,還要深思怎樣才能使學生理解詞人情感的復雜性。再如,可以反思教學預設的準確性,有無對學生基礎和個性進行精準把脈,還可以有怎樣的改進。其實,只有在這樣不斷的揚棄之中,教學的預設才會不斷地契合學生,才會使學生真正獲得自主、有效的學習之道。
教學是教和學雙方的結合,教師只有心中時時刻刻裝著學生,從學生的個性品質和知識基礎出發,進行接地氣的教學預設,進行隨時適應學生表現的教學調整,這樣的教學才真正有效,最終能夠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嵇云霞. 基于語用預設的高中語文文學作品教學[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14).
[2]冒建華. 讓“無序”的語文課堂來得再多一點[J]. 語文知識,2017,(19).
[3]溫欣榮. 在預設與生成中提升教學智慧[J]. 語文建設,2008,(11).
作者簡介:杜軍(1980—),男,江蘇省泗洪縣興洪中學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現當代散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