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蓉
摘 要: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對指導教師提出了一系列的資歷和能力要求,在活動中教師要扮演課程內容的開發者,學生活動的組織者、管理者、協調者、參與者和評價者等多種角色。
關鍵詞: 綜合實踐活動 課程開發 課程管理 教學主體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頒布,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課程改革時代。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新課程的一個亮點,是一門“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對指導教師提出了一系列的資歷和能力要求,有力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教師的角色轉變。教師要扮演課程內容的開發者,學生活動的指導者、組織者、協調者、參與者和評價者等多種角色。
1.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者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沒有文本教材、有待于師生在活動中開發的創生性課程。華中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課程與教學論教研室主任、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組成員郭元祥教授認為,教師是課程的動態構建者、課程生成者。《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的“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理念呼吁教師積極參與課程開發和課程管理,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在開發課程的過程中,教師要具有生成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資源廣泛存在,不僅僅局限在教室、校內的活動場所及學校有限的圖書資源,這就要求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教師要研究、開發、重組,最大限度地利用地方、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教師要善于帶領和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現實,從現實中發現問題提出活動主題,以便開發和利用好廣泛存在的課程資源。“創生取向”理念還提示指導教師要時刻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生生活領域中各種有意義的背景,對預設的課程內容進行一系列的或變更、或充實、或替換、或增刪,或拓展、或提煉。
2.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者與管理者
學生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體,由于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特點決定了這些主體還不成熟,他們的思維、判斷、決策有一定的隨意性,活動過程中還需要指導教師的呵護與扶植、引導與幫助。另外,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涉及的因素相當復雜,它要求指導老師具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寬廣、自由的活動空間,以及廣闊的活動背景。指導老師只有具備較強的規劃和設計能力,才能在這種廣闊的課程環境中自主地、自由地、靈活地引導學生選擇主題、課題、安排活動過程。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特定的社會背景和條件,組織并指導學生選題,合理地制訂活動方案,并在活動過程中有效管理以保證綜合實踐活動順利有效地實施。
指導教師作為活動的組織者、管理者,需對活動有整體規劃和周密設計。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指導老師事先對整個活動的各種因素有所預見,進行預設性的組織管理,從活動組織、人員安排到過程指導、成果形式等一一做好安排,才能使活動得以順利實施。同時,在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應針對新情況隨時調整應對策略。
由于綜合實踐活動時空的開放性,安全保障是活動實施中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教師高度重視學生的安全教育和培養自我保護能力,合理規劃校外活動的空間范圍、活動情境,預先制訂好嚴謹的安全預案,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及安全。
3.綜合實踐活動中的伯樂
實踐活動以主題、項目或課題開展學習活動,其主題、項目或課題的選擇權在于學生,學習材料需在實踐中尋找,活動方式、時間長短、空間范圍需要學生選擇,包括活動結果分析、成果的認定,哪一環都不能缺少學生的獨立判斷,所以綜合實踐活動能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不斷地體驗、感悟、提升。激情是創造的靈感,興趣是探索的良師。活動中指導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發展需求、興趣與愛好,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并善于引導學生發展,敏感地捕捉學生身上的亮點,發現人才并加以培養。
例如我校結合福州鄉土地理,在社會實踐中安排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三坊七巷的考察與探究,三坊七巷作為中國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區,被譽為“明清建筑博物館”。實地考察之后,學生撰寫了內容豐富、觀點各異、角度多樣的活動報告。指導老師從中發現許多立意新穎的成果,有的針對三坊七巷里垃圾箱、座椅的調查統計及合理設置;有的探究三坊七巷里福州傳統小吃與外來品牌的競爭……黃子婷同學在她的考察報告中探究了三坊七巷建筑群的現狀考察與保護,對當前城市的舊城改造與歷史文物保護的對立統一問題提出了很有參考價值的建議。學校老師鼓勵并指導她以三坊七巷、煙臺山、上下杭等更多福州老建筑群為研究對象,繼續深入考察與探究福州城區中軸線不同時期建筑群的現狀,了解與其相關的建筑形式、歷史背景、民俗文化等,嘗試提出相關創新點與可保護開發對策。該學生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考察、走訪調查、查閱文獻、采訪地方志編輯專家及老建筑住民等,并在家長帶領下實地考察了意大利、法國,綜合分析參考了這兩個以老建筑聞名于世的國家獨特的保護方法及我國曾經的失敗案例,提出了一些以鄉土文化為背景的可行性保護措施。我校推薦該作品參加第30屆福州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得優異成績并推送省賽,獲得福建省一等獎。該項目經過層層遴選,入圍全國集訓項目參加2016中國科協青少年國際科技交流項目遴選培訓,最終脫穎而出成為代表中國隊參加第28屆歐盟青少年科學家競賽的三位中國選手之一。
4.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協調者
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超越教室和學校,融入現實生活情境、自然情境和社會情境中學習、調查、參觀、訪問、考察,參與社區服務和社會勞動等,綜合實踐活動比任何一個學科更需要社會及其成員的參與。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要協調學生、學校與家長的關系,協調社會有關部門、機構與學生活動等諸多關系,通過與相關部門或人員的溝通,為學生開展活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寬松的活動時空,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如果活動中有多方人員參與指導,教師應注意協調各方人員的關系,與之互相配合,共同發揮作用。
社會力量參與指導增強了教師隊伍的活動指導能力。許多專門機構和專業人員,在個人經歷、專業了解方面都遠遠強于學校老師,他們就是一本活教材。例如,在筆者參與的跨校課題“走近閩江口濕地,培養中學生地理綜合實踐能力的研究”的實地考察環節,我們通過家長資源邀請福建省野生動植物與濕地資源檢測中心的余希主任做了專題講座和閩江河口濕地觀鳥指導,彌補了地理指導教師專業上的知識盲點。專家還為學生的觀鳥活動和濕地考察提供了專業的高倍望遠鏡和拍攝儀器等設備,大大增強了實地考察效果。
指導教師在保障校外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安全事宜時,也時常需要協調好學校與家長、社會資源等關系,盡可能地爭取社會有關部門和學生家長的支持和幫助。譬如我校在進行閩江河口濕地觀鳥活動前,充分與學生家長協調溝通,鼓勵學生家長參與活動,保障學生的安全,同時解決部分的交通問題。
參考文獻:
[1]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與實施.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1.
[2]郭元祥,主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管理與評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3]李臣.活動課程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
[4]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